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高考狀元的經驗之談(3 / 3)

2.注重交流,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

我喜歡高中時班主任對我說的這樣一句話:“善於學習的人,不僅是要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更要懂得看到他人的優點,學習他人的長處。”

環視周圍,我們也可以發現,大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都不是每天一個人埋頭苦讀,而是常常與老師、同學討論切磋,交流學習心得。因為一個人的智慧畢竟是有限的,多與大家交流可以開闊思路,取長補短。比如解數題吧,有的同學隻滿足於找到一種方法解出答案,但若能在解得答案後與周圍同學展開討論,則必然會發現幾條原先自己沒有想到的思路。有的思路在這一道題上未必是最好的,但換到另外一道題上,也許就是一條十分簡捷的思路。

高中三年裏我一直住校,因此有比較多的時間與老師、同學們進行學習上的交流,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真覺得受益非淺。上高三以後,由於我的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所以常常有同學來問一些功課上的問題。對這些問題,我總是盡力回答,並不像有的同學那樣認為給別人講題是“浪費時間”。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我的思維可以得到整理,別人提出的問題也常常會給我有益的啟迪。

3.關於複習題和參考資料

高考之後,經常有同學問起我這樣的問題:現在關於高考的參考書、習題集、複習資料都很多,應當如何合理選擇呢?我的回答是:高三同學時間寶貴,課外習題宜精不宜多,切不可盲目選擇“題海戰術”。做完一道題後一定不要忘記歸納總結,整理自己的思路。特別是對於自己不會做或做錯了的題目,看過答案後要好好總結原因,多問問自己:“我為什麼沒有想到這種方法?”、“我究竟錯在哪裏?”、“哪些概念沒有搞清?”等類似的問題。通過認真的總結思考,我們做起題來就往往能夠以一當十,事半功倍。

對於正在進行複習準備迎接高考的同學,我建議把近年來曆屆高考試題作為一份重點複習資料。因為曆屆高考試題經過了命題人員的反複討論和研究,一般來說都比較嚴謹,能夠較為全麵、真實的反映高考的內容和難度,比一般的複習參考書和模擬題更具典型性和權威性。反複思考、討論這些題目,領會高考命題的思路和方向,相信同學們必能有所收益。

4.考前心理因素的準備和調整

高中時,當我與已畢業並考上理想大學的師哥師姐們談起高考,他們總是告訴我:高考所檢測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積累,更是一個人的意誌品質和心理素質。通過高三這一年的學習以及最後的高考,我親身體會到了這番話的內涵。

對於高一、高二學習成績並無明顯優勢的我來說,高三這一年心理壓力之大是隻有自己才清楚的。我曾經灑脫的麵對分數,也相信自己各方麵的能力不能夠僅僅通過考卷上那幾個紅紅的數碼來衡量;但在高考及高校招生錄取工作中,這幾個紅紅的數碼卻往往決定了人生道路上關鍵的一步。我所向往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又恰恰是北京地區理科考生報考的幾個大熱門之一,曆年錄取分數都很高。所以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我唯一的選擇隻能是:麵對現實。

作好吃苦準備後,接下來的就是實幹精神了。憑借前兩年所述的那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較高的學習效率,我在高三第一學期的係統複習中很快找到並補上了前麵遺留下的問題和漏洞,學習成績直線上升,各門功課都居年級前列,就連原先不擅長的物理也考了第一名。

但是學習的過程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我也曾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而在一段時間內情緒波動較大,連學習也因此而鬆懈。我曾經心急、煩躁,甚至以為這就是人們所常說的“女生乏後勁”。但我最終意識到:急躁是沒有用的,隻有對自己抱定信心,逐步調整自己的心理,才能恢複到“最佳狀態”。於是我有意識的讓自己少做些習題,每天課後與朋友出去散步談天,晚上抽出一段時間,閉上眼睛靜心欣賞肖邦的鋼琴曲(我從小愛聽西洋古典音樂,尤其對19世紀幾位浪漫主義音樂家的作品“情有獨鍾”)。慢慢的,我發現自己已能夠平靜的投入到學習中去,那些曾一度讓我心煩意亂的難題也似乎變得有意思起來。考試成績雖然不像總複習剛開始時那樣直線上升,卻也在平穩的提高。那段時間,我仿佛在心理上成熟了許多。一個成功的人並不是要擊倒一切,而是不要被一切所擊倒。

