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巔峰 節製江南,平定太平軍,名垂青史(2)(2 / 3)

自然如同種樹和畜養牲畜一樣,每天不覺得它在長大,而自己卻渾然不覺。

你的短處在於說話欠穩重,舉止欠端莊,看書能深入進去寫文章卻不很出色。如果能從這三件事上下一番苦工夫,銳意進取,持之以恒,那麼不過一兩年,自然會有重大進步而自己又不易察覺。言語穩重了,舉止端莊了,德行也就上進了。寫文章有了崢嶸雄快之氣,你的學業也就上進了。你前些日子作詩,已經有些頭緒,近來也常寫嗎?李、杜、韓、蘇四家的七言古詩,驚心動魄,你涉獵到了嗎?

這裏的軍事狀況,近日很順手。鮑軍連續攻克青陽、石埭、太平、涇縣四座城池。你沅叔連續攻克巢縣、和州、含山三個城池及桐城閘、雍家鎮、裕溪口、西梁山四個要塞。你滿叔連克繁昌、南陵兩城及魯港要塞。現在仍在慎重穩妥地謀劃,不敢有絲毫驕傲。

我近日瘡癬發作,非常厲害,與去年九月、十月一樣。公事堆積,終日繁忙,還有許多積下的文件。所幸的是飲食如常,每天夜裏安睡到二更或三更,不像過去徹夜難眠,家中盡可以放心。這封信你呈給澄叔看看,不另給他寫了。

滌生手示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1862年5月2日)

【精華點評】

人之性格品質形成,有先天因素,更在於後天培養。通過不懈努力,便可以養成真金美玉般的人品。修身正心者需要勤謹,懶惰與浮躁是修身大忌,務必要剔除。修身要正心明義,要旨在一去一存。去的是心中雜念欲念邪念,驅除心中塵垢,保持心地幹淨,不被世俗塵垢汙染。存的是素心真心本心慈悲心,掃除塵垢,還我本來麵目。心正理明,君子修身要持之以恒,一念錯不得,時刻提醒自己,謹言慎行。修身不僅要一個人靜處中修德修行,更要經過現實錘煉與考驗。在動中悟靜道,在靜中觀動理。見亂不移心,遇浮華紛雜不迷心。在虛榮浮華之境,能保持真實自我。我身心自有原則,可超脫物累,身心操縱在自己手中,收放自如。

【經典格言】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若能從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工,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自爾精進而不覺。

讀書可變化氣質

(1862年5月22日與兒子曾紀澤、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澤、紀鴻兒:

今日專人送家信,甫經成行,又接王輝四等帶來四月初十之信(爾與澄叔各一件),藉悉一切。

爾近來寫字,總失之薄弱,骨力不堅勁,墨氣不豐腴,與爾身體向來輕字之弊正是一路毛病。爾當用油紙摹顏字之《郭家廟》,柳字之《琅琊碑》《玄秘塔》,以藥其病。日日留心,專從厚重二字上用工。否則字質太薄,即體質亦因之更輕矣。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誌。即以餘生平言之,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誌戒煙,至今不再吃。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

爾於厚重二字,須立誌變改。古稱金丹換骨,餘謂立誌即丹也。滿叔回信偶忘送,故特由驛補發,此囑。滌生示。

同治元年四月廿四日曾紀澤行書古文

【譯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今天派專人送信回家,剛要出發,又接到王輝四帶來的四月初十的信(你和你澄叔各一封)。盡知一切。

你近來寫字總是太薄弱,骨力不強勁,墨氣不豐腴,正如你的身體一樣,一直都存在輕弱的毛病。你應該用油紙臨摹顏體的《郭家廟》碑,柳體的《琅琊碑》、《玄秘塔》,用來治你的毛病。你要天天留心,專在“厚重”二字上用功。否則字質太薄,體質也會因此更輕了。

人的氣質,由於天生,本來難以改變,隻有讀書才可以改變它,重新塑造氣質。古代精於相麵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要求得變骨相的方法,必須先立下堅定不移的誌向。就拿我的生平來說,三十歲前最愛吸煙,片刻不離,從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誌戒煙,至今沒再吸煙。四十六歲以前做事沒有恒心,近五年以來深深以此為戒,現在做大事小事都有恒心。就這兩點,可見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改變的。

