第二章 考試製勝的複習策略(1 / 3)

《人間詞話》reference_book_ids\":[6951709747095538718,7146515473973136398,7146515474048617486,7225931131302972453,7234783546299124788,6992146127860534286,6959122722664238110,726709024733738090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節 培養良好的複習心理素質

一、複習期間心理素質訓練的重要性

考試實質就是對每個考生心理素質、所學知識水平和技能的綜合水平的檢驗。其中,心理素質是關鍵。考前複習期間就有意識地注意心理素質的訓練,是考試成功、提高成績的保證。

一個學生要想有優良的(承受一定壓力、積極心理活動、注重心理的調節 )心理素質,除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注意提高心理素質外,在重大的考試、考前複習中也要有意識地訓練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具體方法如下:

1.有意識地通過複習、模擬考試提高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的核心是“自信”,自信不是一句口號,要有意識地把老師每天複習的內容作為考試來對待,把每次模擬考試當做檢驗自己複習成績好壞的好機會,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考試心理素質。真正到了考試時才能發揮出自己的考試水平,才能提高考試成績。

2.用意誌戰勝一切困難。複習過程中,可能遇到很多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最好的辦法就是訓練自己的意誌力來克服困難。如複習材料多、時間短,自己咬緊牙關,奮勇前進。這才是取得複習勝利的出路。如果意誌薄弱,其結果隻能是複習失敗。剛開始要求不要太高,逐漸找出規律就知道如何用意誌戰勝困難了。

3.認識上出現了極端。如認為平常理論基礎差,沒有學好,而產生信心不足。此時應從多角度來認識這個問題。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努力複習,不懂就向老師、同學請教,照樣可以補上以往的不足。

4注意實際。與同學及老師注意多溝通,商討對自己鼓勵和啟示是很大的方麵,多聽老師的指教,多吸取其他同學的複習經驗,為我所用。

5.用自我暗示來消除壓力和緊張情緒。複習過程中,有壓力或緊張時,馬上就通過暗示把其消除,不讓其存留很久。如果有了壓力,暗示自己把壓力變成動力,集中精力搞好複習;有了擔憂,自我暗示,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才能複習好;有了緊張,暗示自己用身心放鬆對抗之。

二、複習期間的心態調適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複習的心理結構。複習的心理結構主要由複習者的認知、情感、道德、意誌和人際關係等組成,這些心理成分的整體功能發揮得怎麼樣,直接影響著複習者的複習效果。

複習者的認知首先表現為對複習意義的清醒認識。複習者應清醒地認識到,複習並不是知識的簡單重複過程,而是知識的再學習過程,隻有做到這一點,你才會在複習中去求甚解。其次,在知識的複習過程中,複習者更應注重發揮知識的信息加工作用,特別是對已學過的知識能運用信息加工的原理,去尋求知識之間的內在聯係進行知識深化。

複習者的情感主要體現在對待複習的態度,即持肯定還是否定意見。對待複習的態度不同,他獲得的體驗就不一樣,這將直接影響複習心態。如果把複習看成是一種多餘而對它產生反感,那麼他就會以消極的行為方式去複習,如果將複習看成是種投機取巧的學習,那麼在複習中必然反映為不腳踏實地。

關於複習者的道德,曾經聽說過這麼一件事,在剛剛恢複高考的1977年,某區辦了一個複習班,一位學生勤奮好問,但他不願幫助別人,有人向他請教時還故意告知人家錯誤的答案。他以這種方式來減少自己的競爭壓力,實際上也害了自己,是不可取的。良好的複習道德應建立在互相共同提高的基礎上。

複習者的人際關係是指複習者與同學和老師之間要建立一種和諧親密無間的心理關係,要善於與任何同學、教師打交道。在十分融洽的心理環境中,複習者才能減少心理壓力,取得複習的最好效果。

複習者的意誌是指複習者要有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和吃苦精神,才有可能承受複習期間的高強度腦力勞動,才有可能排除各種幹擾和誘惑,全心全意地將精力投入到複習當中去。

根據複習的心理結構,我們要培養健康的複習心理素質,健康的複習心理素質包括這樣一些方麵:

1.必勝的信念

這是最重要的複習心理素質。如果你進入複習階段,就一定要樹立“我一定能通過複習使成績趕上班上成績最好的同學”,“通過複習,我有把握考取好的學校”的自信心。常言道,有了自信便成功了一半。

2.務實的精神

複習是做學問的一種方式,做學問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因此,必須踏踏實實地複習,不能投機取巧。常言道;務實必勝,這是有道理的。

3.謙遜的態度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何況幾十上百人的班集體呢?強中更有強中手,即使你是考生中的佼佼者,也不要忘了千裏馬也可能失蹄的教訓。隻有謙虛謹慎,樂於求教,才有可能提高複習成績。成績欠佳者更應如此。