我常常會碰到這樣一些同學,他們基礎知識很牢固,平時成績也不錯,但在大考中往往因為緊張而不能充分發揮水平,分數總不理想。其實,緊張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關鍵是你如何來看待它。適度的緊張是正常的,往往還能幫我們“急中生智”;但過分緊張就不必了,因為它常會使人“手足無措”。為了調整自已的情緒,我建議每個人都找到一種對自己易行又有效的方法,並培養使之成為習慣。例如有的同學在進考場前用深呼吸來緩和緊張情緒;另一些同學則養成了早上慢跑的習慣,調節 精神狀態,爽心怡性。我十分喜愛中國古典詩詞,因此我的小竅門就是在入考場前默默吟誦一首韻律平緩、格調清雅的唐詩或宋詞。我的書包裏還常裝著一本王國維所著的《人間詞話》,每當我急躁或緊張的時候就翻開這薄薄的小冊子,靜下心來讀幾頁,合上時發現自己已浸在詞的“情”、“境”之中,而甩開了不必要的焦慮和擔心。

5.勞逸結合

人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如果沒有健康的體質和充沛的精力作為基礎,就無法取得學習的高效率。高三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都是很重的,因此我們平時就必須堅持鍛煉,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充沛的精力和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迎接每一天的學習生活。上高三時,我無論是平時複習還是備考期間都從不“開夜車”,身體健康和精力充沛是我在高考中取得優勢展示成績的一個基本保證。

以上講到的這五點,並不是針對哪一科目的具體方法,而是適用於整個高三全麵、綜合的複習過程,相信廣大同學能通過分析,根據自已的實際情況,將這些方法恰當的應用到學習中去。當然還有最後一點,就是要在7月7、8、9這三天,既懷著自信心,又懷著平常心走入高考考場,遇到逆境不氣餒,遇到順境也不急於求成。祝大家都能在高考中取得成功。

六、高考後的思索

1996年高考中,我以全省文史類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北大政治學與行政管理係。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是由於我在勤奮複習功課的同時,采用了一些得力的措施,借此機會和大家談一談,供同學們參考。

首先,我想談談在複習階段的一點心得:

1.提高單位時間的利用率,切忌空耗時間不作功。現在很多同學為了考上大學,真是作到了惜時如金:早上五點鍾左右就開始學習,晚上加班加點開夜車,課堂學,課間學,吃飯時間還在學……這種精神著實令人欽佩不已,但不值得提倡。因為,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廠裏的機器。人腦需要充分的休息,而不能超負荷運轉。如果沒有足夠的睡眠時間,無疑會導致大腦疲乏,不容易集中精力接受或反饋信息。在高考複習階段,各種知識點、各種新的訊息每天都空前頻繁地刺激著我們的大腦神經,如果大腦疲乏就會使我們反應遲鈍,使記憶、反饋速度下降,實際上是時間用的不少,成效卻不顯著。因而我們不能盲目追求複習時間的絕對值,而應著力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即在精力充沛的情況下學習,這樣我們的每一分鍾都會有新的收獲,真是事半功倍,諸君可試為之?

2.不恥下問,“有疑而不問,非真能好學者也。”平時裏很多同學總是緘口不問,究其原因,或是羞於問,怕“貽笑於大方之家”;或是不屑於問,認為一點小問題算不了什麼;或是文“疑”飾“難”,用淵博的外套將自己包裝起來。但是,無論何種原因,在高考複習階段,我們都必須勤於問,敢於問。任何一點知識模糊都會影響到整個知識體係的架構,都可能影響到考場的發揮。高考是一次綜合全麵的測試,課本中的任何知識點都可能涉及到。任何試圖僥幸回避知識點的想法都無異於守株待兔。因此,我們決不能有“這個問題不會考吧”這樣的想法。所以必須在學中質疑,在問中求得真知。當然,這種“問”又建立在“思”的基礎上,三思而後問,思之不得即問,決不能死鑽牛角尖。

3.立足於“本”,博覽群刊。近幾年來,隨著高考題型的變化,很多同學抱怨“根本沒學過這種題型”。其實,深究起來,高考中的每一道題都源於課本,考的都是書上的知識點,題型的變化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必須使自己立足於課本,而且高出課本,具有靈活應變的能力,這也是高考測試的目的之一。特別是在高考複習階段,更不能忽視課本,應把課本放在首位,力求把其中的知識能搞清、搞透。我在高考前就緊抓課本不放,別人都在熱衷於做名校的模擬題,而我卻是把書本前後過了多次,然後作一些輔助性的試題。當然,在立足於“本”的基礎上還應多看一些報刊、雜誌,從好的刊物裏可以吸收一些關於語文、曆史、政治的最新觀點,語、數、外學習等刊物又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熟悉各類題型。

