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巔峰 節製江南,平定太平軍,名垂青史(1)(2 / 3)

曾家兄弟即時警醒,不在門戶內相互爭鬥,共同團結起來,抵禦外人的侵犯,有居安思危的心理,才能夠使家族免於災禍。曾國藩可謂是苦口婆心,真有長者風範,最後他寫到自己身居高位,每天都擔心會有災禍到來,怕連累到弟兄。真是出自肺腑,非常感人。隻有自己家族團結強大,才不會讓外麵的小人有可乘之機而顛覆曾家基業啊。

【經典格言】

外間指摘吾家昆弟過惡,吾有所聞,自當一一告弟,明責婉勸,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豈可秘而不宣?鄂之於季,自係有意與之為難。名望所在,是非於是乎出,賞罰於是乎分,即餉之有無,亦於是乎判。

宜從畏慎二字上下工夫

(1863年10月23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接初五日戌刻來函,具悉一切。旋又接十九日所發折片之批諭,飭無庸單銜奏事,不必谘別處,正與七年四月胡潤帥所奉之批旨相同。但彼係由官帥主稿會奏,飭令胡林翼無庸單銜具奏軍事,未禁其陳奏地方事件,與此次略有不同耳。弟性褊激,於此等難免怫鬱,然君父之命,隻宜加倍畏慎①。餘自經鹹豐八年一番磨煉,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訓誡,始知自己本領平常之至。昔年之倔強,不免客氣用事。近歲思於畏慎二字之中養出一種剛氣來,惜或作或輟,均做不到。然自信此六年工夫,較之鹹豐七年以前已大進矣。不知弟意中見得何如?弟經此番裁抑磨煉,亦宜從畏慎二字痛下工夫。畏天命,則於金陵之克複付諸可必不可必之數,不敢絲毫代天主張。且常覺我兄弟菲材薄德,不配成此大功。畏人言,則不敢稍拂輿論。畏訓誡,則轉以小懲為進德之基。餘不能與弟相見,托黃南翁麵語一切,冀弟毋動肝氣。至囑至囑。

國藩手草

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日

【注釋】

①畏慎:戒惕謹慎。《顏氏家訓·教子》:“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譯文】

沅弟左右:

我收到你在初五戌時寄來的信,一切已知。隨即又收到你在十九日所寄發的折片的批複諭旨,命令不要用單一的職銜上奏軍事,不需要說到別的地方,這個命令正好和鹹豐七年四月胡潤帥(胡林翼,號潤芝)所上奏的奏折的批複諭旨相同。但那是由官帥為主寫的奏折文稿聯名上奏的,命令胡林翼不要用單一的職銜上奏軍事,沒有禁止他在奏折中陳述地方上發生的事件,和這次稍微有些不同。你的性格有點兒偏激,對於這樣的事難免會感到憂鬱,但是皇上的命令,隻應該加倍地敬畏謹慎。我從經過鹹豐八年的那一番磨煉,才知道敬畏天命、敬畏人言、敬畏皇上的訓誡,才知道自己的本領是非常平常的。往年我很倔強,不免會意氣用事。近幾年我思考要在“畏慎”二字之中修養出一種剛強的品質來,可惜有時修養有時停下來,都做不到。然而我自信用了六年的工夫,比起鹹豐七年以前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不知你心中覺得應該怎樣?你經過這番裁抑磨煉,也應該從“畏慎”二字上痛下工夫。敬畏天命,那麼對金陵的攻克收複心裏就有必須和不須的數,再不敢代替上天作一點兒主張。並且經常覺得我們兄弟倆是菲材薄德,不配成就這麼大的功勞。敬畏人言,那麼再不敢違背輿論。敬畏訓誡,那麼把皇上給的小懲罰轉變成進一步建立功德的基礎。我不能和你見上一麵,就委托黃南翁當麵把這一切說給你聽,希望你不要發怒。至囑至囑。