4.目的多元化

有的考生把複習的目的單一化,即為了高考或中考中第。而一旦考場出現失誤,精神就全麵崩潰,兵敗如山倒。防止這種現象出現的辦法就是在複習時把複習目的多元化。本來,複習不單是為了考試,複習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掌握知識,它隻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考不上高校就進中專,進技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知識學到手,什麼狀元都能當。通俗地說,也就是要在複習中淡化一些考試觀念。這樣可以使你在複習中不致於遇難而退,而會迎難而上,並隨時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具體情況調整複習計劃。

5.互助精神

互助精神,共同提高,是一種學習美德,在複習迎考中同樣倡導這一點。我們不能因為考試有競爭而保留自己在複習中所學得的知識和掌握的信息,如果你對人家封鎖信息,那同樣也得不到別人的幫助。閉關自守搞複習,等於堵塞了自己的信息通道,最終受害的必定是自己。

在培養健康的複習心理素質的同時,還要克服消極的複習心態,因為消極的複習心態直接影響著複習的效果,它主要表現為以下一些方麵:

一是投機取巧型。這種考生也有一定的複習目標,但或因為基礎不太好,或怕吃苦,總想用點小聰明,在複習中走捷徑,如猜題、押題,不腳踏實地地進行係統複習,在考場上則表現為喜歡作弊。

二是應付型。這種考生往往成績較差,讀書無用思想嚴重,不願意學習,但因父母或社會的壓力,隻好到學校來應付一下,不願在複習中吃苦,上課打不起精神,考試時少數人還會作弊以碰運氣,多數表現為無所謂。

三是過分依賴型。有的考生過分相信複習的功效,於是平時不刻苦地積累知識,寄希望於複習時的突擊,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複習效果是建立在所掌握的基礎知識之上的。因為複習的時間相對來講比平時正常學習的時間要短得多,如果平時不認真積累知識,那麼到複習時會有好多知識讓你感覺是在學新的東西,這樣顯然會降低複習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明確複習與平時學習的區別所在,平時要紮紮實實地打好知識基礎,複習時才能取得實效。同時更應該明確,優秀考試成績的取得,主要是靠平時對知識的掌握,並非全是短暫複習的功勞。

四是急躁型。有的考生進入複習階段,心裏就開始緊張,並產生急躁情緒,隻想一口吃出個胖子,希望在有限的複習時間內把所有知識都牢牢地記憶下來。於是複習沒有重點,囫圇吞棗,看似非常刻苦賣力,但由於都是急匆匆蜻蜓點水式的複習,到頭來都隻記了個一鱗半爪,或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因此,考生要客觀地結合自己的現有知識水平和能力,找準自己複習的定位標準,采取穩紮穩打的辦法搞好複習。

五是嫉妒情緒型。有些心胸狹隘的學生常常會在複習過程中對那些成績好的學生表現出內心的嫉妒,也有個別成績好的學生對那些趕上來的後進生產生嫉妒,這種情緒的產生主要來源於對考試競爭的狹隘而錯誤的認識。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就會表現為對同學不友好,自私,封鎖信息,甚至在複習過程中有意給予錯誤的幫助。這種情緒如不加以預防和克服,把它帶入考場後,如果發現某同學比自己先交卷出場,就有可能妒火攻心而對自己的考試帶來嚴重的影響。

所以,有一個良好的複習心理素質是很重要的。

三、複習期間的心理保健

複習期間除了要注意身體的保健外,更要注意心理的保健。因為帶著一個好的心態走進考場是考試致勝的重要因素。怎樣注意複習期間的心理保健呢?

1.按複習計劃複習,不要搞倒計時

現在很多學校在複習迎考階段,除了製定複習計劃外,還搞考試倒計時,並每天寫在黑板上提醒考生,有的則在電子表上安裝提示功能,每天提醒考生幾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弊大於利,不可取。因為倒計時隻會加劇考生的心理緊張程度,越臨近考試,越顯得慌亂。考生應該以對待平時學習的心情來對待複習,認真按已製定好的複習計劃去複習,不要被倒計時的提醒牽著鼻子走。複習計劃完成了,考試的時間自然就到了。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做到心理相融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麵。複習時間再緊張也要注意和周圍同學、老師保持密切交往和聯係,這樣有助於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緩解心理壓力,達到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目的。

3.淡看考試,減輕壓力

從考生複習的直接目的來說是為了考試,而且要考好,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對於處於緊張複習階段的考生來說,過於看重複習的直接目的即考試,對減輕壓力是無益的,它隻會迫使你始終處於一種緊張的複習狀態中。這種狀態會使你在具體的複習過程中因生怕丟了這和那,而去胡子眉毛一把抓,造成學習失誤。我們應該淡看考試,樹立不為考試而複習,而為掌握知識複習的思想,這樣,你就會平靜地對待複習,做到水到渠成。