你對於“厚重”二字,須立誌改變過去的缺點。古人說服金丹可以換骨,我說立誌就是金丹。給你滿叔的回信竟然忘記送了,所以特意由驛站補發。此囑。滌生示。

同治元年四月廿四日(1862年5月22日)

【精華點評】

古語言“腹有詩書氣自華”,

是指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氣”可以理解為“氣質”或“精神風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麵,它強調了華美的氣質是飽讀詩書的必然結果。一個人的心靈若能得到知識的熏陶和浸潤,那麼他比起普通人自然會多出一些靈氣。曾國藩也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所以隻有不斷地讀書、積累和曆練,才能擁有豐富的內涵,呈現出一種非凡的氣質和魅力。反之,一個人相貌再俊俏,衣著再華麗,如果胸無半點墨,內心空虛貧乏,就隻能給人膚淺、粗俗的感覺。讀書是一種精神的跋涉,能造就一種文氣,這種文氣是靠平時讀書滋潤出來的。一個人的心靈若能得到知識的浸潤,自會生出許多靈氣和色彩來。

【經典格言】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誌。

讀書應通訓詁與詞章之學

(1860年5月24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兒:

廿七日劉得四到,接爾稟,所謂論《文選》俱有所得,問《小學》亦有條理,甚以為慰。

沅叔於廿七日到宿鬆,初三日由宿至集賢關,將爾稟帶去矣。餘不能悉記,但記爾問穜種二字,此字段茂堂辨論甚晰。穜①為藝也(猶吾鄉言栽也、點也、插也),種為後熟之禾,《詩》之“黍稷重穋②”(《七月》、《閟宮》),《說文》作“種稑③”。種,正字也;重,假借字也;穋與稑,異同字也。隸書以穜種二字互易,今人於耕穜,概用種字矣。

吾於訓詁、詞章二端頗嚐盡心。爾看書若能通訓詁,則於古人之故訓大義、引申假借漸漸開悟,而後人承訛襲誤之習可改。若能通詞章,則於古人之文格文氣、開合轉折漸漸開悟,而後人硬腔滑調之習可改。是餘之所厚望也。

嗣後爾每月作三課,一賦、一古文、一時文,皆交長夫帶至營中,每月恰有三次長夫接家信也。

吾於爾有不放心者二事:一則舉止不甚重厚,二則文氣不甚圓適。以後舉止留心一重字,行文留心一圓字,至囑。

四月題:

赤壁破曹軍賦(以周瑜縱火燒曹兵於赤壁下為韻)

後漢黨錮論(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鹹豐十年四月初四

【注釋】

①穜(tónɡ):早種晚熟的穀物

②穋(lù):後種先熟的穀類。

③稑(lù):亦作“穋”,後種先熟的穀物。

【譯文】

字諭紀澤兒:

廿七日劉得四來到營中,收到了你的信,你關於《文選》的議論都很有心得,你所問的《小學》也都有條理,我對此非常欣慰。

沅叔在廿七日到了宿鬆,初三從宿鬆到集賢關,把你的信帶去。信的內容我記不清楚了,隻是記得你問的“穜”和“種”這兩個字。關於這個字段茂堂討論得很清楚。穜是農業上的技術(就像我們家鄉人說栽、點、插)。種是成熟的禾苗。《詩》中的“黍稷重穋”(《七月》《閟宮》),《說文》說成是“種稑”。種是正字,重是假借字。穋和稑是異體字。隸書將穜種兩個字互換了,今天的人說耕穜,都用種這個字。

我對於訓詁、詞章這兩方麵都曾經下過工夫。你看書如果能懂得訓詁學,那麼對古人講的故訓大義、引申義、假借義就能逐漸領悟,然後才能對後人承襲訛誤的習慣加以改正。要是能懂得詞章,那麼對於古人文章的格式和風格,開合轉折的地方就能夠逐漸領悟,才能對後來人們硬著腔調模仿的習慣加以改正。這是我對你最大的期望。

