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2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22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滿招損,謙受益
(1860年12月6日與曾國荃、曾國葆書)
【家書】
沅弟、季弟左右:
恒營專人來,接弟各一信,並季所寄幹魚,喜慰之至。久不見此物,兩弟各寄一次,從此山人足魚矣。
沅弟以我切責之緘,痛自引咎,俱蹈危機,而思自進於謹言慎行之路,能如是,是弟終身載福之道,而吾家之幸也!季弟信亦平和溫雅,遠勝往年傲岸氣象。
吾於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進京散館,十月廿八日早侍祖父星岡公於階前,請曰:“此次進京,求公教訓。”星岡公曰:“爾之官是做不盡的,爾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遺訓不遠,至今尚如耳提麵命①。今吾僅述此語告誡兩弟,總以除傲字為第一義。唐虞之惡人,曰“丹朱,傲”,曰“象②,傲”,桀紂之無道,曰“強足以拒諫,辨足以飾非”,曰“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皆傲也。
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惰字,以儆無恒之弊,近來又力戒傲字。昨日徽州未敗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見,既敗之後,餘益加猛省。大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餘於初六日所發之折,十月初可奉諭旨。餘若奉旨派出,十日即須成行。兄弟遠別,未知相見何日?惟願兩弟戒此二字,並戒後輩當守家規,則餘心大慰耳!
鹹豐十年十月廿四日
【注釋】
①耳提麵命:形容當麵傾聽殷切懇誠的教誨和希望。
②象:傳說中先古舜帝的弟弟。
【譯文】
沅、季弟左右:
恒營有專人來,接到兩弟各一封信及季弟寄的幹魚,喜慰之至。久不見這種東西,兩弟各寄一次,從此山人(指曾國藩自己)可以有足夠的魚吃了。
沅弟以我切責的信,痛加引咎自責,懼怕走上危機之路;而想步入謹言慎行之道,能夠這樣做,是弟弟終身得福的好事,也是我家的幸運。季弟的信平和溫雅,比往年驕傲、懶惰的情形強多了。
我於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進京入翰林院庶常館。十月廿八日早,侍奉祖父星岡公於屋階前,請祖父的訓示說:“這次進京城,請求祖父教訓。”星岡公說:“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但不要驕傲,滿招損,謙受益,你如果不驕傲,更好全了!”這個遺訓不遠,至今還像耳提麵命呢。我現在謹把這段話告訴你們,告誡兩弟總以去掉傲字為第一重要。唐、虞時代有個叫丹朱的惡人,傲慢;
有個叫象的,也很傲慢;桀紂的無道,說自己可以拒絕一切忠言,能言善辯就可以粉飾一切過失,說自己的命運授之於天,說敬重不必實行,這都是傲的體現。
我自鹹豐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便努力戒惰,以改正沒有恒心的毛病。近來又努力戒傲。昨天徽州沒有失敗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以為是的見解;既敗之後,我更加深入反省。大約軍事的失敗,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居其一。大官大貴人家的失敗,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居其一。
我於初六所發的奏折,十月初可接到聖旨。我如果奉旨派出,十天內便要啟程。不知何日可以相見?唯一的是願兩位弟弟戒傲戒惰,並囑後輩也戒這二字,遵守家規,那我便大大欣慰了。
鹹豐十年十月廿四日(1860年12月6日)
【精華點評】
1859年9月,石達開自湘南退入廣西,曾國藩與湖北巡撫胡林翼製定以湖北為基地的四路圖皖方略。1860年,趁太平軍集中兵力二破清軍江南大營之際,曾國藩與胡林翼率湘軍進圍天京西線重鎮安慶,並於桐城部署重兵準備阻擊援軍。同年夏,清廷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總統四省軍務,並令其馳援蘇南。他上疏力陳攻占安慶不僅關係淮南全局,且為將來克服金陵的根本,堅持不撤安慶之圍,自己率領一軍進駐安徽祁門,準備進軍蘇南。