4.注意環境,排除幹擾

複習的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可直接影響到考生的複習心境,尤其是現代城市中各種天然的、人為的噪音和汙染,無時不影響著學校、家庭和學生的心理。在麵臨大考的複習期間內,社會、學校和家庭要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複習環境,盡量減少各種幹擾。良好複習環境的建立還包括學校和家庭的人際心理環境,尤其是家庭心理環境對考生影響最直接。為了減輕考生的心理負擔,父母的期望值要實事求是,在家裏要淡化臨考的緊張氣氛,使考生的複習心境始終保持一種平衡狀態。

四、克服考前複習的厭學情緒

考期一天天臨近了,可小王同學卻一天比一天煩躁。同學們都在抓緊分分秒秒,可他卻感到越來越難以聚精會神地看書學習。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了。剛開始時,每學習一兩個小時,他就要到街上散散步,他覺得這樣可換換腦筋,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在街上閑逛的時間越來越長,而坐在桌前看書的時間卻越來越短。特別是最近,他看書隻要一超過半小時,腦子裏就禁不住開小差,總想去幹點兒別的什麼事情。眼看考試的日期越來越近,小王自己也非常著急,因為照這樣下去,他非得落榜不可。

考前複習是一種“大運動量”的活動,並不是人人都能適應的。有人由於不具備必要的心理素質,因而考前出現厭煩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小王就屬於這種情況。

要想在學習上出類拔萃,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像小王這種人,不是不願意取得好的學習成績,也不是對學習不感興趣,而是由於他們不具備進行艱苦的學習活動所必備的自製力和堅持性。在他們身上,惰性占了上風。他整天沉湎於天方夜譚式的空想之中,因為漫無目的地空想比做某項指定的工作容易得多,也輕鬆得多。明明有習題等待他們去做,可他們偏想“如果我幹別的,保證能相當出色”。

應該說,惰性在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惰性並不僅僅表現為好吃懶做,實際上,厭倦學習、怕吃苦、不勤奮、不上進等,都是惰性的表現。

懶惰的人常常以疲勞為借口,事實上,二者的性質截然不同。真正的懶惰是心理的而非身體的,它起源於觀念及情感作用,而非起源於學習活動或身體狀況。一些學生不能很好地克製自己的惰性,常常以疲勞來掩飾怠惰,這隻能使自己越來越厭學,若不加以克服,是非常有害的。

要克膽學習中的厭煩心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使自己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

學習的目的並不隻是為了考試,而是要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能力的人,這樣才能為國家多做貢獻。這不是在講大道理。敬愛的周總理早年在南開中學讀書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誌願,他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一個庸庸碌碌、得過且過的人認識不到學習的必要,是不會對認真讀書發生興趣的。一個人無論幹什麼,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必須具備文化科學知識。

許多人因為讀書少,吃了大虧。現在許多人沒有多高文化水平,於是他們為了不讓子女走自己的老路,寧肯花高薪聘請家庭教師,專門輔導孩子的學習。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學生隻有踏踏實實地學好文化科學知識,才是正確的。那些厭倦學習,使時光白白流逝的學生,以後一定會後悔的。那些厭煩複習的考生,認為學習隻是為了考試,麵對一天天臨近的考期,他們心裏煩躁異常,一方麵覺得時間緊、不夠用,另一方麵又覺得整日死啃書本太枯燥。這樣的同學應當想一想,複習,一方麵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增長自己的才幹。即使在這次考試中成績不十分理想,可是自己隻要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在今後的生活道路上一定能用得上。一分辛苦一分收獲,開卷就有益,胡思亂想沒有任何意義。隻要踏踏實實地學習,功夫總不會白下。

2.用榜樣的力量鼓舞自己

古今中外的傑出科學家和周圍的一些同學,都可以作為形象生動的榜樣。清華大學土木工程係99級的鄒亮剛入高中時,看到學校的櫥窗裏貼著考入清華、北大的同學的照片,他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像他們一樣,三年後把自己的照片也貼在這裏。以後每當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他就以這一目標激發、鼓勵自己。結果,由於他在高中階段考試成績一直非常優異,畢業時他被保送進入清華大學學習。