國藩手草

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日(1863年10月23日)同治皇帝

【精華點評】

對於“畏慎”二字,曾國藩是最應該畏懼謹慎的,第一是自己的良心,他說過:“凡吏治之最忌者,在不分皂白,使賢者寒心,不肖者無忌憚。若犯此症,則百病叢生,不可救藥。”第二是“左右近習之人,如巡捕、艾什、幕府文案及部下營哨官三屬”。第三是公眾輿論。畏懼這三者,自然能做到為官謹慎。這些話都反映了曾國藩身居高位,但仍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

曾國荃的修養到底不如兄長,他們兄弟攻下南京後,當時的客觀環境對於他們非常危險。一方麵,那位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後非常厲害,特別難侍候,曆史上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故事太多,曾氏不能不居安思危;另一方麵,外麵講他們壞話的人也很多,尤其是曾國荃把太平天國王宮和國庫裏的許多金銀財寶全都據為己有,這件事,連曾國藩的同鄉好友王闓運也大為不滿。也曾有人向曾國藩進言,何不推翻滿清,進兵到北京,把天下拿過來,更有人把這意見寫成字條提出。曾國藩看了字條,對那人說:“你太辛苦了,先去休息一下。”打發那人走後,曾國藩謹慎到不敢把字條撕碎丟入紙簍,而是將字條吞到肚中,以期保全自己和部屬的性命。這裏更可以看出曾國藩的“畏慎”。

【經典格言】

近歲思於畏慎二字之中養出一種剛氣來,惜或作或輟,均做不到。

儉以養廉,直而能忍

(1863年12月24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弟左右:

十一月十一日朱齋三來,接十月初六日一函,具悉一切。團山嘴橋稍嫌用錢太多,南塘竟希公祠宇亦盡可不起。湖南作督撫者不止我曾姓一家,每代起一祠堂,則別家恐無此例,為我曾姓所創見矣。沅弟有功於國,有功於家,千好千好,但規模太大,手筆太廓①,將來難乎為繼。吾與弟當隨時斟酌,設法裁減。此時竟希公祠宇業將告竣,成事不說,其星岡公祠及溫甫、事恒兩弟之祠皆可不修,且待過十年之後再看。至囑至囑。

餘往年撰聯贈弟,有“儉以養廉,直而能忍”二語。弟之直人人知之,其能忍則為阿兄所獨知;弟之廉人人料之,其不儉則阿兄所不及料也。以後望弟於儉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儉,即修造公費,周濟人情,亦須有一儉字意思,總之,愛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風而已。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慳吝二字,莫貪大方二字,莫貪豪爽二字。弟以為然否?

溫弟婦今年四十一歲。茲寄去銀一百、燕菜二匣,以為賀生之禮。其餘寄親族之炭敬,芝圃之對,均交牧雲帶回。此間自蘇州克複、苗沛霖伏誅後諸事平定。

即問近好。國藩手草

十一月十四日

【注釋】

①太廓:太空。

【譯文】

澄弟左右:

十一月十一日朱齋三來,接到你十月初六的一封信,得知一切。

修建團山嘴的橋,用錢稍嫌太多,南塘的竟希公祠堂也盡可以不建。湖南人中做督撫的不止我曾姓一家,每代建一座祠堂,在其他家恐怕沒有這個先例,而被我曾姓所開創。沅弟對國家有功勞,對家庭有功勞,千好萬好,但祠堂規模太大,手筆太大,以後恐怕難以為繼。我與你應當隨時商量,想辦法裁減。現在竟希公祠堂已將竣工,已修建好的不說了,但星岡公祠堂及溫甫、事恒兩個弟弟的祠堂都可以不修,等過十年以後再看。切記切記。

我往年撰寫對聯贈給你,有“儉以養廉,直而能忍”這兩句話。你為人正直,眾人皆知,你為人忍讓,則隻有為兄知道;你的廉潔人人可以預料,你不夠儉樸,則是為兄所始料不及。以後希望弟於“儉”字上下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隻是家庭日常開支應節儉,就像修房造屋這樣的公共家業費用、接濟他人的開支,也須有一個“儉”字的意思。總之,愛惜物力,不失去寒士的家風。不要怕人家說你寒磣,不要怕人家說你吝嗇,不要貪求大方,不要貪圖豪爽。弟以為如何?

