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此後折奏雖多,亦斷無有似此折之激直者。此折尚蒙優容,則以後奏折必不致或觸聖怒可知矣。諸弟可將吾意細告堂上大人,毋以餘奏折不慎,或以戇直幹天威為慮也。父親每次家書,皆教我盡忠圖報,不必係念家事。餘敬體吾父之教訓,是以公爾忘私,國爾忘家。計此後但略寄數百金償家中舊債,即一心以國事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掛於意中。故昨五月初七大京堂考差,餘即未往赴考。
侍郎之得差不得差,原不關乎與考不與考。上年己酉科,侍郎考差而得者三人:瑞常、花沙納、張芾是也。未考而得者亦三人:靈桂、福濟、王廣蔭是也。今年侍郎考差者五人,不考者三人。是日題“以義製事以禮製心論”,詩題“樓觀滄海日,得濤字”。五月初一放雲貴差,十二日放兩廣福建三省,名見京報內,茲不另錄。袁漱六考差頗為得意,詩亦工妥,應可一得,以救積困。
朱石翹明府初政甚好,自是我邑之福。餘下次當寫信與之。霞仙得縣首,亦見其猶能拔取真士。劉繼振既係水口近鄰,又送錢至我家求請封典,義不可辭。但渠三十年四月選授訓導,已在正月廿六恩詔之後,不知尚可辦否?當再向吏部查明。如不可辦,則當俟明年四月升拊恩詔,乃可呈請。若並升袝之時,推恩不能及於外官,則當以錢退還。家中須於近日詳告劉家,言目前不克呈請,須待明年六月,乃有的信耳。
澄弟河南漢口之信皆已接到。行路之難,乃至於此!
自漢口以後,想一路載福星矣。劉午峰、張星垣、陳穀堂之銀,皆可以收,劉、陳尤宜受之,不受反似拘泥。然交際之道,與其失之濫,不若失之隘。吾弟能如此,乃吾之所欣慰者也。鹹豐皇帝
西垣四月廿九到京,住餘宅內,大約八月可出都。此次所寄折底,如歐陽家汪家及諸親族,不妨抄送共閱。見餘忝竊高位,亦欲忠直圖報,不敢唯阿取容,懼其玷辱宗族,辜負期望也。餘不一一。
兄國藩手草
鹹豐元年五月十四日
【注釋】
①厥後:那以後。
②脂韋唯阿:阿諛奉承的樣子。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四月初三我發出了第五號家信,之後信差很長時間沒有來,因此一個多月沒有家信。五月十二日信差到了,接到第四號家信,是四月初一日發出的一封,一切已經知道。植弟的病已經好了,這最讓人高興。
京城家中一切平安。癬病又痊愈,比去年六月更無痕跡。去年六月的痊愈,是五年來所沒有的,現在又更好了。或者一天天消退,不再成為老毛病。皮毛之疾,到底不值得憂慮,時間長了就更可信了。
四月十四日考核官員,題目是“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經文的題目是“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賦題是“濂溪樂處,得焉字”。
廿六日,我又上了一道勸諫的奏折,恭敬地陳述聖德的三個方麵,預防流於時弊。其中言語很激烈,但是聖上肚量如海,還能夠容納,這豈是漢唐以後的英明君主所能做到的!我的意思,大概因為是受了深重的皇恩,官至二品,不能說是不尊貴;堂上大人又誥封了三代,我的兒子又受蔭為六品官,不能說是不榮耀。如果在這個時候不盡心直言,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進言?而皇上的聖德之美出自天性,來於自然,滿朝臣子,如果不敢有一句逆耳的話,將來皇帝可能因為一念之差而驕傲矜持,於是憎恨忠言而喜好奉承,那麼這時候臣子們推脫不了自己的罪責。所以趁著這元年開新政的時候,就把這滋生驕傲矜持的害處都說透徹,使聖上的心每天都兢兢業業,從而斷絕自以為是的產生,這是我小小的本意,現在人才不振,都拘謹於小節而忽視了大德,人人都習慣於阿諛奉承的風氣。我想以這道奏折稍稍挽回一些風氣,希望在朝為官的都能向這種正直有骨氣的風氣靠攏,遇事不退縮,這也是我的另外一個意圖。奏折剛呈上的時候,我心裏害怕冒犯了難以預測的天威,早已將禍福得失置之度外。沒想到聖上仁慈包容,典賜矜全。從這以後,我更應當盡自己的忠誠報效國家,不再顧及我自己的家庭私事了。