4.題海戰術。在眾多輿論大肆批判這一戰術時,校領導卻向我們闡釋了它的要義:題海戰術的關鍵是跳出題海。如果跳入海中無法跳出,最終會被茫茫題海淹死。掌握這一要求後,我在複習課本的同時練習了大量的題目,但又不是為做題而做題。我在做題的同時不斷總結規律,摸索各種題型的一般作法,熟練掌握後又針對具體題目尋求更為便捷的解法。一段時間下來,我作題速度及準確率大為提高。1996年高考中,其他同學都反映時間挺緊,但我對各科都感輕鬆,一般都檢查了一到兩遍,特別是數學,我答完題後又重新驗算了一遍。這些都歸功於正確地掌握題海戰術。

5.以考帶練,以練帶考。寒假過後剛剛開學,我校領導就開始推行這一方針。我們可以說是兩周一大考,一周幾小考。各科都頻繁地安排各種考試、練習,要求我們每個人都以對待高考的態度來對待這些大大小小的測試,並且在練後又要不斷地總結錯誤原因。幾個月下來,我們都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許多自己疏忽的知識點通過練習得以鞏固,許多易忘的知識在練習中著實記住了。同時,這種練習和考試結合的方法還大大加快了複習的進程,提高了所學知識反複的頻率,也為我們加強心理素質的練習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接下來我想談談關於各科複習的問題,包括“團體戰術”及各科的一些複習方法。

1.團體戰術。我在高考中之所以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主要是我采用了“團體戰術”。這一戰術的理論基礎是“木桶原理”。也就是說一隻由許多木片釘成的木桶用來盛水,而各木片長短不一。木桶的盛水量並不取決於長木片,而是由短木片決定。我們的學習也像是用這樣的木桶來盛水。我們的總成績並不取決於優勢科目,而是看自己弱科與他人的相比是否占優勢。要想在高考這樣空前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就必須及時彌補自己的弱科,在各科都較強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優勢科,這樣各門功課就形成一個團體,合力出擊。有些同學深知自己的弱科會在高考中拖後腿,但他們卻采取了回避挑戰的態度,全力發展優勢科,試圖以此在考試中占據優勢地位,結果往往是優勢科沒有提高多少分,弱科卻“損失慘重”。這也從反麵說明了采取“團體戰術”的重要性。從我個人而言,數學、英語、語文算是優勢科,曆史、政治成績平平,它們無疑是我的弱科。在校領導“團體戰術”思想的啟發下,我在複習階段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看曆史、政治,同時對其他三科也毫不放鬆。這樣,在高考中雖然我沒有一科成績能擠入全省前三名,但由於各科都占優勢,所以總分列於全省第二。

2.關於各科的一點複習經驗及方法,這裏也包括一些應試的技巧。

學文科的同學一般數學是較頭疼的科目,而我對數學卻情有獨鍾,這主要是由於自己采用了一些得力的技巧、方法。“題海戰術”應用在數學複習中效果尤明顯。高三分科後,文科班許多同學都擔心自己的立體幾何。數學老師在給我們總結了有關公式、定理後,讓我們做大量的典型題,並總結了各種題型的一般解法。一個月過後,我們對立體幾何題已經能遊刃有餘了。同時在複習過程中還應建立起大量的數學模型,力求看到一道題就立刻判斷出它屬於何種模式,然後采取這類題的一般解法即可。特別是在高考場上,采用這種通過一般模式的一般解法來解決試題,往往會節 約大量的時間。平時還應把一些普遍意義的命題記下來,有利於客觀題的解答。

英語的複習沒有什麼技巧可言,要點是多讀、多背、多練、多總結。每天都要背一定量的單詞,每天都要朗讀已學過的課文。同時要多找一些測試題來做,並總結出各種語法現象。在高考複習階段,還應每日都堅持寫一些應試類型的短文,必要時可以背一些典型的應試文,從而使我們在高考場上做應試文時心裏有譜,臨陣不慌。

