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5,\"start_container_index\":34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6,\"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2},\"quote_content\":\"《書譜》reference_book_ids\":[6888916705653820430]}],\"2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8,\"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4},\"quote_content\":\"《書譜》reference_book_ids\":[6888916705653820430]}],\"5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7,\"start_container_index\":5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3},\"quote_content\":\"《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科舉考試就要到了,也須注意保重身體。我在外麵很平安,不要太擔心。
再有,這次的日記,已經封在澄侯叔的信中寄到家裏去了。我自從十二日到湖口,十九日夜裏五更開船進入江西省,廿一日就到了章門,其他的就不多寫了。下次信中再談。
鹹豐八年七月廿一日(1858年8月29日)
【精華點評】
鹹豐七年二月初四日曾國藩的父親過世,曾國藩回家奔喪住在家裏。鹹豐八年六月初三日接到朝廷諭旨,命他赴浙江鎮壓太平軍,在途中離江西省城八十裏處,在船上他給兒子紀澤寫了這封信,講讀書之法、做人之道。
曾國藩論讀書之法,一是看,一是讀。不出聲的閱讀即為“看”,出聲的誦讀即為“讀”。而出聲的誦讀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高聲朗讀,一種是輕聲的所謂“密詠恬吟”。這裏大抵可以看出,曾國藩認為讀史和論宜“看”,讀經和詩文宜“讀”,看和讀“二者不可偏廢”。無論“看”還是“讀”,都是為了更好地“求個明白”書裏的內容,並且從明白中得到快意。
【經典格言】
至於作人之道,聖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孔言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爾心境明白,於恕字或易著功,敬字則宜勉強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謹。
學書法、作文之法
(1859年4月25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兒:
廿二日接爾稟並《書譜敘》,以示李少荃、次青、許仙屏諸公,皆極讚美。雲爾鉤聯頓挫,純用孫過庭草法,而間架純用趙法,柔中寓剛,綿裏藏針,動合自然等語。餘聽之亦欣慰也。
趙文敏集古今之大成,於初唐四家內師虞永興,而參以鍾紹京,因此以上窺二王,下法山穀,此一徑也;於中唐師李北海,而參以顏魯公、徐季海之沈著,此一徑也;於晚唐師蘇靈芝,此又一徑也。由虞永興以溯二王及晉六朝諸賢,世所稱南派者也;由李北海以溯歐、褚及魏北齊諸賢,世所謂北派者也。爾欲學書,須窺尋此兩派之所以分。南派以神韻勝,北派以魄力勝。宋四家,蘇、黃近於南派,米、蔡近於北派。趙子昂欲合二派而彙為一。爾從趙法入門,將來或趨南派,或趨北派,皆可不迷於所往。我先大夫竹亭公,少學趙書,秀骨天成。我兄弟五人,於字皆下苦功,沅叔天分尤高。爾若能光大先業,甚望甚望!
製藝一道亦須認真用功。鄧瀛師,名手也。爾作文,在家有鄧師批改,付營有李次青批改,此極難得,千萬莫錯過了。
付回趙書《楚國夫人碑》,可分送三先生(汪、易、葛)、二外甥及爾諸堂兄弟,又舊宣紙手卷、新宣紙橫幅,爾可學《書譜》,請徐柳臣一看。此囑。
父滌生手諭
鹹豐九年三月廿三日曾紀澤 行書八言對聯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我於廿二日收到了你的來信和《書譜敘》,我拿給李少荃、次青、許仙屏等人觀閱,諸人都大加稱讚。他們都說你書法的鉤聯頓挫,單用孫過庭的草書方法,而間架結構純屬趙派書法,柔中有剛,綿裏藏針,動合自然。我聽了很為你感到高興。