不過在這之後的奏折有很多,也絕沒有像這道奏折那樣言辭激烈的。這道奏折還承蒙皇上的優待和寬容,那麼以後的奏折,必定不至於再觸犯聖怒了,這是可想而知的。兄弟們可以把我的意圖詳細稟告給堂上大人,不要因為我的奏折不慎重,或者是因為愚直冒犯天威而擔憂了。父親的每封家書,都是教我盡忠報國,不用掛念家中的事情。我恭敬地體會父親的教導,因此就為了公事忘了自己的私利,因為國家就忘了自己的小家。我打算在這之後寄回去幾百兩銀子償還家中的舊債,那樣就可以一心一意地以國家大事為重了,一切升官得肥差的念頭,就絲毫不會留在心中,所以上次五月七日在京堂官考核,我就沒有去赴考。
侍郎能不能得到差使,本來就和考不考沒有什麼關係。上年己酉科,侍郎考得不好而得到官職的有三個人:瑞常、花沙納、張芾。侍郎沒有經過考核而得到官職的也有三個人:靈桂、福濟、王廣蔭。今年侍郎考核考得不好的有五個人,不考的有三個人。那天的考題是“以義製事以禮製心論”,詩題是“樓觀滄海日,得‘濤’字”。五月初一日開始外放雲貴的差事,十二日外放廣東、廣西、福建三省,名字在京報上麵,現在就不另外抄寫了,袁漱六的考核成績很滿意,詩也很工整,應該是能夠得到差使的,這也好救濟他多年的貧困。
朱石翹在明府開始的政績也很好,這自然是我們家鄉的福氣,我不久會寫信給他。霞仙得到縣裏的首選,也可以看出他還是能選拔、任用有真才實學的人的。劉繼振既然是水口的近鄰,又送錢到我家裏來請求朝廷的封典,這事是義不容辭的。但他在道光三十年曾經被選為訓導,已經在正月廿六恩詔頒布後,不知道還能不能辦?我會再向吏部查明情況。如果不能辦,就得到明年四月頒布升袝恩詔,才能呈請。如果升袝的時候推恩不包括外官,那麼應當把錢退還給他。家中必須在這幾天詳細告訴劉家,說目前不能呈請,必須等到明年六月份才有準確的消息。
澄弟在河南漢口寄的信都已經收到。行路的艱難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從漢口以後的路程,想來會有福星一路保佑了。劉午峰、張星垣、陳穀堂的銀兩都可以收,劉、陳更要接受,不接受反而是太不通情理了。然而交朋友的方法,與其錯在交得太多,還不如錯在交得太少。我兄弟能像這樣,這是令我所感到欣慰的。
曹西垣四月廿九到達京城,住在我們家裏,大約八月能夠離開京城。這次所寄去的奏折底稿,歐陽家、汪家以及各族親戚族人不妨抄一份共同閱覽。看看我雖然竊居高位,也要忠直圖報,不敢阿諛奉承,以博得聖上的笑容,害怕這會玷辱宗族,辜負期望。餘不一一。
兄國藩手草
鹹豐元年五月十四日(1851年6月13日)
【精華點評】
1851年(鹹豐元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組織起義。此時的清王朝政有弊端、民生疾苦,曾國藩目睹時局的危機和政風的委靡,於是向鹹豐皇帝上疏《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在這道奏疏裏,曾國藩對時局的批評準確而又尖銳。以往,我們都知道曾國藩的處世之道以小心謹慎、謙虛求全為準則,《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的上奏讓我們看到了曾國藩“勇毅”的一麵,讓我們看到了曾國藩忠君愛國,有作為、有膽識、有擔當的直率性情。當時,他的奏疏很快傳遍天下,贏得了“關心民瘼”“忠直敢言”等諸多美譽,為他奠定了以後“平亂天下”的堅實聲望基礎。