很多同學都認為語文考試題“遊離”於課本,於是幹脆不複習,等到高考時再跟著感覺走,結果失分不少。其實,語文試題所測試的仍是課本上的知識點。我們在複習時,最好能把高中以來的課本都細細過一遍。要把課下注釋的詞、成語、典故等記得滾瓜爛熟,許多精典段落要背下來。同時多做一些高考類型的題,總結解題方法。語文試題中作文算是重頭戲。在複習過程中要采取一些固定的模式。像議論文,我們一般采取“五股文”的形式,即概括材料、提出論點、分析論證、事例論證、深化論點。采用模式作文並不同於過去那種束縛人思路的八股,而恰恰是為更清晰地反映出我們的思路。

政治、曆史一直被認為是死記硬背的科目。隨著試題形式的變化,使許多持有這種觀點的同學在考場上手忙腳亂,倒背如流的知識在新穎靈活的試題麵前不知所歸。政治、曆史日益成為文科生的難題,尤其客觀題失分嚴重。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能靠“背”來掌握知識,要靠理解基礎上的記憶。我們要練大量的選擇題,反複研究自己出錯的原因,學會尋找題目裏麵隱伏的玄機,學會靈活運用篩選法、反證法等邏輯方法來解決一些客觀題目。對文科生來講,要想在這兩科上拿高分光作好客觀題還不夠,還要有一定的理論修養。我們應看一些重大會議的決議。經典性論述應背會,尤其對曆史而言,應當背一些典型題目,這樣不僅使主觀題解答有模式可循,而且一些經典性理論的運用會使論述增色不少。

在答完題後,還要再仔細檢查一下答案,特別是政治、曆史兩科的客觀題更應仔細斟酌,我們這兩科的優勢往往是由於客觀題失分少而形成的,一旦客觀題失分過多,連及格都是有心而無力了。而且在檢查語文、政治、曆史題時如果有些答案模棱兩可,除非有十足的把握,一般不要輕易改動。我今年高考就由於語文改錯幾道題而失分,至今仍遺憾不已。

下麵我想就心理素質的訓練談談個人的一點兒建議:

高考不僅是知識水平高低的較量,而且是一場心理素質的測試。我們當中不少同學知識掌握得很紮實、作題技巧也不錯,但一到大考試就名落孫山;還有一些同學答完題後,躊躇滿誌,早早交卷,結果成績很不理想。這就存在著一個如何提高心理素質的問題。

“題海戰術”的運用中,我們要以對待高考的心態來進行練習。我們學校從進入複習階段就采用“以考帶練,以練帶考”的戰略。我們兩周一大考,一周多小考,各類考試不斷。起初我們還有些緊張,幾個月下來後,個個都成了久經考場的老將,能夠以對待高考的嚴肅心態來對待平時的大小練習。在高考時,我們如同平時練習一樣,沒什麼緊張的感覺,自然沒有發揮失常的現象。

如果在大大小小的考試中遇到棘手的問題,不妨安慰一下自己:“我不會,他們也肯定不會,如果我作出來就是我的勝利。”鎮靜一下自己煩躁的情緒,重新分析這道題,聯係所學的知識點,能寫多少就寫多少,不要輕易留下空白。

如果考試時覺得非常緊張,可以適當采取一些措施來調整自己的情緒。例如,考試前幾分鍾可以放鬆一下自己。先進行一次深呼吸,但速度不宜過快,然後慢慢地呼氣,反複三到四次即可到放鬆的目的。

另外考前要把各種準備工作作好,防止到考場上因找不到鋼筆等物而手忙腳亂;同時考試結束後不要對答案,以免幹擾下一門的應試心理。考試前幾天不要再做什麼難題,要再把書本翻閱一下,作到胸有成竹。

總之,我們要通過各種訓練使自己在麵對高考時,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考前的次數眾多的模擬考試中,我們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如果遇到挫折,我們將如何對待呢?

記得拿破侖曾經說過:“什麼是英雄?不是永不失敗,而是在失敗後能夠屢仆屢起。”我一直把它當作座右銘。從上高三進入文科班以來,我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每次都以二十到三四十分的優勢居於第一名。然而就在離高考一個月左右的一次模擬考試中,我僅以一分這樣微弱的優勢領先。對文科生而言,一分的差距是算不上什麼差距的,這說明我與對方實力相當,甚至對方有可能在下一次考試中超過我。平時,同學們總打趣說:“第一名算是讓你包下來了。以後排名次,咱們隻用看第二名是誰,反正你是穩拿第一的。”然而這次成績公布後,同學們都用一種奇特的眼光看我,似乎竊竊議論著我下一次會怎樣。老師們的眼神裏更多的是疑問。我也開始反思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了?當時思想壓力很大,但心中常常想著拿破侖的名言。經過一段時期的徘徊後,我重新充滿了自信,我的心用堅定無比的聲音告訴我:我沒有失敗;這隻是你前進途中的一點小挫折,下一次你一定能夠成功!在堅強的信念下,壓力也會轉化為動力。我的身心又一次沉浸於備考的複習中。每當自己鬆懈時,那一次“恥辱”又一次襲上心頭,我對著夜晚的星空宣告:我要成功!於是又振奮精神進行複習。