趙丈敏集古今之大成,師從初唐四家中的虞永興,而參學鍾紹京,並以此上探索二王,下仿效黃山穀,這是一條路徑;師從中唐時期的李北海,而參學顏魯公、徐季海的沉著穩重,這是一條路徑;師從晚唐時期的蘇靈芝,這又是一條路徑。從虞永興追溯二王和晉、六朝各位各家,是世人所稱的南派;由李北海而追溯到歐、褚和魏、北齊各位名家,是世人所稱的北派。你要學習書法,就要了解這兩派的異同,南派以神韻見長,北派以魄力見長。宋朝四家中,蘇、黃接近南派,而米、蔡則近於北派。趙子昂曾盡力想把這兩派合二為一,融會貫通成為一體。你從趙派書法入門,將來可能會趨向南派,也可能會超向北派,無論效法何派,都不可迷失方向。我先大夫竹亭公,幼時學習趙派書法,秀骨天成。我們兄弟五個人,在寫字方麵都下過很大的工夫,其中要數沅叔的天資最高。你若能發揚光大先輩的業績,也就達成了我的迫切希望了。
八股文的寫作,也是你要認真用功的地方。鄧瀛師是寫作八股文的高手。你現在寫文章,在家裏有鄧老師為你批改,交到軍營中來又有李次青給你提出意見,這是很難得的學習機會,十萬不可輕易錯過。
現附回趙書《楚國夫人碑》,可分別送給三位先生(汪、易、葛)、兩個外甥和你的各位堂兄弟。另外還有舊的宣紙手卷、新的宣紙橫幅,你可學《書譜》,請徐柳臣看一看。此囑。
父滌生手諭
鹹豐九年三月廿三日(1859年4月25日)
【精華點評】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為兒子講解中國書法南北兩大流派及十幾位書法大家的特性。曾國藩對書法曆史的豐富詳解,筆端信筆拈來、深入淺出的話語,正是他平時悉心觀察和揣摩的成功積澱,也正是他學識淵博的深厚表現。
【經典格言】
爾欲學書,須窺尋此兩派之所以分。南派以神韻勝,北派以魄力勝。宋四家,蘇、黃近於南派,米、蔡近於北派。趙子昂欲合二派而彙為一。爾從趙法入門,將來或趨南派,或趨北派,皆可不迷於所往。我先大夫竹亭公,少學趙書,秀骨天成。我兄弟五人,於字皆下苦功,沅叔天分尤高。
興家應做到勤、敬、和三字
諸弟在家教子侄,須有勤敬二字
(1854年8月5日與諸弟書)
【家書】
澄、溫、沅、季老弟左右:
湖北青撫台於今日入省城。所帶兵勇,均不準其入城,在城外二十裏紮營,大約不過五六千人。其所稱難民數萬在後隨來者,亦未可信。此間供應數日,即給與途費,令其至荊州另立省城。此實未有之變局也。
鄒心田處,已有劄至縣撤委。前胡維峰言鄒心田可勸捐,餘不知其即至堂之兄也。昨接父大人手諭始知之,故即劄縣撤之。胡維峰近不妥當,亦必屏斥之。餘去年辦清泉寧征義、寧宏才一案,其卷已送回家中,請澄弟查出,即日付來為要。
湖北失守,李鶴人之父(孟群,帶廣西水勇來者)想已殉難。鶴人方寸已亂,此刻無心辦事。日內尚不能起行。至七月初旬乃可長征耳。餘不一一。
諸弟在家教子侄,總須有勤敬二字。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者,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至切至切。餘①深悔往日未能實行此二字也,千萬叮囑。澄弟向來本勤,但敬不足耳。閱曆之後②,應知此二字之不可須臾離也。
兄國藩手草
鹹豐四年六月十八日
【注釋】
①餘:我。
②閱曆之後:有了閱曆之後。
【譯文】
澄、溫、沅、季老弟左右:
今日,湖北青撫台率軍進入省城,但所帶的士兵,均不準許入城,隻令他們在城外二十裏紮營,人數大約五六千人。他所說有幾萬難民跟隨在後,也不可信。我打算讓他們再逗留幾天,然後就打發給他們一些路途用費,命他們到荊州另立湖北省城。這樣的變亂局麵確實從未發生過。
鄒心田那裏,已有信劄寄至縣裏,撤去委托他勸捐一事。以前胡維峰說鄒心田可以勸捐,而我不知道鄒就是至堂的兄長。昨天接到父親大人的親筆信才知道,所以就用信劄通知縣裏撤去。胡維峰近來辦事不妥當,我也必定會指斥他。我去年辦理清泉寧征義、寧宏才一案,案卷已送回家中,請澄弟清查出來,並即日送來為要。
湖北失守,李鶴人之父(孟群,帶領廣西水兵的人)想來已經為國殉難。如今鶴人方寸已亂,定無心辦事。所以我近日還不能起程出發,到七月上旬才可長征。我不一一說明了。
弟弟們在家訓教子侄,最重要的是要有“勤敬”二字。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亂世紛爭之時,凡一家之中能做到勤和敬,無不興旺發達;若不勤不敬,則難逃衰敗之運,千萬牢記!過去沒能夠切實實行這兩個字,如今我深深後悔,所以現在才對你們千叮萬囑。澄弟向來以一個勤字為先,隻是敬做得還是不夠。待你們有了閱曆之後,就會發現這兩個字是須臾不可離開的。