以後你每個月做三種功課,一篇賦、一篇古文、一篇時文,都一起交給長夫帶到營中來,每個月剛好有三次長夫傳遞家信。

我對你有兩件事不放心:一是你的舉止不太穩重,二是你的文筆風格不太圓潤溫和。以後一舉一動要注意一個“重”字,寫文章字裏行間要注意一個“圓”字。至囑。

四月題目:赤壁破曹軍賦(以周瑜火燒曹兵於赤壁之下為韻);後漢黨錮論(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鹹豐十年四月初四(1860年5月24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雖日理萬機,不過但凡有時間,都會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還常常與他們探討學業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作為清末宋明理學的頑固派代表,又是早期洋務派首領,在其經世致用的觀點支配下,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自有一套看法。他認為十一種書是必讀的,這就是除《五經》《四書》之外的《史記》《漢書》《莊子》《韓文》《文選》《通典》《說文》《孫武子》《方輿紀要》和姚姬傳所輯的《古文辭類纂》及曾國藩親自摘抄的《十八家詩抄》等。除這些書必讀外,他還要求兒子讀天文書籍,讀《幾何原本》,要精通文字訓詁音韻之學,知曉目錄分類之法。

【經典格言】

吾於訓詁、詞章二端頗嚐盡心。爾看書若能通訓詁,則於古人之故訓大義、引申假借漸漸開悟,而後人承訛襲誤之習可改。若能通詞章,則於古人之文格文氣、開合轉折漸漸開悟,而後人硬腔滑調之習可改。

文章雄奇之道

(1861年2月13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兒:

十二月廿九日接爾一稟,係十一月十四日送家信之人帶回,又由沅叔處送到爾初歸時二信,慰悉。爾以十四日到家,而鴻兒十八日稟中言爾總在日內可到,何也?豈鴻信十三四寫就而朱金權於十八日始署封麵耶?

霞仙先生之令弟仙逝,餘於近日當寫唁信,並寄奠儀。爾當先去吊唁。

爾問文中雄奇之道。雄奇以行氣為上,造句次之,選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句不古雅而氣能古雅者;亦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氣能雄奇者。是文章之雄奇,其精處在行氣,其粗處全在造句選字也。餘好古人雄奇之文,以昌黎為第一,揚子雲次之。二公之行氣,本之天授。至於人事之精能,昌黎則造句之工夫居多,子雲則選字之工夫居多。爾問敘事誌傳之文難於行氣,是殊不然。如昌黎《曹成王碑》、《韓許公碑》,固屬千奇萬變,不可方物,即盧夫人之銘、女拏①之誌,寥寥短篇,亦複雄奇崛強。爾試將此四篇熟看,則知二大二小,各極其妙矣。

爾所作《雪賦》,詞意頗古雅,惟氣勢不暢,對仗不工。兩漢不尚對仗,潘、陸則對矣,江、鮑、庚、徐則工對矣。爾宜從對仗上用工夫。此囑。

鹹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注釋】

①拏(ná):持拿、執取,可用來比喻誌向遠大,本領高強。

【譯文】

字諭紀澤兒:

十二月廿九日接到你的一封信,是十一月十四日由送家信的人帶回來的,又由沅叔那裏送來你剛回家時寫的兩封信,收到這些信我很高興。你十四日到家,而鴻兒十八日來信說你不幾天即可到家,為什麼?難道是鴻兒十三四日寫完信而朱金權在十八日才在信封上寫上日期?

霞仙先生的弟弟去世,我近幾天會寫信去吊唁,並寄出祭品。你應該先去吊唁。

你問文章中的雄奇之道。雄奇以行氣為第一,造句為第二,選字為第三。可是沒有選字不古雅而句子會古雅,句子不古雅而氣會古雅的;也沒有選字不雄奇而句子能雄奇,句子不雄奇而氣能雄奇的。所以文章的雄奇,關鍵在行氣,而行氣又全在造句選字的工夫上。我最喜歡古人雄奇的文章,認為昌黎第一,揚子雲第二。二位先輩的行氣,本來為天意所傳授。對於人和事的精當處,昌黎則是在造句方麵下的工夫多,子雲則是在選字方麵下的工夫多。

你說敘事、誌、傳一類丈章難於行氣,其實不然。比如昌黎的《曹成王碑》、《韓許公碑》,固然屬於千奇萬變,是別人不能仿照的文章,即使是盧夫人的銘、女拏之誌,寥寥幾句的短文也一樣雄奇倔強。你試著讀這四篇文章,就會知兩大兩小,每篇都極為雄奇。