溫弟妻今年四十一歲,現在寄去一百兩銀子,兩盒燕窩,作為祝賀生日的禮物。其他寄給親族的銀錢,敬送芝圃的對聯,全都交給牧雲帶回去。這裏自從蘇州克複,苗沛霖被誅殺後,諸事平安。

即問近好。國藩手草

十一月十四日(1863年12月24日)

【精華點評】

人一旦有了功勞,就會容易產生驕奢狂妄心理,行為辦事對人就會有失禮儀。像曾國藩的弟弟,多次立了戰功後,以為自己的功勞很大,地位已經很穩固,便對自己的言行放鬆。其實越是這個時候,越是地位最危險的時候,因為自己的一個很小的疏漏,如果被嫉妒你的人看見了,就可能誣蔑你些罪名,最後甚至會落得個鋃鐺入獄的下場或遭來殺身之禍。所以,還是如曾國藩所勸誡的那樣“儉以養廉,直而能忍”,處處踏踏實實地行事為好。老莊提倡無為,所謂出世哲學;儒家主張進取,倡導入世哲學,二者構成中國古代士大夫一種處世哲學,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說法,即人宜深明韜光養晦之道,才不會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

【經典格言】

餘往年撰聯贈弟,有“儉以養廉,直而能忍”二語。愛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風而已。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慳吝二字,莫貪大方二字,莫貪豪爽二字。

惟胸襟廣大是真正受用

(1864年3月4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廿五日接十八日來信,廿六日接廿二夜來信。天保城以無意得之,大慰大慰。此與十一年安慶北門外兩小壘相似,若再得寶塔梁子,則火候到矣。

弟近來氣象極好,胸襟必能自養其淡定之天,而後發於外者,有一段和平虛明之味。如去歲初奉不必專折奏事之諭,毫無怫鬱之懷,近兩月信於請餉請藥毫無激迫之辭,此次於莘田、芝圃外家渣滓悉化,皆由胸襟廣大之效驗,可喜可敬。如金陵果克,於廣大中再加一段謙退工夫,則蕭然無與,人神同欽矣。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餘近年專在此處下功夫,願與我弟交勉之。

聞家中內外大小及姊妹親族,無一不和睦整齊,皆弟連年籌畫之功。願弟出以廣大之胸,再進以儉約之誡,則盡善矣。喜極答函,順問近好。

國藩手草

正月廿六日

【譯文】

沅弟左右:

廿五日收到你十八日寫的來信,廿六日收到你廿二日晚上寫的來信。天保城無意之中就得到,大慰我心。這和鹹豐十一年安慶北門外兩座小營壘的情況相似,如果再拿下寶塔梁子,那麼時機就成熟了。

近來老弟氣象非常好,胸襟開闊必能涵養其淡泊寧靜,表現出來便是平和空明。和去年初接到不必專門具折奏事的諭旨,絲毫沒有生氣不滿的想法一樣。近兩個月來信中,提到請求軍餉、彈藥,一點兒沒有激動迫切的言辭。這次對於莘田、芝圃諸外家的過節也都冰釋化解了,這都是老弟胸懷寬廣的結果,可喜可敬。如果金陵果然攻克,在心胸廣大之中再加上謙和遜讓的美德,淡泊名利自甘冷落,與世無爭,人神都會佩服你的風範。富貴功名,都是人世間虛浮的榮譽,隻有胸襟寬廣才是真正受用不完的。近年來我專門在這些地方下工夫,希望與老弟互相勉勵。

聽說家中裏裏外外、老少長幼和姊妹親家都相處得和睦有序,這都是老弟多年來精心謀劃的功勞。希望弟從胸襟寬廣出發,再加上儉樸節約的告誡,就達到盡善盡美了。懷著十分高興的心情給你寫這封信。順問近好。