升任兩江總督後,曾國藩個人及家族愈發風光。在這封信中,曾國藩再次提到過世祖父的遺訓,並向弟弟們規勸“滿招損,謙受益”,“
大官大貴人家的失敗,不是傲,就是惰”。要求他們遵守家規,戒傲戒惰。而“滿招損,謙受益”的諺語對大眾來說,早已耳熟能詳,意思是規勸世人凡事都要適可而止。當一個人官高祿厚、登峰造極的時候,就應當有所準備,萬一有什麼不幸或變故的話,也不至於一蹶不振。凡事應留餘地。俗語也說,“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人如果能夠明白這其中的道理,自當好自為之,知機善退,才不會招致失敗。
【經典格言】
星岡公曰:“爾之官是做不盡的,爾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大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惟謙謹是載福之道
(1861年2月13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侯四弟左右:
臘底由九弟處寄到弟信並紀澤十一月十五、十七日等語,具悉一切。
弟於世事,閱曆漸深,而信中不免有一種驕氣;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凡動口動筆,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人之覆①,皆驕也。無論所指未必果當,即使一一切當,已為天道所不許。吾家子弟,滿腔驕傲之氣,開口便道人短長,笑人鄙陋,均非好氣象。賢弟欲戒子侄之驕,先須將自己好議人短,好發人覆之習氣,痛改一番,然後令後輩事事警改。
欲去驕字,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②為第一義。弟若能謹守星岡公之八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醫藥,不信地仙),又謹記愚兄之去驕去惰,則家中子弟日趨於恭謹而不自覺矣。
此間軍事如常。左鮑二軍鄱陽、建德交界之區,尚未開仗,賊數太多,未知能否得手。祁門、黟縣、漁亭等處尚屬平安。餘身體無恙,惟齒痛耳。順問近好。
兄國藩手草
正月初四日(十一年第一號)
【注釋】
①發人之覆:斥責人家的失敗。
②晏起:晚起。
【譯文】
澄侯四弟左右:
十二月底從九弟處寄來你的信,還有紀澤十一月十五、十七日等信。知道一切。
弟弟對於世事、閱曆逐漸加深了,但信裏不免有一種驕氣。天地之間,隻有謙虛謹慎才是通向幸福的路。一驕傲,就滿足;一滿足,就傾覆。凡屬動口動筆的事,討厭人家太俗氣,嫌棄人家鄙惡,議論人家的短處,指斥人家失敗,是驕傲的表現。不管所指責的是不是真的,即使都是正當切中要害,也是天道所不許可的。我家的子弟,滿腔驕傲之氣,開口便說別人這個短那個長,譏笑別人這個鄙俗那個粗陋,都不是好現象。賢弟要告誡子侄輩除去驕傲,先要把自己喜歡議論別人的短處、譏諷別人的失敗的毛病痛加改正,然後才可叫後輩們事事處處警惕改正。
要想去掉驕字,以不輕易非難譏笑別人為第一要義。要想去掉惰字,以起早床為第一要義。弟弟如果能夠謹慎遵守星岡公的八字訣和三不信,又記住愚兄的去驕去惰的話,那家裏子弟,不知不覺的便會一天比一天近於恭敬、謹慎了。
這裏軍事一如往常。左、鮑二軍在鄱陽建德交接的地區還沒有打仗,敵人太多,不知能不能成功?祁門、黟縣、漁亭等地方還算平安。我身體無病,隻是牙疼。順問近好。
兄國藩手草
鹹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1861年2月13日)(第一號)
【精華點評】
寫這封信時,曾國藩駐軍安徽祁門。曾家的子弟幾乎個個成才成器,或成為曾國藩事業的得力助手,或成為其家族的薪火傳人。他們以自己的業績驗證了曾家所傳家訓的效用。正如良師的光彩要靠高徒來襯托一樣,父兄的家教也要靠子弟的成就來增添說服力。這些不僅展示了曾國藩望弟成才的苦心,更表現了其儒家文化忠實繼承者的道德風範。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再次向弟弟們不厭其煩地講“戒驕戒傲”,
