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1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4,\"start_container_index\":1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0},\"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3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8,\"start_container_index\":3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4},\"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810029202446,7152079239892700197,7071200634816449549,6874386810978438151,7070438698533293070]}],\"15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5,\"start_container_index\":1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1},\"quote_content\":\"《周禮》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1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7,\"start_container_index\":1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3},\"quote_content\":\"《周禮》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1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5,\"start_container_index\":1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1},\"quote_content\":\"《周禮》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25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7,\"start_container_index\":2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3},\"quote_content\":\"《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8,\"start_container_index\":1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3},\"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5848097832,6890728374843477006,6838936275928484877,7255203659015785531,7233628637428190242,7257455404240604215,701251799213093993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勸其痛著祖鞭,並心一往
(1848年2月25日與諸弟書)
【家書】
澄侯、子植、季洪足下:
正月十一日發一家信,是日予極不得閑,又見溫甫在外未歸,心中懊惱之至,故僅寫信與諸弟,未嚐為書稟堂上大人。不知此書近已接到否?
溫弟近定黃正齋家館,每月俸銀五兩。溫弟自去歲以來,時存牢騷抑鬱之氣,太史公所謂“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者”,溫甫頗有此象。故舉業工夫,大為拋荒。間或思一振奮,而興致不能鼓舞,餘深憂慮,每勸其痛著祖鞭,並心一往。溫弟輒言思得一館,使身有所管束,庶心有所維係。餘思自為京官,光景尚不十分窘迫,焉有不能養一胞弟,而必與寒士爭館地?向人求薦,實難啟口,是以久未為之謀館。
自去歲秋冬以來,間溫弟之婦有疾,溫弟羈留日久,亦覺牢落無偶,而叔父抱孫之念甚切,亦不能不思溫弟南歸。且餘既官二品,則明年順天主考,亦在可簡放之列,恐溫弟留京三年,又告回避。念此數者,欲勸溫弟南旋,故上次信道及此層,欲諸弟細心斟酌。
不料發信之後,不過數日,溫弟即定得黃正齋館地。現在既已定館,則身有所管束,心亦有所係屬,舉業工夫又可漸漸整理,隻得待今年下半年再看光景。
如我今年或聖眷略好,有明年主考之望,則於明年四五月再與溫弟商入南闈①或北闈行止。如我今年聖眷平常,或別有外放意外之事,則溫弟仍留京師,一定現北闈,不必議南旋之說也。
坐館以羈束身心,自是最好之事,然正齋家之館,澄弟所深知者。萬一不合,溫弟亦難久坐。見可而留,知難而退,但能不得罪東家,好來好去,即無不可耳。
餘自去歲以來,日日想歸家省親,所以不能者,一則京城欠賬將近一千,歸家途費又須數百,甚難措辦。二則二品歸籍,必須具折,折中難於措辭。私心所願者,頗想得一學差。三年任滿,即歸家省親,上也。若其不能,則或明年得一外省主考,能辦途費,後年必歸次也。若二者不能,則隻望六弟九弟明年得中一人,後年得一京官,支持門麵;餘則告養歸家,他日再定行止耳。如三者皆不得,則直待六年之後,至甲寅年母親七十之年,餘誓具折告養,雖負債累萬,歸無儲粟,餘亦斷斷不顧矣。然此實不得已之計。奢能於前三者之中,得其一者,則後年可見堂上各大人,乃如天之福也!不審②祖宗能默佑否?
現在寓中一切平安。癬疾上半身全好,惟腰下尚有纖痕。家門之福,可謂全盛,而餘心猶有歸省之情,難以自慰。因偶爾書及,遂備陳之。
毅然伯之項,去年已至餘寓,今始覓便寄南。家中可將書封好,即行送去。餘不詳盡,諸惟心照。
兄國藩手草
道光廿八年正月廿一日
【注釋】
①南闈:闈,考場。南闈即江南鄉試。
②不審:不知。
【譯文】
澄侯、子植、季洪足下:
正月十一日發了一封家信,那天我很忙,又見溫甫外出沒有回來,心裏很惱火,所以隻寫信給各位弟弟,沒有給堂上大人寫信。不知道這封信近日收到沒有?