【經典格言】
餘之意,蓋以受恩深重,官至二品,不為不尊;堂上則誥封三代,兒子則蔭任六品,不為不榮。若於此時再不盡忠直言,更待何時乃可建言?折子初上之時,餘意恐犯不測之威,業將得失福禍置之度外矣。
行公事須深謀遠慮
(1851年9月14日與諸弟書)
【家書】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八月十四日發第九號信,至十七日接到家信第七、第八二號,欣悉一切。
左光八為吾鄉巨盜,能除其根株,掃其巢穴,則我境長享其利,自是莫大陰功。第湖南會匪所在勾結,往往牽一發而全神皆動。現在製軍程公特至湖南,即是奉旨查辦此事。蓋恐粵西匪徒窮竄,一入湖南境內,則楚之會匪因而竊發也。左光八一起,想尚非巨夥入會者流。然我境辦之,亦不可過激而生變。現聞其請正紳保舉,改行為良,且可捉賊自效,此自一好機會。萬一不然,亦須相機圖之,不可用力太猛,易發難收也。
公議糧餉一事,果出通邑之願,則造福無量。至於幫錢墊官之虧空,則我家萬不可出力。蓋虧空萬六千兩,須大錢三萬餘千,每都畿①須派千串。現在為此說者,不過數大紳士一時豪氣,為此急公好義之言。將來各處分派,仍是巧者強者少出而討好於官之前,拙者弱者多出而不免受人之勒。窮鄉殷實小戶,必有怨聲載道者矣。且此風一開,則下次他官來此,既引師令之借錢辦公為證,又引朱令之民幫墊虧為證,或亦分派民間出錢幫他,反覺無辭以謝。若相援為例。來一官幫一官,吾邑自此無安息之日矣。
凡行公事,須深謀遠慮。此事若各紳有意,吾家不必攔阻;若吾家倡議,則萬萬不可。且官之補缺皆有呆法②,何缺出輪何班補,雖撫藩不能稍為變動。澄弟在外多年,豈此等亦未知耶?朱公若不輪到班,則雖幫墊虧空,通邑挽留,而格於成例,亦不可行。若已輪到班,則雖不墊虧空,亦自不能不補此缺。間有特為變通者,督撫專折奏請,亦不敢大違成例。季弟來書,若以朱公之實授與否,全視乎虧空之能墊與否,恐亦不盡然也。曾儀齋若係革職,則不複能穿補子;若係大計休致,則尚可穿。
季弟有誌於道義身心之學,餘閱其書,不勝欣喜。凡人無不可為聖賢,絕不係乎讀書之多寡。吾弟誠有誌於此,須熟讀《小學》及《五種遺規》二書。此外各書能讀固佳,不讀亦初無所損。可以為天地之完人,可以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讀書而後有所加於毫末也。匪③但四六古詩可以不看,即古文為吾弟所願學者,而不看亦自無妨。但守《小學》《遺規》二書,行一句算一句,行十句算十句,賢於記誦詞章之學萬萬矣。
季弟又言願盡孝道,惟親命是聽。此尤足補我之缺憾。我在京十餘年。定省有闕,色笑遠違,寸心之疚,無刻或釋。若諸弟在家能婉愉孝養,視無形,聽無聲,則餘能盡忠,弟能盡孝,豈非一門之祥瑞哉?願諸弟堅持此誌,日日勿忘,則兄之疚可以稍釋。幸甚幸甚。書不十一,餘俟續具。
兄國藩手草
鹹豐元年八月十九日
【注釋】
①畿(jī):國都附近的地區。
②呆法:固定的地方。
③匪:同“非”。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八月十四日發出第九號家信,到十七日接到第七、第八兩號家信,很高興得知家中的一切情況。