國藩手草

正月廿六日(1864年3月4日)

【精華點評】

正月廿一,曾國荃攻克天保城,遂調派各軍,分扼太平門、神策門。自進同治三年新年以來,曾國藩收到多封曾國荃的來信,信中提到“弟以德器太薄,領軍太眾,老師糜餉,久而無功,日夜惕懼,恐防變生”。這種心態正是曾國藩希望從弟弟們身上看到的低調內斂,所以在這封信中他會說弟弟近來氣象好。人有大胸襟、高眼界,才可胸懷天地四方,即可看破億萬年的滄桑變遷,視事來如泡沫生於大海,不必大驚小怪;視事去如鳥影隱匿長空,幹幹淨淨,不留痕跡。即使是麵對千絲萬縷的國家大事,也能從容處置,不會無端地擾動一塵一末。在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皇室權貴們為城頭變幻的大王旗、英雄豪傑們為名譽地位而虎戰不休,也不過是如蒼蠅因羶氣而聚集、如螞蟻因搶食而競鬥;世間的各種是非如蜜蜂飛起,各種得失如刺蝟的硬刺那樣豎立,以廣大胸襟處之,就可以如洪灶融化真金、如熱水消融冰雪。

【經典格言】

胸襟必能自養其淡定之天,而後發於外者,有一段和平虛明之味。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存其倔強,去其忿激

(1864年7月14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初十日接初七日申正信,於餘初四日言及蘇滬厘餉一事勸譬詳明,深識名論,可慰可敬。

弟近年於阿兄忿激之時,輒以嘉言勸阻;即弟自發忿激之際,亦常有發有收。以此卜弟之德器不可限量,後福當亦不可限量。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氣,氣之鬱積於中者厚,故倔強之極,不能不流為忿激。以後吾兄弟動氣之時,彼此互相勸誡,存其倔強,而去其忿激,斯可耳。

十二日之疏決不提及,弟於初九日秘訣一信亦決不可從。初十日接奉寄諭,詞旨溫潤,無催迫之意,茲抄閱。將來谘文不另抄也。

順問近好。國藩手草

同治三年六月十一日

【譯文】

沅弟左右:

初十收到弟弟初七申正時的信,對我初四說到的蘇州上海厘金一事勸說詳細,見解深刻,譬喻合當,讓我欣慰、敬佩。

弟弟近年來在我激動的時候,就好言相勸;即使弟弟自己激動的時候,也經常是有發有收。從這裏可以預見到弟弟的德望不可估量,以後的福分也不可限量。總的來說,擔任天下的大事憑借的是一股血氣,血氣積得多,也就十分倔強,不可能不流露出憤懣。以後我們兄弟動氣的時候,彼此互相勸勉,留下倔強,從而去除憤激,就可以了。

十二日的奏疏中決不能提及,弟弟對初九有“秘訣”的那封信也不能聽從。初十接到諭旨,詞義溫和,沒有催促的意思,這裏抄給你看。以後的谘文不再另抄了。

順問近好。國藩手草

同治三年六月十一日(1864年7月14日)

【精華點評】

在曾國藩看來,為官者如果不能保持冷靜的頭腦,作出情緒化的反應來,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早年,性情倔強的曾國藩就有情緒難以自控的習性。一次,他在家中為父親祝壽,他的一個朋友也前來助興。吃飯的時候,兩人因為一件小事發生了衝突,結果曾國藩對著這位朋友破口大罵,幾乎忘了場合和身份。曾國藩脾氣最壞的時候,是鹹豐皇帝免去他的兵權、他回家守製的時候。這期間,曾國藩因為心情不順,變得性情格外粗暴,經常因為小事而大罵自己的弟弟和弟媳婦。他在家的一年中,與曾國荃、曾國華、曾國葆都鬧過別扭,而且這些別扭都是曾國藩挑起來的。曾國藩後來對這段經曆感到十分後悔,尤其是第二年曾國華戰死於三河鎮,他更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認為正是他的情緒化引起了這樣的災禍。此後的曾國藩下了一番力氣來控製自己的情緒,並且逐漸改掉了易怒的毛病。雖然仍有不順心的事情,但都能理智地去處理。