你所作的《雪賦》,詞意還是很古雅的,隻有氣勢不通暢,對仗也不工整。兩漢不講究對仗,潘、陸開始用對仗,江、鮑、庾、徐則開始用工對。你也應該從對仗上下工夫。此囑。

鹹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1861年2月13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平生好雄奇瑰瑋之文”,身為晚清軍政大臣,亦是近代作家、湘鄉派古文的創立者。黎庶昌在《目錄序》中闡述了曾國藩古文理論:“曾氏之學,蓋出於桐城,固知其與姚氏之旨合,而非廣已於不可畔岸也。循姚氏之說,屏棄六朝駢麗之習,以求所謂神理氣味、格律聲色者,法愈嚴而體愈尊;循曾氏之說,將盡取儒者之多識格物,博辨訓詁,一內諸雄奇萬變之中,以矯桐城末流虛車之飾。其道相資,不可偏廢。”說明了曾國藩批判繼承桐城派而自創一派的實際。曾國藩創建湘鄉派,一方麵有利於擴大封建勢力,反對民間革命,辦理鎮壓民間的洋務,宣揚封建道德等,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工具。但他要求應時實用,強調“經濟”,糾正了桐城派古文與現實的日益脫離、清閑的傾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正像他創辦上海機器廠、培養近代科學技術人才、翻譯西方科學文化書籍、選派青年學生留學西方等,都有利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為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學習西方近代科學文化知識、準備了一定的條件,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近代的社會發展。

【經典格言】

爾問文中雄奇之道。雄奇以行氣為上,造句次之,選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句不古雅而氣能古雅者;亦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氣能雄奇者。

目錄分類之法

(1861年10月7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

接爾八月十四日稟,並日課一單、分類目錄一紙。日課單批明發還。

目錄分類,非一言可盡。大抵有一種學問,即有一種分類之法,有一人嗜好,即有一人摘抄之法。若從本原論之,當以《爾雅》為分類之最古者。天之星辰,地之山川,鳥獸草本,皆古聖賢人辨其品彙,命之以名。《書》所稱大禹主名山川,《禮》所稱黃帝正名百物是也。物必先有名,而後有是字,故必知命名之原,乃知文字之原。舟車、弓矢、俎豆、鍾鼓日用之具,皆先王製器以利民用,必先有器而後有是字,故又必知製器之原,乃知文字之原。君臣、上下、禮樂、兵刑、賞罰之法,皆先王立事以經綸天下,或先有事而後有字,或先有字而後有事,故又必知萬事之本,而後知文字之原。此三者物最初,器次之,事又次之。

三者既具,而後有文詞。《爾雅》一書,如釋天、釋地、釋山、釋水、釋草木、釋鳥獸蟲魚,物之屬也;釋器、釋官、釋樂,器之屬也;釋親,事之屬也;釋詁、釋訓、釋言,文詞之屬也。《爾雅》之分類,惟屬事者最略;後世之分類,惟屬事者最詳。

事之中又判為兩端焉:曰虛事,曰實事。虛事者,如經之三《禮》,馬之八《書》,班之十《誌》,及三《通》之區別門類是也。實事者,就史鑒中已往之事跡,分類纂記,如《事文類聚》《白孔六帖》《太平禦覽》及我朝《淵鑒類函》《子史精華》等書是也。

爾所呈之目錄,亦是抄摘實事之象,而不如《子史精華》中目錄之精當。餘在京藏《子史精華》,溫叔於廿八年帶回,想尚在白玉堂,爾可取出核對,將子目略為減少。後世人事日多,史冊日繁,摘類書者,事多而器物少,乃勢所必然。爾即可照此抄去,但期與《子史精華》規模相仿,即為善本。其末附古語鄙謔,雖未必無用,而不如徑摘抄《說文》訓詁,庶與《爾雅》首三篇相近也。