3.培養堅強的意誌品質

擺脫惰性的影響需要一個人具備自製力。具備自製力的人能夠駕馭自我,克服欲望和情緒的幹擾,迫使自己執行預定的計劃。我國著名數學家楊樂、張廣厚就是兩位具有較強的自製力的人。作家李準在報告文學《兩個青年人的故事》中是這樣描述他們堅持學習的:“他們沒有過星期天,沒有過節 假日。‘香山的紅葉紅了’,讓它紅吧,我們要演算題。‘中山公園的菊展漂亮極了’,讓它漂亮吧,我們要學習。‘十三陵發現了地下宮殿’,真不錯,可是得占半天時間,割愛吧。‘給你一張國際比賽的入場券’,真正難得的機會,怎麼辦?犧牲了吧,還是看我們在紙頭上的國際比賽吧!”楊樂和張廣厚就是這樣克服各種欲望的誘惑,腳踏實地地在數學事業上不斷進取。

那些在考試複習中感到厭倦的人,應認真檢查一下自己是否經常出現心理疲勞,確認後,想一想怎樣通過情緒調節 來使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下決心今日事今日畢,不要總想明天、以後怎麼樣,而是多想想怎樣把今天的事情幹好。德國大詩人歌德說得好:“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就是一個奴隸。”我們都應該努力做自己的主人。

學習並不是一項輕鬆的活動,它需要艱苦的努力。恒心是非常重要的。許多同學都有過非常周密而完備的學習計劃,但能堅持下來的人卻不多。更多的人成績好時便放鬆一些,成績一差就著急,定下計劃,過一段時間,成績一提高,就又放鬆了。試想,如果能長期地抓緊時間,持之以恒,效果不是會好很多嗎?意誌不夠堅定的人做事往往虎頭蛇尾,剛開始做一件事,決心很大,可時間一長,就堅持不下去。意誌薄弱的人往往一事無成。對於一個學生來講,他所具備的意誌品質與他的學習成績關係極大。請看以下實例:

高中學生A,男,入學成績在班上排第26位。該生自我支配能力較強,為自己製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並堅決執行。為了做好高考複習,他規定自己每周看一次電視,每月隻看一次電影。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先念一小時外語,然後再洗漱,吃早飯。畢業時他考入了大學。

高中學生B,男,與A同在一班學習,入學時成績為全班第7。該生興趣廣泛,喜歡踢球、打撲克、打麻將、下圍棋等。特別是打麻將,常與親友玩至深夜。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玩得太晚耽誤時間,影響第二天的學習,可是仍然管不住自己。高考臨近,同學們都在緊張地複習,可他看一會兒書就得玩一會兒。他說:“我看書的時間一長就心煩意亂,就看不下去了。”畢業時他高考落榜。

學生A的成績本來不如B,他之所以能後來居上,就是因為他具備了B身上所缺乏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製性。因此,我們說,培養良好的意誌品質是十分重要的。

良好意誌品質的形成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須在平時注意通過各種途徑加以磨煉。除了要樹立遠大的理想,還要樂於在實踐活動中接受鍛煉。人們常說“百煉成鋼”,隻有在日常生活實踐中主動克服千百次的困難,才能成為意誌堅強的人。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差不多每天都堅持蕩秋千、跳木馬、踢毽子,後來又學遊泳和爬山。到了湖南一師後,在老師的影響下,他又增加了冷水浴、靜坐、風浴、日浴,在酷日和狂風暴雨中既鍛煉了自己的身體,同時也培養了堅強的意誌。一個人如果在學習時遇到了難題,能夠咬咬牙堅決不抄別人的,認真獨立思考,直到找出正確答案,這樣在學習中克服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他的意誌就可以逐漸變得堅強起來。複習考試也是鍛煉自己意誌的絕好機會。

4.掌握一些調節 情緒的方法

調節 人的情緒有好多種方法。例如,可以用音樂來調節 自己的情緒。有一個關於音樂的小故事:100多年以前,德國有位著名的音樂家叫梅耶貝爾。一天,他因一點小事與自己的夫人吵了起來。爭了幾句之後,他覺得沒什麼意思,於是就不再說話;可他的夫人氣還沒有消,還是纏著他吵個不休。怎麼辦呢?梅耶貝爾幹脆一聲不響,坐下彈起了鋼琴。也奇怪,沒彈多久,自己就完全被琴聲所吸引,把剛才吵架的事忘得一幹二淨。他的夫人也停止吵鬧,平靜下來了,逐漸沉湎於優雅的樂曲當中,樂曲還沒有結束,他的夫人忽然從背後擁抱著他,激動地說:“你彈得真是太好了!”一首曲子和解了夫婦之間的一場爭吵。音樂的作用確實是相當神奇的。許多研究證明,音樂能夠通過其旋律、音調和節 奏來改變人的情緒。輕快的樂曲、動聽的旋律能加速人體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等生物化學物質,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和消化腺的分泌,調整大腦的功能,解除身體的疲勞,使血壓平穩,心律穩定,心情輕鬆、愉快。