溫弟最近在黃正齋家中任私人教師,每月有五兩的俸銀。溫弟自從去年以來,存有一肚子牢騷和抑鬱不得誌的情緒,像太史公所講的在家好像丟失了什麼一樣不自在,大為拋棄和荒廢。間或也想振作一番,但興致總是鼓不起來,我深深地感到憂慮。經常勸他痛下決心爭取進步,一心一意奔前程。溫弟則說他想安排一個教席,使自己有所管束,使思想有所維係。我想自己自從做京官,光景還不是很窘迫,難道養不起一個同胞弟弟,而必須與貧寒的士人去爭奪一個教席:向別人請求薦一差事,是難以啟齒的了,所以許久都沒有去做。
自去年秋冬以來,溫弟媳婦有病,溫弟在京城待得太久,孤身一人,而叔父抱孫子的心情很迫切,不能不想溫弟回南方的事。而且我既然做了二品官員,明年順天主考,我也在可能簡放的範圍之內,恐怕溫弟留在京城三年,有回避的問題。想到這幾點,想勸溫弟回湖南,所以上次信中談到這一層,想諸位弟弟細心斟酌。
不料發信過後不幾天,溫弟就定了黃正齋的教館。現在既已定了館,他的身子有所管束,思想也有所維係,應考的工夫又可以漸漸整理。等今年下半年再看光景。
如果聖上對我的看法略好些,明年有當主考的希望,到了四五月,再與溫弟商量是參加江南鄉試或者順天鄉考的事情,如果當今皇上對我的看法一如平常,或者有意想不到的外放的事,那麼溫弟仍舊留在京城,一定參加順天鄉試,不必再考慮回鄉了。
坐館用以管束自己的身心,自然是好事。然而正齋家的學館,澄弟最了解,萬一不合,溫弟也難久留。看見可以就留下,知道難處就退出,但不能得罪東家,好來好去,就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了。
我自從去年以來,天天想回家探親,之所以不能成行的原因在於:一是京城欠的債將近一千,回家路費又要幾百,恐難籌集。二是二品官回籍,必須自己寫奏折,奏折難於措辭。自己內心所想的,是得一個學差,三年任滿,回家探親,這是上策。如果不行,或者明年得到一個外省主考,能籌集路費,後年必定回家,這是中策。如果兩條都不可能,隻希望六弟九弟明年兩人之中考起一人,後年得一個京官,支持門麵,我便告養歸家,以後再定行上。如果三條都不行,便等六年之後,到母親七十歲時,我發誓要奏明皇上,告老歸家。雖說欠債上萬,沒有一文錢的路費,也決不顧及了,然而這實在是不得已的,如果能在三條之中得其中一條,那麼後年可以見到堂上大人,真是天大的福氣了,不知祖宗能不能默默保佑?
現在我這邊家中一切平安!癬疾上半身全部好了,隻是腰下麵還有一點點。我家的福氣,可說是全盛時期,而我回家探親的心情,難以自慰,所以偶爾寫到這裏,便詳細地稟告一番。
毅然伯之款項去年已到了我住處,今年才找到機會,我乘便寄回。家中可將信封好,馬上送去,其餘不詳細說了,彼此心照不宣。
兄國藩手草
道光廿八年正月廿一日(1848年2月25日)
【精華點評】
上一封家信中,我們講過曾國藩的六弟曾國華(溫甫)天資甚高,曾家眾人對他寄予深厚期望,可惜他心高氣傲,眼高手低,屢試不中。對於曾國華這個六弟,曾國藩也總是鼓勵勸解。1845年8月3日,曾國藩在給父母的家書中提到,如果弟弟們應試不中,可以到京城一遊。後來,曾國華考試未中,便和二哥曾國潢一起於10月23日到達京城。在曾國藩的督導下開始用功讀書,學業有所長進。可惜,曾國華做事難於專心致誌,不久後便開始舊習氣發作,這才有了文中曾國藩家信中對曾國華的無可奈何,並勸慰他下決心爭取進步,一心一意奔前程,言語中對曾國華前途的擔憂之情溢於言表。
【經典格言】
舉業工夫,大為拋荒。間或思一振奮,而興致不能鼓舞,餘深憂慮,每勸其痛著祖鞭,並心一往。餘思自為京官,光景尚不十分窘迫,焉有不能養一胞弟,而必與寒士爭館地?向人求薦,實難啟口,是以久未為之謀館。