餘亦思仿《爾雅》之例抄纂類書,以記日知月無忘之效,特患年齡已衰,軍務少暇,終不能有所成。或餘少引其端,爾將來繼成之可耳。

餘身體尚好,惟瘡久不愈。沅叔已拔營赴廬江、無為州,一切平安。胡官保仙逝,是東南大不幸事,可傷之至。

紫兼豪營中無之。茲付筆二十支、印章一包查收。藍格本下次再付。

澄叔處尚未寫信,將此送閱。

鹹豐十一年九月初四日

【譯文】

字諭紀澤:

收到你八月十四日的稟告,還有一份你每天的功課單、一張分類目錄。功課作業我已經批改寄回。

目錄的分類,一句話是說不完的。大體上有一種學問,也就有一種分類的方法,有一個人的嗜好,就有一個人的摘抄方法。如果從它最早的起源說起,那屬《爾雅》中的分類最早。天上星辰,地上山川,鳥獸草木,都是古代聖賢根據品種給它們命名的。《尚書》中說大禹主要給山川命名,《禮記》中說黃帝給世間萬物命名。事物一定是先有名、後有字,所以一定要知道命名的本源,然後才知道文字的本源。舟車、弓矢、俎豆、鍾鼓等日常用品,都是先王製造的給人民使用的器物,一定是先有器物後有文字的,所以又要先知道器物的本質,然後才知道文字的根源。君臣、上下、禮樂、兵刑、賞罰的辦法,都是先王設置出來統治天下的製度,有些先有製度後有文字,有些是先有文字後有製度,所以又必須知道各種事物的本源,然後才知道文字的本源。這三者,物是最先有的,然後是器,最後是事。

三者都有了,才有了文詞。《爾雅》一書,解釋天、地、水、草木、鳥獸蟲魚等屬於物;解釋器、宮、樂等屬於器;解釋親則屬於事;解釋詁、訓言等屬於文詞。《爾雅》中的分類,隻有屬於事的部分最為簡略;後世的分類,又隻有屬於事的一類最為詳細。

事中又分為兩類:一是虛事,一是實事。虛事,如經書中的三《禮》、司馬遷《史記》中的《八書》、班固《漢書》中的《十誌》,以及《三通》的分類都屬於虛事。實事,就是把史鑒中以往的事情分類纂寫成書,如《事文類聚》《白孔六帖》《太平禦覽》以及我朝的《淵鑒類函》《子史精華》等就是這一類。

你給我看的目錄,也是抄摘實事的表麵,不如《子史精華》中的目錄精確恰當。我在京城所藏《子史精華》,溫叔在鹹豐廿八年帶回來了,想必還在白玉堂,你可以取出來核對,把子目錄稍微減少些。後世人和事日益增多,摘抄分類的書中,事多而器物少是必然的趨勢。你可以照這樣抄下去,希望與《子史精華》的規模相仿,便是善本。末尾附加上古語中低劣的謔語,雖然不一定有什麼用處,但不如直接摘抄《說文》中的訓詁,大概與《爾雅》首部的三篇相似。

我也想模仿《爾雅》的體例抄寫、編纂類書,來記錄每天的所知所聞,以免時間長了忘記,隻是恐怕年事衰老,軍務繁多沒有空閑,最終也沒有做成。或許我稍稍開個頭,以後你來完成吧!

我身體還好,隻是瘡病長期不好。沅叔已經拔營去廬江、無為州,一切平安。胡宮保去世,是東南地區最不幸的事,令人傷感。

你要的紫兼毫營中沒有。這裏附去二十支筆、一包印章,注意查收。下次再帶去藍格本。

我沒給澄叔那裏寫信,你將這封信給他看看。

鹹豐十一年九月初四日(1861年10月7日)

【精華點評】

《爾雅》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列入十三經之中,是一部中國最早解釋詞義的書,即中國古代詞典。其中“爾”是近正的意思;“雅”即“雅言”,是某一時代官方規定的規範語言。“爾雅”就是使語言接近於官方規定的語言。《爾雅》這部書也是後代考證古代詞語的一部參考著作。這部書被認為是中國訓詁學的開山之作,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方麵都有著重要影響。同時它也是我國第一部按義類編排的綜合性辭書,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上古文獻中詞語古文的重要工具書。其作者曆來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孔子門人所作,有的認為是周公所作,經後人增益而成。後人大都認為是秦漢時人所作,經過代代相傳,各有增益,在西漢時被整理加工而成。作者可能是秦漢間的學者,綴緝春秋戰國秦漢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