在下一次考試中,我又以二十多分的優勢領先了,然而我沒有任何興奮的感覺,仍然一如既往地複習功課。因為我清楚我的目標是高考,那才是真正的較量。我力圖使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在競爭的壓力麵前不屈服;在挫折麵前不灰心喪氣,更不自怨自艾;在成功麵前不得意洋洋,忘乎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心靈在進取的海洋上自由馳騁!哪怕是狂風肆虐,暗礁重重,進步的風帆永遠牽引著心靈前行!

在高考複習階段,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尤為重要。我們要想順利地進行備戰,輕輕鬆鬆披掛上陣,就要既能經得住成功,又能經得起失敗。如果心靜如水,再艱險的路途也會摔倒在我們的腳下;如果在種種不利因素的挑釁下表現出絲毫的怯懦、煩躁,我們就很可能摔倒以後無法勇敢地站起來,從而與成功失之交臂,遺憾終生……

總之,考場如戰場,我們必須在那短短的兩小時內展現出最完美的素質結合體(智力、應變力、心理素質等等)。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持之以恒的備戰。可以這樣說:高考,是一塊試金石,它隻選拔真正的價值承載體;高考,是一個大熔爐,生鐵經過高溫熔煉始能成鋼!讓我們以“隻爭朝夕”的精神,以靈活應變的戰術去叩響高考的大門吧!在一陣巨響過後,它將為勇者展示那希望的田野,走過去,一個紅色的七月……

第三節 高考狀元談高考

一、高考優秀生談高考決竅

由於每個人的性格和學習方法不同,因而應考時的習慣是千差萬別的。有人習慣於臨考前幾分鍾還捧著書看;有人則習慣於做一些放鬆活動,閉目養神;有人拿到試卷先瀏覽一遍,做到心中有數;有人拿到試卷便從第一題往下做,循序漸進;有人做完題再檢查一次;有人則不願檢查,以防把對的也改錯了。

中國政法大學學生葉子談她考場發揮的一些體驗時這樣寫道:考前一般不看書,除非知道自己有什麼遺漏。在她看來,考前匆匆忙忙看書會增加人的緊張情緒,反而影響考場發揮。

葉子拿到考卷,往往是從第一題開始按著順序往下做。不去瀏覽整個試卷,以免看到難題或題量大會造成緊張,影響自信心。葉子認為,試題先後安排有一定的科學性,先易後難,偶爾還會有相互啟迪的作用。所以前麵的題做得順手,會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從而更容易解出後麵的難題。

對於答完所有的試題後,是否有必要全麵檢查一遍,葉子總結其他考生的經驗教訓認為:第一遍解出的正確率往往大於第二次修改的正確率。即便第二次檢查時,對某個解題有懷疑,也一定要慎重考慮,除非有十分把握,否則就以第一次的解答為準。其原因是,考試臨近結束時,大腦處於相對疲勞狀態,難免考慮問題不全麵,思維不敏捷。

在考場上,隻要將高考看做是平常考試,隻要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就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高考優秀生談考場發揮

高考優秀生田方萌經過努力拚搏,如願考上中國人民大學。他談到自己高考的經驗是:“把平常複習當做考試,考試當做平時複習。”這樣能大大提高複習的效率,到了高考來臨,就能以平常心對待。

田方萌同學談到自己經常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強化自信,他在日記中分析自我,認識自我,他寫道:“我要如何,我能如何,我今如何。”他既不盲目樂觀,也不盲目自卑,正確估價自己,確立恰當的目標,結果如願以償。

他在開考前幾分鍾還在給自己打氣,對自己說:“放心吧,我一定能考好。”

開始考試了,他不患得患失,讓自己很快平靜下來。他認為:考場上惟一的敵人就是考題,排除一切雜念,全神貫注,集中精力,方能“克敵製勝”。

田方萌自己的體會是:高考的前一兩天,就不要再複習了,隻要把要求識記的東西再鞏固鞏固即可。另外,飲食、睡眠要規律。閑時和家長聊聊天,放鬆情緒。其次,記著提前去看考場,熟悉考場的地理環境。