左光八是我們鄉裏最大的盜匪,若能徹底將其鏟除,掃平他的巢穴,那家鄉的百姓就能長期過上和平安定的日子,這自然是莫大的陰功。不過湖南各地的會匪狼狽為奸,互相勾結,所以一旦觸及一處,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今總督程公特地趕來湖南,就是奉聖旨查辦此事。之所以如此重視,估計是害怕廣西西部的匪徒窮途末路之時,抱頭亂竄,一旦竄入湖南境內,則湖南地區的會匪一定會伺機鬧事。左光八這一股,我想還不是大團夥,不過若我們家鄉去懲辦他,不可以太過激了,使他發生變化。聽說他們請了體麵的紳士出麵保舉,去惡從善,而且可以為朝廷捉賊自救,這是一個極好的時機,萬一不行,也要抓住機會采取措施,不可用力太猛,發動攻剿容易,收拾殘局便難了。
關於公議糧餉一事值得多加商榷,若果真出於全縣鄉紳的願望,則會對朝廷有利,為百姓造福。至於出錢出力墊支官府的虧空,則萬萬不可盲目出力。官府的虧空大約有一萬六千兩銀子,需墊付大錢三萬餘千,京城地區每戶都要分派千串才能填補。如今提出此項建議的,都是幾個大紳士,不過是他們一時的豪氣而已,以致說出這種急功好義的話。若將來真的到各家輪番分派,一定是投機取巧的富人家伺機弄詐,不肯出錢,反而在官府麵前討好;而老實的弱勢者不僅要多出錢財,還不免要受奸詐者趁機勒索。如此一來,窮鄉僻壤的小戶人家,一定會怨聲載道。況且這種風氣一旦形成,則下任官員上任之後,便會引用這個借錢辦公為例證,而且會援引朱縣令在任之時百姓出錢墊付官府虧空為例證,也分派民間出錢幫他,那時反而沒有話好拒絕人家,如果這樣攀比起來,來一個官員,要幫一個官員,我們的家鄉從此將永無寧日了。
凡是承辦公家之事,都需要思慮成熟之後方可行事。此事如各位紳士都有心,我家不必攔阻;如由我家倡議,則萬萬不可。況且曆屆官位的補缺都有固定的規定,哪個官位缺空,輪到哪個班次的人去替補,這些事情即使是撫台也不能擅作主張稍為變動。澄弟在外多年,難道還不懂這個道理嗎?朱公如果沒有輪到班,那麼雖說幫他墊付了虧空,全縣的人挽留,仍因這種慣例的限製而行不通,如果已經輪到班,那雖說不墊付虧空,也自然不能不補這個缺;間或有特別變通辦理的,要督撫專門寫奏折請示,恐怕也不盡對。曾儀齋如果是革職,那不能再穿補襪子,如果是因為吏部三年一次的考績中改休的,還可以穿。
我看到季弟的信,得知他有誌於道義身心的學問,心中很是欣慰。凡人隻要有誌,都可成為聖賢,絕不在於讀書的多少。我弟若果真有誌於此,則需要熟讀《小學》和《五種遺規》兩書。此外其他書能讀固然好,不讀也沒有什麼損害。可以做天地間的完人,可以做父母的孝子,不必因為讀書而增加一絲一毫。不但四六文和古詩可以不看,就是古文這種我弟所願學的,不看也無大礙。隻要謹守《小學》《遺規》兩書,實行一句算一句;實行十句算十句,比誦詞章強萬倍。
季弟又說願意盡孝道,唯親命是聽,這尤其可以彌補我的缺憾。我在京城十多年,既不能定期省親,又不能在身邊歡娛父母,內心十分慚愧,沒有一天可以放下這樁心病,如弟弟們在家,能夠委婉愉悅孝順堂上大人,一點一滴默默地實行,那麼,我能盡忠,弟弟能盡孝,那難道不是我家的祥瑞之氣象嗎?唯願弟弟們能堅守這個誌向,日日謹記於心,那麼為兄我的內疚就可以稍稍得以減輕,幸甚幸甚。其他就不一一再寫了,容後再說吧。
兄國藩手草
鹹豐元年八月十九日(1851年9月14日)
【精華點評】
要成就事業,必須具有遠見卓識,從大局著手。這封書信中,曾國藩以“深謀遠慮”勸告弟弟們:如果幫錢墊支官府會得罪很多人;如此開了一個墊支的頭,以後再有這樣的事,都會以此為例,後患無窮;再者幫錢墊支未必對朱縣令有實質性的幫助。在人生和事業的岔路口,隻有具有睿智遠見的人,才會獲得成功。遠見就是在一個機會還沒有顯示出它價值或危險的時候,在別人都不以為然的時候,能夠發現它潛在的趨勢和危機。就像做生意一樣,大家都去做同樣的生意就可能掙不到錢,甚至會被套住,原因是所有人都沒發現在價值背後潛藏著供大於求的危機。隻有能夠審時度勢、深謀遠慮,從不求一時之功,從不輕舉妄動的人,才能憑借自己的睿智和遠見趨吉避凶。