兄國藩手草
鹹豐四年六月十八日(1854年8月5日)
【精華點評】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囑咐弟弟們要用“勤敬”二字教導晚輩,不論是治世亂世,勤敬能興家,不勤不敬則敗家。“勤敬”,“勤”即人要勤奮、要勤勉、要勤快,還要勤儉;“敬”是立德做人的根本,要敬業、敬愛、敬奉、敬重、敬服。這兩個字既是古文化的精髓,又蘊含著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的內涵。《尚書》說:“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意思是勤勞、節儉能使國家發達,家庭興旺。在治家方麵,曾國藩把“勤”和“敬”二字結合並舉,不厭其煩地提醒家人要堅持勤,而“勤敬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也是曾國藩為家訂立的最後家規,也是曾氏子孫的傳家之寶。而在當今社會,命運是公平的,付出多少,想要得到什麼,命運便會給你提供得到它的條件。隻不過,這些條件都是隱晦的,需要自己去識別。假如你得到一份低賤的工作,你總是抱怨它的不如意,與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徑庭的話,那你什麼也得不到,如果你將其作為訓練自己毅力以及培養各種能力的手段,你將大有收獲。在社會壓力日益緊迫的今天,“勤敬”也教會我們要繼續保留勤奮、謙恭的態度,積極麵對生活。
【經典格言】
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者,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
興家在勤、敬、和三字
(1854年10月2日與諸弟書)
【家書】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久未遣人回家,家中自唐二、維五等到後,亦無信來,想平安也。
餘於廿九日自新堤移營,八月初一日至嘉魚縣。初五日自坐小舟,至牌洲看閱地勢,初七日即將大營移駐牌洲。水師前營左營、中營自七月廿三日駐紮金口。廿七日賊匪水陸上犯,我陸軍未到,水軍兩路堵之,搶賊船二隻,殺賊數十人,得一勝仗,羅山於十八、廿三、廿四、廿六日等日得四勝仗。初四發折俱詳敘之,茲付回。
初三日接上諭廷寄,餘得賞三品頂戴,現具折謝恩,寄諭並折寄回。餘居母喪,並未在家守製,清夜自思,局蹐不安。若仗皇上天威,江麵漸次肅清,即當奏明回籍,事父祭母,稍盡人子之心。
諸弟及兒侄輩,務宜體我寸心,於父親飲食起居十分檢點,無稍疏忽,於母親祭品禮儀必潔必誠,於叔父處敬愛兼至,無稍隔閡。兄弟姒娣①,總不可有半點不和之氣。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無有不敗。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諸弟試在鄉間,將此三字於族戚人家,曆曆險之,必以吾言為不謬也。
諸弟不好收拾潔淨,比我尤甚,此是敗家氣象。嗣後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伶俐,以為兒侄之榜樣。一代疏懶,二代淫佚,則必有晝睡夜坐,吸食鴉片之漸矣。四弟九弟較勤,六弟季弟較懶;以後勤者愈勤,懶者痛改,莫使子侄學得怠惰樣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前寄來曝筍殊不佳,大約以鹽菜蒸幾次,又鹹又苦,將筍味全奪去矣。往年寄京有曝竹,今年寄營有曝鹽菜,此雖小事,亦足見我家婦職之不如老輩也,因便附及,一笑。煩稟堂上大人,餘不一一。
坐小舟至金口看營,船太動搖,故不成字。
兄國藩手草
鹹豐四年八月十一日
【注釋】
①姒娣:姑嫂。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許久沒有派人回家,家中自從唐二、維五到後,也沒有信來,想必平安吧。
我在廿九日從新堤轉移營房,八月初一日到嘉魚縣。初五日坐小船到牌洲察看地勢,初七日便把在木營移駐牌洲。水師的前營、左營、中營,自七月廿三日起就駐紮金口。廿七日敵軍分水陸兩路進犯,我們的陸軍沒有到,由水師分兩路堵擊,搶到敵船兩隻,殺敵幾十人,打了個勝仗,羅山在十八、廿三、廿四、廿六等幾天中,打了四個勝仗。初四發寄奏折,詳細敘述了經過,現寄回去。