唯謙謹是載福之道。做人不能隻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短處的人容易驕傲自滿,喜歡到處炫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誇耀自己,這種行為是阻礙進步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要自我誇耀,驕傲自滿。因為喜歡炫耀是一種淺薄的行為,真正擁有豐富學識的人往往都是謙虛的人。學習求知需要我們對自己有清醒認識,既要能看到自己擁有的優良品質,也要能發現自己在哪些方麵存在不足。不隱藏自己所有,也不自誇自己所有,這樣能促使我們取得更大的進步。
【經典格言】
弟於世事,閱曆漸深,而信中不免有一種驕氣;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
閱曆少則自詡智識
(1861年5月4日與曾國荃、曾國葆書)
【家書】
沅、季弟左右:
廿四日一日未接信,焦急之至。廿四夜三更接沅弟廿三辰正信,具悉一切。
東路廿二小挫一次,幸僅三營,或無大礙;然狗逆窺破官軍之伎倆,其焰益長矣。大凡人之自詡智識,多由閱曆太少。如沅弟屢勸我移營東流,以為萬全之策,而不知我在東流,若建德失陷,任賊竄入饒州、浮、景,我不能屏蔽麵上太下不去,是一難也;我居高位,又竊虛名,夷目必加倍欺淩,是二難也。兄弟但知其利,不知其害。此自詡智識,由於閱曆少也。季弟近日料徽州之必克,料左軍之必敗,不憑目擊,但憑臆斷,此自詡智識,由於閱曆少也。沅弟服狗逆善於尋間而入,而不知城賊數萬,命懸呼吸,日日將官兵營盤一一看透,毫發畢露,僅留菱湖中段為城賊一線生路。沅弟不知為城賊之蓄謀久計,而認為狗賊之突來急計,是亦閱曆少也。季弟急於出壕搦戰,但料賊黨之未必真悍,而不知官軍之大不可恃,是亦閱曆少也。目下兄所慮者,慮兩弟致書胡、多,急於救援,胡、多急於赴援。再有挫失,則大局或致決裂。若兩弟不急求援,胡、多能堅坐不動,專待李、鮑二軍往援,則四月初八九必有大轉機矣。
多公馬隊精悍異常,步隊則新營太多,恐難深恃。往年與鮑同戰,去年與李同戰,故所向有功;若令多獨當一路,恐難免千慮之一失。且黃文金、林紹璋、洪仁玕、陳時永等皆在桐城,其眾必有十萬八萬之多。若多公來援安慶,狗逆拒之於前,黃、林等躡之於後,必難得手,且恐掛車河營盤或有疏失。故餘願弟多守數日以待李、鮑二軍,不願多公之來援。鮑公初一必到江濱,弟可放心。
鹹豐十一年三月廿五日
【譯文】
沅、季兩位弟弟:
在廿四日那一天沒有收到信,感到很焦急。直到廿四日晚上三更時才收到沅弟在廿三日辰正時寄的來信,一切已知。
東邊那一路廿二日打了一次小敗仗,幸好隻損失了三個營,或許沒有大的妨礙;但是陳玉成逆賊看破官軍的戰術,他們的氣焰更加囂張了。凡是那些自認為聰明有見識的人,多數是因為閱曆太少的緣故。就像沅弟多次勸我把軍營移到東流,認為是萬全之策,但是不知道我要是在東流,如果建德失陷,任由賊匪流竄到饒州、浮、景等地方,我不能去阻擋,麵子上很過不去,這是一個難處;我身居高位,又有這樣大的名聲,這樣必然被人加倍攻擊,這是第二個難處。沅弟隻看到其中有利的地方,沒有看到其中有害的地方。自認為聰明有見識,是因為閱曆少的緣故。季弟近幾天料定徽州一定被攻克,左的軍隊一定會被打敗,不憑借眼睛去觀察,隻憑借腦子猜測,這就是自認為聰明有見識,是因為閱曆太少的緣故。沅弟佩服陳玉成逆賊善於尋找機會然後乘虛而入,但是不知道城內的幾萬賊匪,他們的性命危在旦夕,天天將官兵的營盤觀察得一清二楚,暴露無遺,隻剩下菱湖的中段是城裏賊匪的一線逃生的路。沅弟不知道這件事是城裏的賊匪已經預謀很長的時間了,然而你認為是陳玉成逆賊突然想到的救急的計策,這也是因為閱曆少的緣故。季弟急於出壕溝去尋敵打仗,隻是料定賊匪不一定真的凶悍,但是卻不知道官軍是不大可以依賴的,這也是因為閱曆少的緣故。目前我憂慮的是,擔心兩位弟弟寄信給胡、多等人,急於要他們救援,胡、多等人急於前來救援。再被打敗,那麼大局就有可能導致崩潰。要是兩位弟弟不急於請求救援,胡、多就能堅持守在那裏不動,專門等待李、鮑兩支軍隊前往救援,那麼在四月的初八初九就一定會有轉折的機會了。
多公的騎兵非常的精銳彪悍,步兵則是新營太多,恐怕很難過多地依靠他們。往年和鮑超一同作戰,去年和李一同作戰,所以一直都有戰功;要是讓多獨當一路,恐怕難免有千慮而輸於一失。而且黃文金、林紹璋、洪仁玕、陳時永等人都在桐城,他們的部隊肯定有十萬八萬這麼多,要是多公前來援救安慶,陳玉成逆賊在前麵阻擋,黃、林等賊在後麵跟隨,一定很難得手。並且恐怕連掛車河的營盤或許也會失守。因此我願弟多防守幾天,以等待李、鮑的兩支軍隊,不希望多公前來救援。鮑公在初一那天一定會到江濱,弟可以放心。
鹹豐十一年三月廿五日(1861年5月4日)
陳玉成連環畫故事圖集