好多考生在高考前由於過度緊張都有失眠的體驗,田方萌也經曆過。他說,我在高考前一天夜裏,翻來覆去睡不著,大約到了深夜2點多鍾,才迷迷糊糊進入夢鄉。第二天7點起床,我對自己說:“今天精神出奇的好,上陣吧。”考試時,也沒感覺有多麼發困。可見失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眠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負擔。

另外,考完一科後,不要急著馬上對題,因為一旦發現自己出錯了,就會額外增加心理負擔。

田方萌總結自己的高考經驗是:對待高考應該有正確的態度。他始終有兩條信念:一是高考的成敗,不在於分數的高低,而在於是否發揮出所有的潛力。隻要竭盡全力,成敗又有何憾。二是考什麼樣的大學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打算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即使今年沒考上,一定要敢於麵對現實,重視設計新的人生定位,明年再考。

三、一個高考狀元的兩次高考經曆

讓我們先來看看一個高考狀元的兩次高考經曆吧!

重慶市2002年度的高考文科狀元幸婧是一位複讀生。她在高中學習期間成績一直很穩定,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父母、老師和同學都相信她一定有實力考上北大。因此,在2001年高考填報誌願時,她毫不猶豫地填報了北京大學。信心十足地等待著考試的到來。

可是,意外不期而至。幸婧回憶說:“在高考前一晚,我在晚飯後突然感到有必要再複習一下政治書上的概念和定義,於是拿著書在沙發上看起來。這一看不要緊,一看就出問題了——也許是緊張的緣故,我出現了暫時性記憶中斷,許多爛熟於心的概念我竟一時完全記不起來了。這時候我又想到最近玩得比較多,也沒有像別的同學那樣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最後的衝刺中去,這樣的念頭,使我原有的自信、樂觀消失得無影無蹤,緊張、憂慮占據了我的頭腦。

晚上11點,我睡下後仍無法從緊張亢奮的精神狀態中恢複過來。我失眠了,隻聽見黑夜裏格外清晰的各種聲響——汽車開過的唰唰聲,桌上鬧鍾滴滴答答地走過一圈又一圈……為什麼我還睡不著呢?我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問著自己,愈來愈緊張。就這樣輾轉反側,我徹底失眠了……

我的嗚咽驚醒了父母,他們也一直擔心我會失眠。父親先是很生氣地問我搞什麼名堂,接著厲聲告訴我:“高考不相信眼淚,再流多少眼淚也不能保證明天的成功。”父親還說了許多他以前從未講過的話,使我逐漸鎮靜下來。這樣一段折騰之後,疲憊的我終於沉沉睡了。”

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幸婧考完了2001年的那次高考。結果是,她沒有考上自己夢寐以求的北京大學,成為一名落榜生,頂著巨大的壓力選擇了複讀。

轉眼,成績優異的幸婧又一次麵對高考前夜。

已經失敗過一次的幸婧,在吃過晚飯後就一直心神不寧。盡管她一直努力讓自己保持平靜的心情,但是“憂慮、擔心、莫名的害怕……所有的情緒都在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再一次接二連三地溜了出來,占據了我的頭腦。”

為了緩解這種緊張和焦慮,她打開錄音機,聽著莫紮特的交響樂。但是,這仍然無法抑製她那過分興奮和緊張的神經。一個令她恐懼的念頭鑽進腦海:“要是今晚不能入睡,明天又該如何走進考場?我會不會重蹈覆轍?”

“正在這時,電話鈴響了。是小昕,我最要好的朋友。她說要和我一起出去理發,說這樣會帶來好運。我答應了——出去散散心,排遣一下緊張的情緒,也無不可。”幸婧回憶說。

高考前夜,好朋友小昕陪她換了新的發型,也換了新的心情。隨著理發師手中剪子有節 奏地起起落落,她那過分緊張的神經也漸漸鬆弛下來了……

在這種放鬆的狀態下,幸婧發揮出了自己應有的水平和實力,一舉奪魁,成為重慶市2002年度高考文科狀元,進入了自己的理想之地——北京大學!

幸婧的這兩次高考經曆再一次告訴我們:考試之中,僅僅擁有實力是不夠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決定一個應試者考試成功與否的更為重要的因素應該是——恰到好處的應試狀態!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教授曾經對20個因素在高考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考試中的心態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一位,考試前的心態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二位,學習方法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三,學習基礎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四。

可見,是否擁有一個恰到好處的應試狀態,是在各類考試之中奪取勝利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