現存《爾雅》為19篇,班固在《漢書·藝文誌》著錄《爾雅》有3卷20篇。唐朝以後《爾雅》被列入“經部”,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經典格言】

目錄分類,非一言可盡。大抵有一種學問,即有一種分類之法,有一人嗜好,即有一人摘抄之法。若從本原論之,當以《爾雅》為分類之最古者。

寫信條理清楚即可

(1862年7月22日與曾國荃、曾國葆書)

【家書】

沅、季二弟左右:

沅信並祭文稿一件,情極沉摯,辭尤雅麗,似近日大有長進。弟平日寫信條理清晰而失之繁冗,往往於業經說明之事,再加一二層,反覺無當。此次一意承接,不漏不蔓,可喜之至。此後弟每動筆,不患其不明,患其太多。意盡則止,辭足則止,不必再添也。

總理海軍衙門關防銀票不停片刻,不少分厘,弟可遍告各處。不僅弟營為然,弟與季合統二萬一千人,每月所收各卡厘金,約計二萬金,餘再囑隋龍淵解六萬三千金,當辦得到,弟盡可放心。

寧國克複,弟處二十日尚無確耗,此後宜專派多人在外探信。至要至要。

同治元年六月廿六日

【譯文】

沅弟、季弟左右:

沅弟的來信還有一份祭文,寫得極為真摯,文辭華美,似乎最近大有長進。弟平時寫信條理清楚卻繁冗,往往在已經說過的事上,又多加幾句,反讓人覺得不合適。這一次一氣嗬成,不缺不過,可喜可賀。以後弟每次動筆,不要怕寫不清楚,而要怕寫得太多。意思寫完了,修辭充分了就停止,不要再增加了。

銀票一刻也不會停,一分也不會少,弟可以通告各個地方。不僅是弟的軍營如此,弟與季弟一共統帥兩萬一千人,每月所收各關卡的厘金,大約有兩萬兩銀子,我再囑咐隋龍淵送去六萬三千兩,應該可以辦到,弟大可以放心。

寧國攻克了,弟那裏二十日還沒有準確的消息,以後要多派人在外麵打探消息。這至關重要。

同治元年六月廿六日(1862年7月22日)

【精華點評】

同治元年六月初三,曾國藩與彭玉麟為元臣餘忠宣修公墓。此時,安徽省印委各職空缺,人員緊缺,曾國藩每天都會接見州縣佐雜三人,暢談吏治之法。接到總理衙門的谘文,擔憂江浙的民眾會遭受蹂躪,六月初六便向朝廷奏請:“請勿裁撤南洋通商大臣之缺,改為長江通商大臣,專辦瀕江四省中外交涉事件。所有廣東、閩、浙三省,即由監督道員經理。又奏揀員署理安徽各府州縣之缺,開單呈覽。安徽地方漸次克複,急需講求吏治,請敕下吏部,於本年新進士、拔貢兩班掣簽分發之時,皖省多分十數員,庶幾正途較盛,氣象一新。”六月十五日,鮑公超攻克寧國府城。賊目洪容海以寧國縣城歸順。六月十六日,曾國荃擊退金陵來犯的賊人。

同治元年的六月,曾國藩的公務一如既往的繁忙,但在閑暇之餘,他依舊關心著家中弟弟們、子侄們的品行修養,甚至連寫信這種微微小事都掛在心上。曾國藩教導兩位弟弟寫信要簡潔精煉,要克服語言繁冗現象。這和當下我們所用的寫作原則倒是一致,用“縮詞減字”和“刪繁就簡”的方法將文章寫得簡潔精煉。

【經典格言】

不患其不明,患其太多。意盡則止,辭足則止,不必再添也。

為子弟請師當請嚴而有恒者

(1860年12月6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步撥遞到廿一夜來緘。李卿雲歸,又帶到十八夜緘。餘於初八日交手卷及日記於楊鎮南之哨官蕭祥雲,不知何以至今未到?應飭楊鎮南即將該哨革去。