惟崇儉可以持久
如能救焚拯溺,何難噓枯回生
(1841年6月5日與祖父書)
【家書】
祖父大人萬福金安:
四月十一日,由折差第六號家信,十六日折弁又到。孫男等平安如常,孫婦亦起居維慎。
曾孫數日內添吃粥一頓,因母乳日少,飯食難喂,每日兩飯一粥。今年散館,湖南三人皆留,全單內共留五十二人,惟三人改部屬,三人改知縣。翰林衙門,現已多至百四五十人,可謂極盛。
琦善已於十四日押解到京。奉上諭派親王三人、郡王一人、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尚書會同審訊,現未定案。
梅霖生同年因去歲咳嗽未愈,日內頗患咯血。同鄉各京官宅皆如故。
澄侯弟三月初四日在縣城發信已經收到,正月廿五信至今未接,蘭姊以何時分娩?是男是女?伏望下次示知。
楚善八叔事,不知去冬是何光景?如絕無解危之處,則二伯祖母將窮迫難堪,竟希公之後人,將見笑於鄉裏矣。孫國藩去冬已寫信求東陽叔祖兄弟,不知有補益否?引事全求祖父大人做主。如能救焚拯溺,何難噓枯回生①。
曾國藩家書手稿伏念祖父平日積德累仁,救難濟急,孫所知者,已難指數。如廖品一之孤、上蓮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羅巷、樟樹堂各庵,皆代為籌劃,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無策、計無複之者,得祖父善為調停,旋乾轉坤,無不立即解危;而況楚善八叔同胞之親、萬難之時乎?
孫因念及家事,四千裏外杳無消息,不知同堂諸叔目前光景。又念及家中此時亦甚艱窘,輒敢冒昧饒舌,伏求祖父大人寬宥無知之罪。楚善叔事如有設法之處,望詳細寄信來京。
茲逢折便,敬稟一二,即跪叩祖母大人萬福金安。
道光廿一年四月十六日
【注釋】
①噓枯回生:比喻將至之人有望起回生。
【譯文】
祖父大人萬福金安:
四月十一日,由信差發第六號家信,十六日信差又到(我趁此寫了這封信)。孫兒等平安如常,孫媳婦起居也小心謹慎。
曾孫幾天內加吃一頓粥,因為母乳不夠,飯食難喂,所以每天兩飯一粥,今年學館解散,湖南的三個人都留在館裏,共留五十二個,隻有三人改部屬,三人改知縣,翰林院現在已多到一百四五十人,可說是極盛了。
琦善已於十四日押解到京城。奉了皇上諭旨,派了三個親王、一個郡王、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尚書會同審訊。現在沒有定案。
我的同年梅霖生因為去年咳嗽沒有好,近日吐血。同鄉各京官家一切如常。
澄侯弟三月初四日在縣城發信已經收到。正月廿五日寫的信,我至今沒有收到。蘭姐什麼時候分娩?是男是女?真希望下次能夠告訴我。
楚善八叔的事,不知去年冬天情形如何?如果絕對沒有解危的地方,那兩位伯祖母必將窮迫難堪,竟希公的後人將被鄉裏的人見笑了。孫兒國藩在去年冬天已寫信求東陽叔祖兄弟,不知有幫助不?這件事全求祖父大人做主。如果能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也好熬過困境再圖生計。
我常常記得祖父平日行善積德,救難濟急,孫兒了解的已難以數清。如救助廖品一的孤兒、上蓮叔的妻子、彭定五的兒子、福益叔祖的母親,以及小羅巷、樟樹堂各尼庵,都代為籌劃,盡力體恤。凡屬別人束手無策的,隻要祖父出麵認真調停,便能扭轉乾坤,沒有不立即解危的,更何況有同胞親誼的楚善八叔正在萬難之中呢?