【經典格言】

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氣,氣之鬱積於中者厚,故倔強之極,不能不流為忿激。以後吾兄弟動氣之時,彼此互相勸誡,存其倔強,而去其忿激,斯可耳。

修身齊家須以明強為本

(1863年6月10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廿七日接廿一日來信,具悉一切。

弟辭撫之意如此堅切,餘廿二日代弟所作之折想必中意矣。

來信“亂世功名之際尤為難處”十字實獲我心。本日餘有一片,亦請將欽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另簡大員。茲將片稿抄寄弟閱。吾兄弟常存此兢兢業業之心,將來遇有機緣,即便抽身引退,庶幾善始善終,免蹈大戾乎①!

至於擔當大事,全在明強②二字。《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其要③歸於愚必明,柔必強。弟向來倔強之氣,卻不可因位高而頓改。凡事非氣不舉④,非剛不濟⑤,即修身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

巢縣既克,和、含必可得手。以後進攻二浦,望弟主持一切,函告鮑、蕭、彭、劉四公。餘相隔太遠,不遙製也。順問近好。國藩手草。

弟公文不宜用“谘呈”。用“谘”以符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

【注釋】

①免蹈大戾乎:免得踏上犯大罪的道路啊。

②明:眼力好,眼光正確,對事物看得清楚。強:堅強,感情或意誌所要求達到的程度高。

③要:關鍵。

④非氣不舉:沒有勇氣幹不起來。舉:發動。

⑤非剛不濟:意誌不堅強幹不成功。濟:成。

【譯文】

沅弟左右:

廿七日接到賢弟廿一日的來信,得悉一切情況。

既然賢弟辭去巡撫之職的決心如此堅定迫切,那我廿二日代賢弟所寫的奏折一定會很合你的心意。

來信中所說的“亂世功名之際尤為難處”,這十個字真是道出了我的心聲。今天我有一張紙片,也請你把欽篆、督篆分出一席,另派大員來掌一席。現把奏折抄給你看。你我兄弟要常存一顆兢兢業業的心,將來遇有機緣,就抽身引退,這樣也許可以善始善終,免蹈大禍!

至於擔當大事之要,全在“明強”二字。《中庸》說的學習、問疑、思考、明辨、篤行,要點就是要使愚蠢的一定要賢明,柔弱的必定要堅強。弟向來的倔強氣質,不可因處在高位就馬上改掉。但凡做事沒有倔強的誌氣是做不成的,沒有剛毅不能成事,即使是修身齊家,也必須用“明強”二字為根本。

巢縣既已克複,和、含一定可以到手。以後進攻二浦,希望弟弟主持一切,並寫信給鮑、蕭、彭、劉四人。我相隔太遠,難以遙控。順問近好。國藩手草。

賢弟的公文不應該用“谘呈”,用“谘”才符合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1863年6月10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給九弟曾國荃寫信,希望他能兢兢業業把事辦好,勸他將來遇到一個好時機時,要盡快抽身引退。不管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明”、“強”二字是根本,並要保持倔強的性格。作為男子漢大丈夫,天下的事,沒有誌氣就不能去做,做事不堅定就不能成功。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配下,造就了曾國藩剛毅倔強的品格,使他在屢次起伏跌宕的危急中充滿自信和堅毅,在一次次創傷中撫平傷口,繼續攀登一如既往。

曾國藩以在借侍郎身份出山帶兵,剛開始可以說是既無地盤,又無糧餉,事事仰仗於人。而他又是一個認真做事,一幹到底,不畏艱難萬險的人,與地方官員勢同水火,屢屢發生衝突。再加上初期與太平軍作戰屢戰屢敗,這就使得他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然而,就是在這種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他一麵與官場政敵鬥智鬥勇在夾縫中求生存,另一麵堅持和太平軍展開殊死搏鬥,在這種雙重鬥爭中,成就了他一生不肯認輸的明強性格。