初三日接皇上諭旨,我被賞賜了三品頂戴。現在寫奏折謝皇上恩典,寄諭和奏折寄回去。我正在服母喪,並沒有在家裏守製,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想起來,真是局促不安。如果仰仗皇上的天威,江麵上的敵人逐漸肅清,馬上奏皇上,回家侍奉父親、祭奠母親,稍微盡為人之子的一點孝心。
清朝舊式水師師船諸位弟弟和兒、侄輩,務必體諒我這一份心意,在父親飲食起居方麵,要十分注意,不要出什麼疏忽不到之處,對於我母親的祭品、禮儀,一定要清潔,要誠心誠意;對叔父那邊要做到敬愛雙全,沒有一點隔閡。兄弟姑嫂之間,總不可以有半點不和氣。凡屬一個家庭,“勤、敬”兩個字,能遵守到幾分,沒有不興旺的;如果一分都不遵守,沒有不敗落的。“和”字能遵守住幾分,沒有不興旺的;不和沒有不敗的。弟弟們試著在鄉裏把這三個字到家族親戚中去一個一個驗證,一定會覺得我所說的沒有錯。
弟弟們不愛收拾,不喜歡幹淨,比我還厲害,這是敗家的氣象。今後務必要細心收拾,就是一張紙、一根線,就是竹殼、木屑,都要撿拾起來,為兒侄輩樹立榜樣。第一代人如果疏忽懶怠,第二代就會驕奢淫逸,那麼就會漸漸出現白天睡覺、晚上打牌、吃鴉片煙這些壞事!四弟九弟比較勤快,六弟季弟比較懶散,以後要勤快的更勤快,懶散的下決心痛改,不要讓子孫學壞樣子,至關重要啊!子侄除了讀書,還要教他們打掃房屋、抹桌椅、拾糞鋤草,都是很好事,切不可以為這會破壞自己擺架子,而不願去做。
上次寄來的曝筍很不好,大概是用鹽菜蒸過幾次,又鹹又苦,把筍的味道全部都弄沒了。往年寄到京師的有曝豆腐幹,今年寄到軍營裏的有曝鹽菜。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足以看出我們家婦人的活計不如上一輩了,我這裏順便說一句,全當博大家一笑。還請弟弟們稟告父親大人。其餘的我不一一述說了。
由於我正坐著小船到金口去查看營地,船搖晃得太厲害,所以字寫得不成樣子。
兄國藩手草
鹹豐四年八月十一日(1854年10月2日)
【精華點評】
古話說,“一代苦、二代富、三代吃花酒、四代穿破褲”。縱觀曆史,無論哪個朝代,很少有家族能擁有長久的功名富貴。漢朝開國大功臣蕭何在選擇住宅基地的時候,會選擇窮僻所在。他說:“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也就是說如果子孫後代賢良,那麼就會像祖宗蕭何一樣節儉,如果子孫不賢良,必然保不住祖宗的產業,定然會被有勢力的人家搶奪走。這和曾國藩“興家在勤、敬、和三字”的治家觀念大抵相同,子孫們有品有德,那麼家族的興旺就不愁難以傳承下去。因為功名富貴,如果是從道德修養中得來的,那就像在山林中生長的花,自然綿延不絕地繁衍生長;如果是從建功立業中取得的,那就像花園中以及花盆中生長的花一樣,會隨著移植、搬動的變化而枯萎或茂盛;如果是以手中權力搶奪而來的,那就像插在花瓶裏的花一樣,由於根部不在土中,不久就會枯萎。
【經典格言】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無有不敗。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
一概不可幹預公事
(1855年5月11日與諸弟書)
【家書】
澄、溫、沅、洪四弟足下:
廿五日,春二、維五來營,接家書數件,具悉一切。
乘敗仗之時,兵勇搶劫糧台,此近年最壞風氣。向帥營中屢屢見之,而皆未懲辦。兄奏明將萬瑞書即行正法,奉嚴旨飭駱中丞即行正法①。聞駱中丞不欲殺之,將附片奏請開釋,近日意見不合,辦事之難如此。
周萬勝一案,唐父台既經拿獲認供,即錄供通稟,請在本縣正法可也,立斃杖下可也,何必遣澄弟先至省城一次?既非湘鄉署內之幕友,又非署內之書辦,而仆仆一行,何不憚煩?謂為出色之鄉紳耶,則劉、趙諸君皆不肯去,而弟獨肯出頭;且縣署辦案,必一一請鄉紳去省一次,則紳士絡繹於道矣。謂為吾軍中之事耶,則軍事極多,澄弟能一一管之耶?且軍中事件,家中亦不宜幹預。唐父台徑稟來營,兄可批令正法也。
自兄辦軍務以來,澄弟在兄左右,得謗議甚多。澄弟肝氣亦甚旺。人咎怨於弟,弟亦咎怨於人。去春在省在嶽之景象,豈忘之耶?澄弟在省河告假歸家之時,其意似甚忿嫉,若終身不願複出家門者,而今忽又至省一行,將何顏以對兄乎?澄弟接此回信,務望即刻回家,凡縣城、省城、衡城之事,一概不可幹預。丹閣叔受辱之事,可為前車之鑒。
提捐項五萬,前有此劄,後因武昌失守,又有劄止之。凡有信托商大營事者,弟概辭以不管可也。捐項事尤不可幹預。湖南捐項,實未多解交吾軍,十月以後未解一文。糧台所搶,陝西、江西之銀也。兄在外年餘,惟有忍氣二字日日長進,常恐弟等在家或受侮辱,故不憚迫切言之,不知弟果知兄之意否也?