孫兒因想到家中的事,四千裏之外杳無消息,也不知同堂各位叔叔目前情形,又想家中這時也很艱難窘迫,才敢冒昧多嘴,伏求祖父大人寬恕我無知的罪過。楚善叔的事,要是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希望家裏能寫信寄來京城,詳細地告訴我。
今天剛巧趕上信差便利,我恭敬地稟告您這些事,也跪叩祖母大人萬福金安。
道光廿一年四月十六日(1841年6月5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的祖父曾星岡(1774—1849),又名曾玉屏,雖然從小接受過家訓,不過隨著家庭經濟的好轉,沾染了不少公子哥的遊惰習氣,直到中年才洗心革麵,從此“終身未明而起”,自三十五歲起“始講求農事”。鑒於早年生活失於檢點之痛,曾星岡自中年時起不僅治家有方,在做人方麵也處處力求為子孫樹立良好的榜樣。他經常訓導子孫:“君子居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器。”對於周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總是積德累仁,救難濟急。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回憶說,他的祖父曾星岡“昔年待人,無論貴賤老少,純是一團和氣,獨對於子孫諸侄嚴肅異常”。曾星岡也曾反複教導子孫要以“懦弱無剛”四字為恥。
【經典格言】
楚善八叔事,不知去冬是何光景?如絕無解危之處,則二伯祖母將窮迫難堪,竟希公之後人,將見笑於鄉裏矣。如能救焚拯溺,何難噓枯回生。
吾家規矩極好,當蹱而行之
(1847年8月28日與諸弟書)
【家書】
四弟、九弟、季弟足下:
六月廿八日發第九號家信,想已收到。七月以來,京寓天小平安。癬疾雖頭麵微有痕跡,而於召見已絕無妨礙。從此不治,聽之可也。
丁士元散館,是詩中“皓月”誤寫“浩”字。胡家玉是賦中“先生”誤寫“先王”。
李竹屋今年在我家教書三個月,臨行進他俸金,渠堅不肯受。
其人知情知義,予僅送他褂料被麵等物,竟未送銀。渠出京後來信三次。予有信托立夫先生,為渠薦館。昨立夫先生信來,已請竹屋在署教讀矣,可喜可慰。耦庚先生革職,同鄉莫不嗟歎。而渠屢次信來,絕不怪我,尤為可感可敬。
《嶽陽樓記》,大約明年總可寄到。家中《五種遺規》,四弟須日日看之,由句學之。我所望於四弟者,惟此而已。
家中蒙祖父厚德餘蔭,我得忝列卿貳①,若使兄弟妯娌不和睦,後輩子女無法則,則驕奢淫佚,立見消敗。雖貴為宰相,何足取哉?我家祖父、父親、叔父三位大人規矩極嚴,榜樣極好,我輩踵而行之,極易為力。別家無好榜樣者,亦須自立門戶,自立規條;況我家祖父榜樣,豈可不遵行之而忍令墜落之乎?現在我不在家,一切望四弟做主。兄弟不和,四弟之罪也。妯娌不睦,四弟之罪也;後輩驕恣不法,四弟之罪也。我有三事奉勸四弟:一曰勤,二曰早起,三曰看《五種遺規》。四弟能信此三語,便是愛兄敬兄;若不信此三語,便是弁髦視兄②。我家將來氣象之興衰,全係乎四弟一人之身。
六弟近來氣性極和平,今年以來未曾動氣,自是我家好氣象。惟兄弟俱懶。我以有事而懶,六弟無事而亦懶,是我不甚滿意處。若二人俱勤,則氣象更興旺矣。
吳、彭兩壽文及小四書序、王待聘之父母家傳,俱於八月付回,大約九月可到。
袁漱六處,予意已定將長女許與他,六弟已當麵與他說過幾次矣,想堂上大人斷無不允。予意即於近日訂庚,望四弟稟告堂上。陳岱雲處姻事,予意尚有遲疑。前日四弟信來,寫堂上允諾歡喜之意。筠仙已經看見,此書信告岱雲矣。將來亦必成局,而予意尚有一二分遲疑。
岱雲丁艱,餘擬送奠儀,多則五十,少則四十,別有對聯之類,家中不必另致情也。餘不盡言。
兄國藩手草
道光廿七年七月十八日
【注釋】
①忝列:謙辭,表辱沒他人,自己有愧。
②弁髦:這裏指鄙視。
【譯文】
四弟、九弟、季弟足下:
六月廿八日發出的第九號家信,估計現在已收到了。七月以來,京城家中大小都平安。我的癬病雖然在頭上臉上還稍微有些痕跡,但在皇上召見時已絕無妨礙。從此不去理它,聽之任之也行了。
丁士元在翰林院學習期滿,詩中“皓月”的“皓”誤寫成“浩”字。胡家玉賦中的“先生”誤寫成“先王”。
李竹屋今年在我家教書三個月,臨行前送他薪金,他堅決不收。這個人知情義,我僅送他褂料被麵等物,竟沒有送銀錢,他離京後來了三次信。我寫信托立夫先生為他推薦教書的地方。昨天立夫先生信來,說已請竹屋在署中教書了,可喜可賀。耦庚先生被解職,同鄉的人沒有不感歎的。而他夠多次寫信來,絕不怪罪我,尤其讓人感到敬佩。
《嶽陽樓記》,大概明年總可以寄到。家中的《五種遺規》,四弟須每天都要翻看,句句學習。我所期望於四弟的,也就是這個了。
家中蒙祖父厚德餘蔭,我得以忝列高位,如果兄弟妯娌不和睦,後輩的子女無規矩,驕奢淫逸,家業立刻就會衰敗。就是貴為宰相,又有什麼用呢?我家祖父、父親、叔父三位大人規矩極嚴,榜樣當得極好,我們這輩人隻照著樣子做就好了,就極為容易省力的。別的人家沒有好榜樣,也須要自立門戶,自立規矩;何況我家祖父現在的榜樣,難道可以不遵照祖父的樣子去做而忍心看著家道衰落嗎?現在我不在家,一切望四弟做主。兄弟不和,是四弟的罪過;妯娌之間不和睦,是四弟的過失;晚輩驕恣不知禮儀,也是四弟的過錯。我有三件事奉勸四弟,一是勤快,二是早起,三是看《五種遺規》。四弟若能記住這三句話,就是愛戴我敬重我;如果不信這三句話,便是瞧不起我這為兄的。我家將來家運是興是衰,全靠四弟你了。
六弟近來脾氣性格極為平和,今年以來沒有生過氣,這自然是我家好氣象。隻是幾位兄弟都懶。我是因有事情而懶,六弟沒事也犯懶,這是我不太滿意的地方。如果兩人都勤勞,則家中氣象更興旺。
吳、彭處兩壽文及小四書序、王待聘之父母家傳等文章,都在八月托人帶回,大約九月可以收到。
袁漱六那裏,我已拿定主意把長女許配給他家,六弟已當麵和他談過幾次了,想來堂上大人斷不會拒絕,我的意思是近日就定親,望四弟稟告堂上各位長輩。陳岱雲處婚事,我還拿不定主意。前些日子四弟來信,說堂上大人答應這門親事並十分高興,筠仙已看到了,不久寫信告訴了岱雲。這門親事將來也必成定局,隻是我心中還有幾分猶豫。岱雲家中老人去世,我準備送點奠禮錢,多則五十,少則四十,另有挽聯之類,家中就不必另外表示了。餘不盡言。
兄國藩手草
道光廿七年七月十八日(1847年8月28日)
【精華點評】
文中的諸多描述中,我們能看見一個平易近人、謙恭謹慎的曾國藩形象。他深知家族的興旺是靠祖輩人辛苦積累下來的,富貴是暫時的,如果因為家中稍稍富貴,後輩人驕奢淫逸,不能繼承祖輩的良好德行,那麼家業很快就會衰敗下去。所以,他用大量篇幅告誡家中弟弟,一定要嚴守家訓,勤勉持家,尤其是對四弟的諄諄囑托,可謂語重心長,他還告訴四弟三句話,希望他能照辦。他說如果四弟和六弟都能勤勞一些,那麼家族肯定會更興旺的,這是對他們的激勵。
的確隻有自己能夠克除缺點,不斷修養自己形成良好的品德,才能成為後輩人的榜樣,不至於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個家族到了鼎盛時期,極容易增長驕奢情緒,例如,《紅樓夢》中的賈家曾權傾一時,地位顯赫,但是,祖輩留下的基業,卻成為後輩驕奢淫逸的資本,他們在溫室中成長,不知道辛苦,不懂得勤儉持家,留戀風花雪月,富貴乃是暫時的,結果,他們終食惡果,落得個家族敗滅的下場。所以,富貴時千萬不要忘本,要謹記驕奢無度。
【經典格言】
家中蒙祖父厚德餘蔭,我得忝列卿貳,若使兄弟妯娌不和睦,後輩子女無法則,則驕奢淫佚,立見消敗。雖貴為宰相,何足取哉?我家祖父、父親、叔父三位大人規矩極嚴,榜樣極好,我輩踵而行之,極易為力。別家無好榜樣者,亦須自立門戶,自立規條;況我家祖父榜樣,豈可不遵行之而忍令墜落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