【精華點評】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著名的軍事家、統帥。他兩眼下有痣,遠望如四眼,人稱“四眼狗”,胡林翼曾評價他說:“賊中精銳,隻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慮耶!”可見其何等的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在這封寫給曾國荃、曾國葆的書信中,曾國藩以與陳玉成的戰事為端,告訴弟弟們閱曆少則智識短。越是無知的人,就越自高自大,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其實很愚蠢。殊不知閱曆是人生成長的催化劑,人也不可能關起門來空想,隻有把閱曆和現實相結合,才會獲得新的見識。在任何時期給予我們的任何經曆都是一種積累,積累得越多,人越成熟。經曆得多,生命有長度;經曆得廣,生命有厚度。經曆過險惡的挑戰,生命有高度;經曆過困苦的磨煉,生命有強度;經曆過挫折的考驗,生命有亮度。有豐富的經曆,才有豐滿的人生。
【經典格言】
大凡人之自詡智識,多由閱曆太少。
君子應常存冰淵惴惴之心
(1862年7月6日與曾國荃、曾國葆書)
【家書】
沅、季弟左右:
專丁來信,應複者條列如左:
(一)援賊大至,餘甚為懸係①。崇天義張姓,似是去春守徽州者,詭計甚多,打硬仗亦不甚悍。偽忠王前年十月在羊棧嶺,去年春在建昌等處,均不甚悍,專講避實擊虛。弟所部新勇太多,總以“不出壕浪戰”五字為主。如看確賊之伎倆,偶然一戰,則聽弟十分審慎出之,餘但求弟自固和。
(二)上海軍情,昨已將少荃信抄寄。周沐潤業經批令來皖幫辦文案。許惇詩有才而名聲太壞,南坡專好用名望素劣之人,如前用湖南胡聽泉、彭器之、李茂齋,皆為人所指目,即與裕時卿、金眉生交契,亦殊非正人行徑。弟與南坡至好,不可不知其所短。
餘用周弢甫,亦係許、金之流,近日兩奉寄諭查詢,亦因名望太劣之故。毀譽悠悠之口,本難盡信,然君子愛惜聲名,常存冰淵惴惴之心。蓋古今因名望之劣而獲罪者極多,不能不慎修以遠罪。吾兄弟於有才而無德者,亦當不沒其長,而稍遠其人。
同治元年六月初十日
【注釋】
①懸係:擔憂。
【譯文】
沅、季弟左右:
專差送來的信,應回複的內容條例如下:
(一)援敵大股已經到達,我很是擔心。崇天義姓張,好像是去年春天守徽州的那個人,他詭計多端,但打硬仗不是很強悍。偽忠王(李秀成)前年十月在羊棧嶺,去年春天在建昌等地,表現得都不很強悍,他專求避實擊虛的戰略。弟弟的手下新兵太多,要以“不出壕浪戰”五個字為主。如果看準了敵人的伎倆,也可偶爾打一仗,就憑借弟弟十分慎重的出擊了。我隻求弟弟要穩定住自己。
(二)上海的軍情,我已經在昨天把少荃的信抄寄給你了。已經批令周沐潤來皖幫助辦理文案。許惇詩有才,但名聲太不好。南坡特別喜好任用名聲一向不好的人,例如以前任用的湖南胡聽泉、彭器之、李茂齋,這些人都是為人們所斥責的人。就連他與裕時卿、金眉生的交往,也絕不是正經人的行為。弟弟與南坡關係很好,不可不了解他的短處。我用的周弢甫也是許、金一樣的人物,近來兩次接到諭旨查詢,也是因為他的名聲太壞的緣故。毀譽悠悠之口,本來難以完全相信,但君子愛惜名聲,要常存薄冰探淵的惴惴不安之心,大概自古至今因為名聲太壞而獲罪者極多、不能不慎重對待遠離罪責。我們兄弟對於有才無德的人,也應不埋沒他的長處,但要稍稍遠離其人。
同治元年六月初十日(1862年7月6日)
【精華點評】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了好的朋友,能和朋友共患難,同享樂,常在這樣的朋友身邊,自己也會受到他好的品德的熏陶,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但如果交了一個邪惡的朋友,他的不端品行很可能受到你的影響,就如曾國藩所說這樣的名聲不好的人常常會遭到他人的指責,也會招來別人的攻擊。所以,人要愛惜自己名聲,少與這樣的人接觸。魯迅曾說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們生活中常常有很多的朋友,但真正能彼此交流內心的卻寥寥無幾。當心情鬱悶時,你可以無所顧忌地向對方傾訴,而不必擔心他會笑話你或對你有歹意,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需要時間考驗的。尤其是在我們身處困難的時候,能無私地向你伸出援手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經典格言】