【經典格言】
凡行公事,須深謀遠慮。此事若各紳有意,吾家不必攔阻;若吾家倡議,則萬萬不可。且官之補缺皆有呆法,何缺出輪何班補,雖撫藩不能稍為變動。澄弟在外多年,豈此等亦未知耶?朱公若不輪到班,則雖幫墊虧空,通邑挽留,而格於成例,亦不可行。若已輪到班,則雖不墊虧空,亦自不能不補此缺。間有特為變通者,督撫專折奏請,亦不敢大違成例。
身體康健為天福
時時省記節勞節欲節飲食
(1842年11月28日與父母書)
【家書】
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
十月廿二奉到手諭,敬悉一切。鄭小珊處小隙已解。男從前於過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來,念念改過,雖小必懲,其詳具載示弟書中。
耳鳴近日略好,然微勞即鳴。每日除應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雖欲節勞,實難再節。手諭示以節勞節欲節飲食謹當時時省記。
蕭莘五先生處,寄信不識靠得住否?龍翰臣父子已於十月初一日到京,布匹線索俱已照單收到,惟茶葉尚在黃恕皆處。恕皆有信與男,本月可到也。男婦等及孫男女皆平安。餘詳與弟書。謹稟
道光廿二年十月廿六日
【譯文】
兒子國藩跪稟父母親丈人萬福金安:
我於十月廿二日收到了二老的手諭,敬讀之後得知一切。我與鄭小珊的小小嫌隙,如今已經得以化解。以前對於過失,兒子往往因粗心而忽略。自進入十月份以來,每每念念不忘改過自省。盡管問題很小,但也要自我懲戒,關於此事的詳細情況,都已經寫在給弟弟的信中。
近日耳鳴稍微有所緩解,但隻要勞累一點便會很快複發。我現在每天除了應酬外,不能不多加用功,提升自己的修為。雖想節勞,但實在難以再節了。手諭訓示兒子節勞,節欲,節飲食,我一定時刻謹記於心。
蕭莘五先生那裏,寄信不知是否可靠?龍翰臣父子已於十月初一日到達。布匹、線索都已照單子收到,隻是茶葉還在黃恕皆那裏。恕皆有信給我,本月可以到。兒媳婦、孫兒、孫女都平安,其餘的詳細寫在給弟弟的信中。
謹此稟告
道光廿二年十月廿六日(1842年11月28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一生以求過、自律兩點嚴格要求自己。積極發現自己的錯處並改正為求過,自我嚴格要求即為自律。一個人若是聞過則怒,自我放縱,便難成大事。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修省的人要善於反省,要善於求己之過。曾國藩身居高位,勤求己過,有過則改。信中,曾國藩時時省記“節勞節欲節飲食”,從“欲節勞,實難再節”,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每日公務繁雜,身體尤為耗損。與鄭小珊的矛盾信中提到已冰釋前嫌。其實是曾國藩家中大人知道他和鄭小珊有矛盾後,來信對他說:“凡人交友,隻見得朋友不是而我是,所以今日管鮑,明日秦越。”曾國藩也認為自己有三大過錯,後來親自到鄭小珊家登門謝罪,兩人方盡釋前嫌。
【經典格言】
每日除應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雖欲節勞,實難再節。手諭示以節勞節欲節飲食謹當時時省記。