廿九日記中記作梅之言,不知渠何以全不向餘提及。貓麵腦之事,弟克複安慶後,當歸家妥辦。如洪家執意不肯,隻好略略遷改,移於夏家契地內。但求大致穩妥,不必泥於陰地一線之說,反詒求福太過之譏。

鼎三明年讀書,應請先生。餘心中無人,請弟與季酌定。朱洪章添兩哨,即當批準,弟可先令其速招。鮑鎮已奏複勇號,當略高興。芝生不肯就館,弟請師,當請嚴而有恒者,又不專好用自己工夫之人,或請省城朋友亦可。此事關係極大,不可草率。省中間有著名善教書者,卻不在學問大也。澄弟信寄閱。

鹹豐十年十月廿四日

【譯文】

沅弟左右:

步撥傳遞來你在廿一日晚上寫的來信。李卿雲回來了,又帶來你在十八日晚上寫的來信。我在初八把手卷和日記交給楊鎮南的哨官蕭祥雲,不知道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到你那裏?應該命令楊鎮南立即將他革職。

廿九日在日記中記下作梅的話,不知道他為什麼一點都沒向我提起。關於貓麵腦的事,弟攻克收複安慶以後,應當回家去妥善辦理。如果洪家實在不同意,隻好稍微改動一下,遷移到夏家買的地裏去。隻要大致上穩妥就行,沒有必要拘泥於風水的說法,反而遭到求福心切的譏笑。

鼎三在明年開始讀書,應該要請老師,我心裏沒有合適的人選,請弟和季弟商量決定。朱洪章增加兩哨士兵的請求就應當批準,弟可以先讓他迅速地招募士兵。鮑鎮已經奏請恢複士兵的營號,他應當高興些了。芝生不願意繼續教書,弟請老師,應當請治學嚴謹而且能夠持之以恒的,還不喜歡計較自己費了多少工夫的人,要麼請省城的朋友也可以。這件事關係很大,不可以草率。省城中有著名的善於教書的老師,卻不是在於他們學問的大小。澄弟的來信寄給你看一看。

鹹豐十年十月廿四日(1860年12月6日)

【精華點評】

“嚴師出高徒”是中國幾千年教育的老話,是說“嚴師”才能出“高徒”,“高徒”需要一名持之以恒的“嚴師”。它充分反映了老師的人格魅力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存在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對於請師、請什麼人為師作了一番精辟的講解,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為子弟擇師注重“學問之大”,更注重“嚴而有恒者”。“嚴”是一種責任使然,但要“恒”則是一種毅力和修養。《左傳》說“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要把一個散漫、粗魯、叛逆的人,培養成一個有文化、有道德於國於家有用的上進的好學生,不僅需要老師具備責任感,還需要擁有寬廣的胸襟和德行,方能完成教書育人這項長期性和係統性艱巨又繁重的工作。

【經典格言】

弟請師,當請嚴而有恒者,又不專好用自己工夫之人,或請省城朋友亦可。此事關係極大,不可草率。省中間有著名善教書者,卻不在學問大也。

切莫錯過好光陰

(1863年4月11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兒:

二月廿一日在運漕行次,接爾正月廿二日、二月初三日兩稟,並澄叔兩信,具悉家中五宅平安。大姑母及季叔葬事,此時均當完畢。

爾在團山嘴橋上跌而不傷,極幸極幸。聞爾母與澄叔之意欲修石橋,爾寫稟來,由營付歸可也。《禮》雲:“道而不徑,舟而不遊。”古之言孝者,專以保身為重。鄉間路窄橋孤,嗣後吾家子侄凡遇過橋,無論轎馬,均須下而步行。

吾本意欲爾來營見麵,因遠道風波之險,不複望爾前來,且待九月霜降水落,風濤性定,再行寄諭定奪。目下①爾在家飽看群書,兼持門戶②。處亂世而得寬閑之歲月,千難萬難,爾切莫錯過此等好光陰也。

餘以十六日自金陵開船而上,沿途閱看金柱關、東西梁山、裕溪口、運漕、無為州等處,軍心均屬穩固,布置亦尚妥當。惟兵力處處單薄,不知足以禦賊否?餘再至青陽一行,月杪即可還省。南岸近亦吃緊。廣匪兩股竄撲徽州,古、賴等股竄擾青陽。其誌皆在直犯江西以營一飽,殊為可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