【經典格言】

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

自修處可求強,勝人處莫求強

(1866年10月20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九月初六接弟八月廿七八日信,初十日接初五日樊城所發之信,具悉一切。

“順齋”一事業已奏出,但望內召不甚著跡,換替者不甚掣肘,即為至幸。弟謂命運做主,餘素所深信;謂自強者每勝一籌,則餘不甚深信。凡國之強,必須多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乎天命,不盡由於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孟子之集義而慊①,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鬥智鬥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福益外家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賊匪此次東竄,東軍小勝二次,大勝一次,劉、潘大勝一次,小勝數次,似已大受懲創,不似上半年之猖獗。但求不竄陝洛,即竄鄂境,或可收夾擊之效。餘定於明日請續假一月,十月請開各缺,仍留軍營,刻一木戳,會辦中路剿匪事宜而已。餘詳日記中,順問近好。

九月十二日

【注釋】

①慊:不滿足。

【譯文】

沅弟左右:

九月初六收到弟弟八月廿七八日來信,初十收到你於初五日在樊城發出的信曾國荃書法,盡知一切。“順齋”的事已經上奏,隻希望內廷詔諭能不露痕跡,接任者不很掣肘,那就非常慶幸了。老弟說命運做主,這我一向十分相信。至於說自強者常常會勝人一籌,則我不很相信。大凡一個國家要強大,必須得有許多賢能的臣子;家庭的強盛,一定要多出賢能的子弟。這也是與天命有關,不全在於人謀。至於一個人自身的強與弱,則不外乎北宮黝的猛勇、孟施舍的仁厚、曾子的義理三種類型。孟子集仁義於一身而猶不滿足,也就是曾子的反躬自問,約束自己的意思。隻有曾子、孟子與孔子說的仲由的強,稍算可以長久的強。此外鬥智鬥力的強,有的是因為強而大興,有的是因為強而大敗。自古代以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他們的智力都堪稱是當時世人無可比擬的,而最終的災禍與失敗也不同尋常。近代的人如陸、何、肅、陳也都認為自己的智謀是很傑出的,但都不能保有善終。所以我們在自我修養上求強是可以的,在勝過別人的地方上求強是不行的。福益這一家人如果專門在勝過別人的地方求得自己的強,則自己能不能強到底也還不知道。即使終生因強橫而安穩,也是君子所不屑一提的。

撚軍這一次向東流竄,山東軍隊小勝兩次,大勝一次,劉、潘部大勝一次,小勝幾次。撚軍似乎已受到重創,不像上半年那樣猖獗。隻求不竄往陝西、洛陽方向,即使竄往湖北境內,或許可收到夾擊的效果。我定於明天再請假一個月,十月請求辭去各項職銜,仍然留在軍中,刻一方木印,會同辦理中路剿敵事務而已。其餘詳細記在日記中。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1866年10月20日)

【精華點評】

這封信中,曾國藩舉了三個不同方式的自強以表達對九弟“自強者每勝一籌”觀點的看法,並列舉了古往今來諸多人物事跡強調“勝人處求強”。在曾國藩看來在自我修養上求強是可以的,但逞能鬥狠就不應該了。逞能,說到底隻是要獲得對他人的超越感和優越感,從而謀求他人對自我的肯定服從或尊敬。然而這種優越感的獲得往往以壓抑他人,傷害他人為代價。最終隻會把自己人為地陷入到孤立境地,結果路越走越難。所以逞強鬥狠終歸會失敗。不過,人若是在自修處求強,追求的便不再是對他人的優越,而是自我超越。假以時日,人會在不斷地自修中變得完善和強大,這種強大就是曾子、孟子和孔子告知仲由的強大,是君子所要盡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