吾癬疾大發,幸精神尚足支持。羅山在廣信府大獲勝仗,殺賊三四千。塔軍門在九江平安。吾常有家信並奏折寄回,而來信言塔公回鄂,不聽吾家信而專聽謠言,何也?
紀澤兒讀書記性平常,讀書不必求熟,且將《左傳》、《禮記》於今秋點畢,以後聽兒之自讀自思。成敗勤惰,兒當自省而圖自立焉。吾與諸弟惟思以身垂範教子侄,不在誨言之諄諄也。即候近祺。
兄國藩手草
鹹豐五年三月廿六日巳刻
【注釋】
①飭:上級命令下級(多用於舊時公文)。
【譯文】
澄、溫、沅、洪四弟足下:
廿五日,春二、維五來到了營中,接到了幾封家信,知道了家中的一切。
士兵趁著打了敗仗,搶劫糧台,這是近幾年最壞的風氣。以前帥營中多次出現這種情況,但是都沒有加以懲辦。我把此事奏明了皇上,將萬瑞書馬上正法,接著接到了嚴旨命令駱中丞把這名犯人馬上正法。聽說駱中丞不想殺他,用附片奏請將他釋放。這些天意見不統一,這件事情難辦就在這裏。
周萬勝這個案子,唐父台既然已經把他拿獲並且他已經供認了,就要錄下供狀一同報上來,請求在本縣正法也可以,立即杖斃也可以,何必派澄弟先到省城去一趟?既然不是湘鄉縣衙裏的幕友,也不是縣衙裏的書辦,卻風塵仆仆地走一趟,為什麼就不怕麻煩?難道會因此說你是出色的鄉紳嗎?為什麼劉、趙諸位都不肯去,但是澄弟卻願意單獨出頭露麵。況且縣署辦案,要是每一件案子都請鄉紳去一次省城,那麼在路上的鄉紳還數得過來嗎?就說我軍中的事務吧,現在軍中事務很多,澄弟能一件件都來管嗎?況且軍中的事,我的家人不應該出麵幹預。唐父台直接來軍中報告,我就可以直接下令正法他。
自從我辦理軍務以來,澄弟在我的身邊,遭到了很多誹謗和議論。澄弟的肝氣也很旺盛,別人怨恨你,你也怨恨別人。去年春天在省城嶽州的事,你難道都忘了?澄弟在省河請假回家的時候,那種憤恨的樣子,好像一輩子都不願意再踏出家門了,而現在忽然又跑去了省城,你還有什麼臉麵見我?澄弟接到這封信以後,希望能馬上回家。凡是縣城、省城、衡州城的事情,你們也一律不能幹預。丹閣叔受到侮辱的事情,可以作為你們的教訓。
提取五萬捐款的事情,以前我是有這樣的信,後來因為武昌失守,又寫了信通知停止提取。凡是有信委托澄弟找我商量營中事務的,澄弟一概推辭掉不管就行了。捐款事務尤其不能幹預,湖南的捐款其實並沒有送來多少給我的軍隊,十月以後就沒有送過來一文錢。糧台被搶的是陝西和江西。我在外一年多,隻有在“忍氣”兩個字上天天都有長進,經常擔心弟弟在家也許會受到侮辱,所以不管你們是不是難為情也要說這些,不知道弟弟們是不是真的明白我的心意?
我的癬病又嚴重發作,幸好精神上還撐得下去。羅山在廣信府打了大勝仗,殺賊三四千人。塔軍門在九江也很平安。我經常有家信和奏折寄回家。家裏竟然來信說塔公已經回到湖北了,你們不相信信中說的,反而專門去聽那些謠言,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