身體康健,即為如天之福
(1846年3月13日與父母書)
【家書】
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
正月初三日發第一號家信。初七日彭棣樓太守出京,男寄補服四套、藍頂二個,又寄歐陽滄溟先生江綢褂料一件、對聯一副、高麗參二兩、鹿膠一斤,又寄彭茀庵表叔鹿膠一斤。二月初寄第三號家信。想俱收到。
男等在京合室平安。男病尚未痊愈,二月初吃龍膽瀉肝湯,甚為受累,始知病在肝虛。近來專服補肝之品,頗覺有效。以首烏為君,而加以蒺藜、淮山藥、赤芍、兔絲諸味。男此時不求瘡癬遽好,但求髒腑無病,身體如常,即為如天之福。今年雖不能得差,男亦毫無怨尤。
同鄉張鍾漣丁艱,男代為張羅一切,令之即日奔喪回裏。黎樾喬於二月十四到京。
四弟近日讀書,專以求解為急,每月摘疑義二條來問。為男煮藥求醫及紀澤教書,皆四弟獨任其勞。六弟近日文思大進,每月作四書文六首、經文三首,同人無不擊節稱賞。
請封之事,大約六月可以用璽,秋冬可以寄家。餘詳四弟書中。
男謹稟
道光廿六年二月十六日
【譯文】
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
兒子於正月初三寄出了第十封家信。彭棣樓太守於初七這一天離開京城前去任職,兒子便順便托他帶去補服四套、藍頂兩個;另外還有帶給歐陽滄溟先生的一件江綢褂料、一副對聯、二兩高麗參和兩斤鹿膠;又帶給彭茀庵表叔一斤鹿膠。我於二月初又寄出了第三號家信。估計現在都已經收到了。
兒子全家人在京城平安無事。隻是兒子的病目前尚未痊愈,二月初開始吃龍膽瀉肝湯,感覺很是受累,後來才明白病根是肝虛。近段時間專門吃補肝的東西,覺得還稍有成效。這種補肝的藥方以首烏為主,再配上蒺藜、山藥、赤芍、菟絲等各味藥。我現在已經不奢求瘡癬能夠很快痊愈了,隻求內髒正常無恙,身體健康無憂,就是我最大的願望和福氣了。即使今年無法擔任任何官職,我也不會有一句怨言。
近日,同鄉張仲漣家的老人不幸離世,兒子受他所托,代為辦理京城的一切事宜,以使他當天就回家料理喪事。黎樾喬抵達京城之日是二月十四日。
最近四弟讀書專門以求解為急務,每天都要摘抄兩條不解的地方來問我。現在為兒煎藥、請醫生,還有教紀澤讀書這些事,都是四弟一個人左右奔忙。近來,六弟的文思大有長進,每月都會作六篇四書文、三篇經文,身邊的同事們看了,無不拍手表示讚賞。
最後再說請封的事,此事大概六月份能夠得到皇上的恩準,估計秋冬之交便可以寄回家。其餘諸事詳見四弟所寄之信。
兒子謹稟
道光廿十六年二月十六日(1846年3月13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身在宦海,追求修身養性,以做官發財為恥,清廉奉公,自身看重的不過是兄友弟恭,家庭和順。平安是喜,健康是福,對於上有父母,旁有弟妹,下有妻子兒女的他來說,身體健康才是合家歡順、讓家鄉親人放心的前提,難怪信中曾國藩說:“身體如常,即為如天之福。”信中提道:“四弟曾國藩楷書箴言近日讀書,專以求解為急,每月摘疑義二條來問。……六弟近日文思大進,每月作四書文六首、經文三首,同人無不擊節稱賞。”此時,曾國藩的兩個弟弟曾國潢、曾國華在湖南老家因讀書參加應試沒有考中,受大哥曾國藩的邀約來到京城。在曾國藩的督教下,他們用功讀書,學業大有長進。
【經典格言】
男此時不求瘡癬遽好,但求髒腑無病,身體如常,即為如天之福。今年雖不能得差,男亦毫無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