運用音樂來調整情緒必須要參加音樂活動。參加音樂活動指的是唱歌、聆聽樂曲和演奏樂器等。無論從事什麼樣的音樂活動,都會體驗到音樂的強大魅力,受到音樂的感染。唱歌可以使人精神振奮,即使是淺吟低唱,也能使人心頭的鬱悶一掃而空。演奏樂器需要接受較長時間的訓練,恐怕大多數人都辦不到,而聽音樂是具備了正常聽力的人都可以進行的。音樂聽得越多,欣賞能力就越高;欣賞能力越高,就越能夠體會音樂的優美精妙,就越容易受到音樂的感染。音樂本身是極富幻想的,它可以使人超越一切。人在現實世界裏有種種的煩惱、憂慮,人會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助,而音樂卻能讓人超然物外,調劑客觀與主觀的矛盾,恢複人的心理平衡,使人在樂聲中融入浩渺的字宙中去,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多聽聽音樂可使人心靈更純淨,生活更愉快,身體更健康,更富潛力和創造才能。因此,音樂往往是擺脫煩躁情緒的良藥。

從事體育活動也是消除煩躁情緒的好方法。運動能夠作為一條宣泄的途徑,使人把不良的情緒發泄出來。一個緊張、鬱悶的人如果能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就會使不良情緒得到緩解。生活中常常可以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心緒不佳的人把怒火或委屈發泄出來之後,情緒就大為好轉。據說國外有的企業設有“出氣室”,這是一個供員工發泄怒火的地方。員工受了委屈,或對部門領導感到不滿的時候,可以到“出氣室”對著部門領導的模型大罵一通,或者幹脆拳腳相加,這樣可以平息怒氣,從而避免把不良情緒帶到工作中,影響生產效率。“出氣室”利用的就是宣泄的原理。一個人如果有了不良的情緒,能夠設法發泄出來,不把它憋在心裏,應該說是一條可行的調整情緒、維護心理健康的途徑。當然,發泄的方式必須符合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體育運動就是這樣一條理想的渠道,它既有助於解脫精神上的痛苦,又能增強體質。另外,從事體育活動一般要接觸眾多的人,如球友、對手、裁判、觀眾等,這樣可以通過交往改變孤僻、寂寞、淒涼、抑鬱等不良情緒,還能夠改善優柔寡斷、緘默孤獨和遲鈍膽怯的性格弱點,會使這些人的情緒及時得到調節 。

五、努力消除學習疲勞

學習疲勞指的是學生連續學習較長時間以後,學習效率下降的情況。

人體的疲勞可以分為生理的(或身體的)疲勞和心理的疲勞。生理的疲勞包括肌肉的疲勞和神經係統的疲勞。人做各種動作需要肌肉收縮才能完成。即使人不做什麼動作,而隻保持一定的姿勢,也需要肌肉的收縮。肌肉的收縮需要消耗能量,同時會產生代謝廢物。如果肌肉運動量很大,或者工作時間過長,就會有能量供應不足、代謝廢物來不及及時運走的情況,這就會造成肌肉的疲勞。人的神經係統,包括人腦的活動,也是一種生理過程,也需要消耗能量,但它消耗的能量比較少,同時能量的儲備比較大,因此不太容易疲勞。不過,如果學生的學習環境中空氣汙濁,氧氣不足而二氧化碳含量較高的話,就會導致大腦細胞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來通過氧化營養物質獲得能量,也會造成腦的疲勞。生理疲勞通常的表現是動作失調、乏力、姿勢不正確、感覺遲鈍、思維混亂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注意適當的休息,就會有肌肉的疲勞和神經係統的疲勞。

心理疲勞與生理疲勞不一樣,它不是由於能量的消耗引起的,而是由於心理的原因引起的。學生如果對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就會產生厭煩或懈怠,學習效率就會下降。心理疲勞除表現為思維遲緩、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速度下降外,還會使情緒消極低落,如感到焦慮、厭煩、煩躁等等。

學生的學習疲勞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心理性的,還有可能是同時包含了這兩種成分。

根據造成疲勞的原因的不同和恢複的快慢不一樣,還可把疲勞分為暫時的疲勞和慢性的疲勞。暫時的疲勞往往由於一時性的原因引起,如剛剛進行完長跑比賽或考試。暫時性的疲勞經過適當的休息即可使精力得到恢複;如果人處在長期的疲勞狀態而不能得到適當休息,疲勞積累就會造成慢性疲勞。慢性疲勞是不易消除的,需要較長時間的調養才可恢複。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於要較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因此會有肌肉疲勞。學習需要緊張的注意、積極的思維和記憶,因此易產生神經疲勞。此外,學習過程中還可能伴隨著心理疲勞。如果學生長期在疲勞的狀態下學習,就有可能會形成疾病。如有的考生由於疲勞過度,患了神經衰弱症,白天精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夜晚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學習效率大大下降。還有的考生出現視力減退、食欲下降、血壓升高等症狀,情緒鬱悶、煩躁,記憶力大不如前,自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這些都是學習疲勞妨礙健康的表現。