毀譽悠悠之口,本難盡信,然君子愛惜聲名,常存冰淵惴惴之心。蓋古今因名望之劣而獲罪者極多,不能不慎修以遠罪。吾兄弟於有才而無德者,亦當不沒其長,而稍遠其人。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862年7月16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此次洋槍合用,前次解去之百支果合用否?如有不合之處,一一指出,蓋前次亦花大價錢買來,若過於吃虧,不能不一一與之申說也。
吾因近日辦事,名望關係不淺,以鄂中疑季之言相告,弟則謂我不應述及。外間指摘吾家昆弟過惡,吾有所聞,自當一一告弟,明責婉勸,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豈可秘而不宣?鄂之於季,自係有意與之為難。名望所在,是非於是乎出,賞罰於是乎分,即餉之有無,亦於是乎判。去冬金眉生被數人參劾,後至抄沒其家,妻孥中夜露立①,豈有萬分罪惡哉?亦因名望所在,賞罰隨之也。眾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止。有才者忿疑謗之無因,而悍然不顧,則謗且日騰;有德者畏疑謗之無因,而抑然自修,則謗亦日熄。吾願弟等之抑然,不願弟等之悍然。願弟等敬聽吾言,手足式好,同禦外侮,不願弟等各逞己見,於門內計較雌雄,反忘外患。
至阿兄忝竊高位,又竊虛名,時時有顛墜之虞。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深恐吾全盛之時,不克庇蔭弟等,吾顛墜之際,或致連累弟等,惟於無事時常以危詞苦語,互相勸誡,庶幾免於大戾。酷熱不能治事,深以為苦。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
【注釋】
①孥:子女。
【譯文】
沅弟左右:
這次的洋槍很好用,上次送過去的一百支,最後好不好用?如果有不好用的地方,一一指出來。因上次的槍是花大價錢買來的,如果太吃虧,我們也不能不一一向對方申明。
我由於近來辦事,因名望關係不小。以湖北懷疑季弟的話相告,弟弟說我不應該談到外麵的指責。外麵指責我家兄弟太惡,我聽了,自然應該一五一十告訴弟弟,明白責備、委婉勸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怎麼可以置之不理呢?湖北對待季弟,自然是有意為難季弟,名望所在,是非便生出來了,賞罰由此便分明了。就是連軍餉也是由名望來決定的。去年冬天,金眉生被幾人參劾,後來以至於抄沒財產,他的妻子和兒子半夜露天站立,難道他真有萬分的罪過嗎?也是由於名望太大,賞罰隨之而來的緣故啊。眾口鑠金,開始還不知道為什麼事起,也不知道因何又停止了。有才學的人,憤恨這種毀謗沒有根據,因此悍然不顧,但毀謗仍舊沸沸揚揚。有德行的人,害怕這種毀謗沒有根據,因而壓抑自己,繼續修德,而毀謗也日漸平息。我希望弟弟取抑然自修的辦法,不希望弟弟取悍然不顧的態度。願弟弟們認真聽我的意見,兄弟們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外麵的辱沒侵犯。不希望弟弟們各逞己見,在門戶之內計較勝負,反而忘記了外患。
至於阿兄我竊居高位,有了些虛名,時刻都有顛覆墜落的危險。我通看古今人物,像我這樣有名望和權勢的人,能夠保全自身、得到善終的極少。我生怕自己全盛之時,不能庇護蔭澤弟弟們,而在我顛覆墜落的時候,卻連累到你們。隻有在平安無事的時候,常常用危詞苦語互相勸誡,也許可以免於大難了。天氣炎熱,不能辦事,深切感到痛苦。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1862年7月16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對世事看得很透,在聽到外麵有對弟弟的風言風語,立刻告訴家中弟弟,要謹言慎行,希望能將這些非議扼殺在萌芽時期,很有憂患意識。而弟弟們的態度則認為外麵的非議都是無中生有,憤然不理,繼續我行我素,曾國藩認為這樣的行事態度隻能把事情搞得更糟。既然曾家已經在社會上非常有權勢了,俗話說樹大招風,必然會招來一些小人的嫉妒,如果曾家稍有些不好的言行,他們的言行就會被外麵的人誇大十倍,大家也隻會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他們的缺點上。如果能像有德的人那樣,防止傳言再次起來,繼續修養自己的德行,人們就會看到他依然做善事,便會相信那些非議的話都是沒有根據的,但如果像有才學的人那樣,對那些非議置之不理,自我行事,即使是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犯個小錯誤,別人就會認為那些傳言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