學習疲勞與學習效率之間呈反比關係,即學習疲勞會導致學習效率的降低。例如,有人研究過學習疲勞與記憶效果的關係。讓甲乙兩組被試背誦4個小時德文單詞,甲組被試是在不疲勞的狀態下進行記憶活動的;而乙組被試在記憶單詞之前,進行過長時間的腦力活動。兩天之後,考察甲乙兩組的記憶效果,結果發現,甲組的成績超過乙組18%。還有人用做心算的方法來考察疲勞與智力活動間的關係。心算四位數的乘法,每天做17組題,每組4道題,每天共做68道題。每題做完後休息一二分鍾。這樣連續進行4天,然後統計結果。結果是,做第一組題平均需20分鍾,而做最後一組題平均需47.1分鍾。可見,從事較長時間的智力活動會導致人的疲勞,開始的智力活動效率與最後的效率相差兩倍以上。

為了防止學習疲勞,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作息製度,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休息可以使疲勞得到消除,這是因為身體活動所消耗的物質可以在休息過程中由平緩的呼吸和營養物質的輸送得到補充。應當注意掌握好休息時間的長短。休息時間太短,疲勞不能得到徹底的消除;休息的時間太長也有副作用,它不僅會造成時間的浪費,而且還會使注意力減退而影響學習效率。睡眠是一種良好的休息方式,它可以消除疲勞,恢複肌肉、神經係統的功能,因此是消除疲勞的主要手段。學生保證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是身體健康和高效率學習活動的必要前提。但睡眠並非休息的惟一方式,也不總是最好的方式。有的時候,其他的休息方式,如聽聽音樂,進行某種形式的體育活動等,都會收到比睡眠更好的效果。具體應當采取哪種休息方式,不僅要考慮環境條件,還應考慮到疲勞的性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疲勞,既包括肌肉疲勞的成分,又有神經係統疲勞的成分。肌肉的疲勞隻是少數肌肉群的疲勞。因此,運動量合適的體育鍛煉是消除學習疲勞的一種好辦法。

合理地安排不同學科的學習時間順序也有助於防止疲勞。研究表明,學習不同的學科內容,人疲勞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最容易使人感到疲勞的是體育和數學,其次為語文、曆史、地理和理科,再次為音樂、美術、實驗等技能學科。如果各學科的學習時間安排不當,把容易使人疲勞的學科相繼排在一起,學生很快就會陷入高度疲勞狀態。因此,學生在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時,不妨講究一點科學性。應當把中等疲勞值的學科,如常識、曆史和地理等,安排在最前麵,這樣既不會使人過早疲勞,又可以使人“進入狀態”,以應付後麵的學習。像數學這樣難學、易使人疲勞的學科,應安排在中間,而最容易學又不易使人疲勞的學科,應安排在最後。體育活動不宜作為恢複時間安排在其他科目中間,而以安排在傍晚最好。總之,各學科的安排應以防止疲勞、有利於消除疲勞為原則。另外,在平時的學習中,還應注意及時複習,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記憶效果,而且避免了考試前需要複習的內容太多,造成過度疲勞。

為了防止心理疲勞,學生平時應有意識地注意端正自己的學習目的,培養學習興趣。人有了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就有了動力。人在做自己願意做、喜歡做的事情時,疲勞通常會來得晚一些、更輕微一些,並且能夠保持較高的活動效率。中小學生在從事他們喜歡的活動(如看電視裏的文藝節 目、下棋)時,能連續集中注意力四五個小時而毫無倦容;而如果他們幹的是自己不願幹的事,則很快就會疲倦、厭煩而不想再幹。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精神飽滿時,人的腦垂體就會通過分泌激素作用於人的腎上腺,從而使腎上腺分泌更多的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可以調動人體的潛能,使人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完成任務。在這樣的生理基礎上,人的學習效率會相應提高。反之,如果人的情緒低落,心情煩躁,神經係統就會處於抑製狀態,不但會使學習效率下降,而且人也很快就會疲勞。

為了減少學習疲勞,除采取以上措施之外,還應注意改善學習的環境,例如照明要適當,學習的桌椅高矮要合適,室內空氣要新鮮,周圍沒有噪音幹擾等等。如果學習環境不理想的話,也是容易造成學習疲勞的。

消除學習疲勞還可以采取以下這些辦法:

1.做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減慢心跳的速度,減少神經張力,降低血壓。考生在空閑時間(比如下課時)可多做幾次深呼吸練習。另外,任何時候,當感覺緊張或壓力很大時,就做做深呼吸,讓空氣充滿胸部和腹部,然後再慢慢地呼出。建議每分鍾呼吸12—16次。

2.慢慢地做一些伸展運動

做伸展運動的效果跟做深呼吸差不多,它可以減輕肌肉張力,加速血液在體內的循環,以及幫助把氧氣輸送到大腦等。

每天早晨都做一次和緩的、適度的、給身體增加活力的伸展運動。彎曲脊柱可加速體內的循環。最好的伸展運動是:雙手和膝蓋著地,然後慢慢地、用勁地把背彎成弓形,保持這種姿勢10秒鍾,然後慢慢地放鬆。或雙腳以肩寬分開,身體略微向前傾斜、曲膝,把手放在大腿中部,然後輕輕地彎腰,保持10秒鍾,再放鬆。重複這樣做。

3.多曬太陽

陽光能抑製身體中褪黑激素的生長。沒有充足的陽光,尤其是冬天裏的那幾個月,有些人就會患季節 性的“情感性精神病”。這是一種可能引起疲勞的抑鬱症。

4.注意自己的姿勢

當你無精打采地走時,你把你的重量從身體的中心處移開,因而你得耗費更多的氣力來保持身體的平衡。有一位專家曾說:“我們一天中搬運的物體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隻要我們保持它在我們支撐點的中心,我們就不會那麼疲勞”。應該將頭保持在骨盆上方,耳朵在肩膀上方,腰背部向前傾。

六、複習期間日常緩解緊張的方法

在複習期間的一些緊張、壓力、焦慮往往是由於平常積累的結果。如果不注意及時調適,等積累到一定程度,一方麵不易消除,另一方麵在積累的過程中必定影響到複習及考試。

因此,應注意學會平時緩解的方法。

1.學會隨時傾訴法。在複習期間,感到自己有了壓力、焦慮時,一定要及時地傾訴、宣泄出去。如及時地和同學或好友交談,使壓力、焦慮有所緩解,就不至於影響複習。

2.轉移法。在緊張的複習中感到頭昏腦漲時,就應暫時停止複習,采用轉移法消除它。如與同學交流、聊天或聽音樂、唱歌、打球、洗澡等使身心放鬆。

3.腦、體交替法。緊張的複習主要是用大腦較多,時間又長,如有的考生一複習就是幾個小時,這樣很容易使大腦疲勞,大腦興奮性增強。因此,一定要注意每次最好複習40分鍾至60分鍾,最多2小時左右,就要進行10分鍾至15分鍾左右的體力活動,這樣才能提高複習效率。

4.微笑入睡法。入睡時可以麵帶微笑躺在床上,臆想口在微笑,眼在微笑,麵部也在微笑,反複臆想使整個身心越來越放鬆,一方麵很容易入睡,睡眠質量也很好;另一方麵入睡是一種新的複習學習方法,可以鞏固與加強記憶力。

七、考試高手的“心法”與“招式”合二為一

1.楊過與打狗棒法

在《神雕俠侶》中,楊過聞名遐邇的打狗棒法,原來是從洪七公的“招式”以及黃蓉的“心法”中學來的。

丐幫前任幫主洪七公曾傳授給楊過一些打狗棒的“招式”。以為沒有告訴楊過“心法”,一旦楊過耍弄起來肯定會出洋相。

沒想到楊過有一次湊巧躲在樹上,偷聽到黃蓉打狗棒的“心法”。其實,當時黃蓉知道楊過在樹上,心想就算被偷聽,但楊過沒學到其“招式”,也是枉然。

楊過心知肚明:打狗棒法的“招式”與“心法”缺一不可,所以,楊過在獲悉了“招式”之後,又偷聽“心法”。就這樣學會了整套打狗棒法,成為武林高手。

2.考試的“心法”與“招式”

考場如同武場,我們同樣需要“心法”與“招式”,隻是其內涵有些不同而已。

“心法”是一種概念,可以清楚地判斷采用的方法。“招式”則是一種動作,可以用行動戰勝對方。所以,“心法”是指導“招式”的最高準則,“招式”則是實踐“心法”的實際行動。

雖然在學校裏,我們經過了許多考試,但由於忽視了對考試的“策略”以及“心法”的關注。即使總結了一些考試經驗,也隻不過是冰山一角,不成體統。無法連貫成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獨門的拳法。

同學們平時看書如同在練武功的底子,真正在考場上與對方過招,必須要有“考試策略”的“心法”與“解題技巧”的“招式”。

你想成為考試的武林高手,必須學會“策略心法”與“解題招式”。

八、不當竹簍裏的螃蟹

1.竹簍中的螃蟹

現在我們來重溫胡足青主編的《小故事、大智慧》一書中所敘述的一個抓螃蟹的故事。

一般會抓螃蟹的人都有一個不讓螃蟹爬出竹簍的絕招:即抓螃蟹的人,將數目超過兩隻的螃蟹放在一個竹簍裏,哪怕竹簍不加蓋,螃蟹也不會爬出來。

其實,其道理很簡單。那是因為當一隻螃蟹往外爬時,另一隻螃蟹會抓住不放。

這樣互相拉扯,互相牽製,大家都不能爬出來。如果你考前成為竹簍中的螃蟹那將囿於考試的樊籬難以自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成績好的與成績差的同學各有自己的圈子。成績好的同學在一起會互相激勵,共同進步。成績差的同學在一起會互相影響,破罐破摔。

當你的同學成天士氣不振,自己也容易受到感染,而變得消極。倘若周遭的人都是如此,即使自己再作努力,也很難跳出圈外。

假若自己的成績不好,也不願看見與自己的成績差不多的人有所進步,這樣就容易產生“竹簍螃蟹”的效應。倘若自己想下功夫,刻苦地學習,難免會出現其他同學的冷嘲熱諷,這會讓原本薄弱的信心更加動搖。也許原本有機會爬出竹簍,結果卻被其它螃蟹拉住腳,最後還是爬不出來。

要讓自己成為高材生的“心法”是:在考前多親近成績好的同學,請教他們問題,或是到他們常去的地方一道學習,從而,感受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還可以在他們身上學到考前的複習方法。

在複習階段,你需要的是熱情鼓勵,而不是冰冷的泄氣話,更不能成為竹簍中的螃蟹,同學之間互相牽製而不能爬出。所以,要堅定目標,遠離竹簍,向成功邁進!

第二節 複習期間的身體保健

一、複習期間睡眠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在參加重大考試前2個月至3個月就應該進入考前複習準備工作,在這段時間內睡眠格外重要。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睡眠是消除腦力勞動所造成的疲勞和恢複精力的最佳方法。一個人較長時間可以不吃東西,但不能長時間不睡覺。

長期睡眠不足會使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情緒還易激動、暴躁,精神狀態不穩定,產生嚴重幻覺和恐懼感。

睡眠充足使中樞神經係統、消化係統、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等得以休息,促進身體各個器官的自我調節 ,增進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使大腦保持清晰,記憶力增強。

為此,複習期間的睡眠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保證每天有8小時左右的睡眠,其中還必須每天午睡半小時至1小時。

2.每天的入睡時間和起床時間應該固定,入睡時間應在11點以前,起床時間應在六點半左右。

3.每天不要開夜車。開夜車會導致睡眠不足,頭昏腦漲,降低複習效率。

4.睡前30分鍾不要再看書或思考問題,自覺地使大腦興奮性活動減少;如不能排除大腦的興奮性,可以適當轉移興奮點,如到室外散步,呼吸新鮮空氣,使腦子放鬆。

5.睡前泡腳或衝熱水澡,使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擴張,腦的活動就會自動放鬆,興奮程度就會降低。

6.從下午或睡前4個小時左右不要飲濃茶、咖啡,以防止大腦興奮引起失眠。

7.上床後身心要放鬆,若不能馬上入睡,千萬不要焦急,要保持情緒穩定,不要再考慮複習,可以做放鬆術入睡。不要養成服安眠藥入睡的習慣,否則,考生以後將很難脫離藥物,並且服藥後第二天精神不佳會影響複習。

二、複習期間體育活動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1.複習期間體育活動的必要性。有的考生與家長在複習階段把體育活動停止了,認為應該抓緊一切時間進行複習。我國研究人員實驗觀察表明,考生在中斷體育活動幾個月後各器官功能下降了,再加上緊張的複習致使體質下降,抗病能力差,這樣一來很難考出好成績,又容易引起病症。

還有些考生認為,迎接複習時間很緊張,每天花一個小時進行體育活動是浪費時間,太不合算了,這也是糊塗觀念。實際上,適當的體育活動能使人體各器官功能增強,使頭腦更清醒,記憶力增強,學習效率才能提高。有的考生還認為,早起來是念英文、背語文的時間,沒有時間進行體育活動。實踐證明,如果早起利用很短的時間進行體育活動,早讀的效果就會更好。因為人在睡眠時大腦皮層處於抑製狀態,早晨剛醒來時,抑製過程不能馬上消失,興奮過程也不能馬上開始。所以,人不願立刻起床,肌肉活動慢而無力,這樣很難一下子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此時,若能參加10分鍾至20分鍾左右的體育活動,多吸入室外的新鮮空氣,就會使全身積極地活動起來,這時再去讀書,比剛起床時效果更好,記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