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叔不願受沅之賜封。餘當寄信至京,停止此舉,以成澄誌。
爾讀書有恒,餘歡慰之至。第所閱日博,亦須劄記一二條,以自考證。腳步近稍穩重否?常常留心。此囑。滌生手示。
澄叔此次未另寫信,將此稟告。
同治二年二月廿四日
【注釋】
①目下:即當前。
②兼持門戶:兼顧負責家裏的事。持:支撐。
【譯文】
字諭紀澤兒:
二月廿一日,我在運漕行船的途中收到了你正月廿二日、二月初三日兩封信和澄叔的兩封信,得知家中五宅平安。大姑母和季叔的葬禮,想來都應該處理完畢了吧。
信中說,你在團山嘴橋上不小心跌倒,幸而沒有受傷,真是萬幸啊。聽說你母親和澄叔打算重新修座石橋,你寫信來也是這個意思,我看(所需資金)由我從營中寄回就行了。《禮記》中這樣說:“道而不徑,舟而不遊。”古人所說的孝,尤其以保身為要。鄉間的道路和橋梁都窄小危險,以後我們家的後代,凡是過橋的時候,無論是坐轎還是騎馬,都要下來步行。
我本想你來營中見麵,因路途遙遠,而且又有危險,所以你就不要來了。暫且等到九月霜降雨停之後,氣候穩定了,我再給你寄信,告知你來營的日期。現在你在家得以飽覽群書,還可兼管家庭事務。身處亂世,得以享受寬閑的歲月,實在是很難得的機會,萬萬不要錯過這樣的好時光啊。
十六日我從金陵坐船,迎流而上,沿途察看了金柱關、東西梁山、裕溪口、運漕、無為州等處,據我觀察,目前軍心尚穩,軍事布置也還妥當。隻是各處的兵力都顯得勢單力薄,不知是否能夠抵擋得住來勢洶洶的敵人。我還要趕去青陽一趟,月底就可以回省城。南岸的情況近來比較緊張。敵軍派出兩股人馬進攻徽州,古、賴等股(撚軍)敵軍又不時地騷擾青陽,其最終目的顯然是要進攻江西,為此我深為憂慮。
澄叔不願意接受朝廷給沅叔的重複賜封。我應當馬上給京城寫信,請示朝廷取消這項舉措,以遂了澄叔的心願。
得知你讀書能持之以恒,我心裏特別欣慰。不過隨著自己讀書涉及的知識日見廣博,有必要作一兩條劄記,以方便自己日後的查考。最近腳步是否日益穩重些了?要常常注意這些。此囑。
這次沒有另外寫信給澄叔,你把這封信轉給他看。
同治二年二月廿四日(1863年4月11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在從金陵回安慶途中給兒子紀澤寫信,要他珍惜光陰,好好讀書。關於珍惜光陰,明代洪應明說:“白日欺人,難逃清夜之愧赧;紅顏失誌,空貽皓首之悲傷。”白天欺騙了別人,到夜深人靜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禁不住會產生羞愧的感覺;少年的時候沒有奮鬥誌向,虛度大好光陰,到年紀大了的時候,會因為一事無成而感到後悔悲傷。就白天欺騙別人夜晚羞愧而言,其實對於不同的人情況是不同的。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有些人正因為白天欺騙了別人,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夜晚想起時沾沾自喜、大為得意,而根本不會感到羞愧。對於那些本性存有良知的人而言,如果做了有愧於自己良心的事情,欺騙別人卻難以逃脫自己良心的拷問。因此我們當以此為戒,坦誠對待別人,不做有愧於良心的事情。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有很多時間,在忙忙碌碌中虛度了一生的光陰。等到頭發白了,再也不能做事情的時候,才開始後悔這一生白白浪費,一事無成。那個時候空留下一腔悔恨,卻於事無補。想到這裏,不禁令人膽寒。因此在我們年少時,應該為自己立下奮鬥目標,堅定不移付出努力實現這個目標。同時相信,無論什麼時候努力奮鬥都不會晚,不要以自己年紀為障礙擋住自己前進的腳步。
【經典格言】
處亂世而得寬閑之歲月,千難萬難,爾切莫錯過此等好光陰也。
寫字作文以珠圓玉潤為主
(1860年6月13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兒:
十六日接爾初二日稟並賦二篇,近日大有長進,慰甚。無論古今何等文人,其下筆造句,總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無論古今何等書家,其落筆結體,亦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故吾前示爾書,專以一重字救爾之短,一圓字望爾之成也。
世人論文家之語圓而藻麗者,莫如徐(陵)、庾(信),而不知江淹、鮑(照)則更圓,進之沈(約)、任(昉①)則亦圓,進之潘(嶽)、陸(機)則亦圓,又進而溯之東漢之班(固)、張(衡)、崔(湜②)、蔡(邕)則亦圓,又進而溯之西漢之賈(誼)、晁(錯)、匡(衡)、劉(向)則亦圓。至於司馬遷、相如、子雲三人,可謂力趨險奧,不求圓適矣;而細讀之,亦未始不圓。至於昌黎,其誌意真欲陵駕子長、卿、雲三人,戛戛獨造,力避圓熟矣,而久讀之,實無一字不圓,無一句不圓。爾於古人之文,若能從江、鮑、徐、庾四人之圓步步上溯,直窺卿、雲、馬、韓四人之圓,則無不可讀之古文矣,即無不可通之經史矣。爾其勉之。餘於古人之文,用功甚深,惜未能一一達之腕下,每歉然不怡耳。
江浙賊勢大亂,江西不久亦當震動,兩湖亦難安枕。餘寸心坦坦蕩蕩,毫無疑怖。爾稟告爾母,盡可放心。人誰不死,隻求臨終心無愧悔耳。
家中暫不必添起雜屋,總以安靜不動為妙。寄回銀五十兩,為鄧先生束脩③。四叔四嬸四十生日,餘先寄燕窩一匣、秋羅一匹,容日續寄壽屏。甲五婚禮,餘寄銀五十兩、袍褂料一付,爾即妥交。賦立為發還。
滌生手示
鹹豐十年四月廿四日
【注釋】
①昉(fǎnɡ):明亮、起始的意思。
②湜(shí):形容水清見底。
③束脩(xiū):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麵時,為表敬意奉贈的禮物或酬金。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我於十六日接到你初二那天寫來的信,另外還有賦兩篇,從賦中可見近日來你在作賦方麵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非常高興。從古至今,無論什麼樣的文人,其下筆造句都是以“珠圓玉潤”四個字為主。無論什麼樣的書法家,其著手落筆也以“珠圓玉潤”四個字為主。所以我以前給你的信,專門用一個“重”字來糾正你的缺點,用一個“圓”字來希望你能學有所成。
當代的人評論以前的文學家,都認為若論文章的圓潤、辭藻華麗,都比不上徐陵、庾信,卻不知道江淹、鮑照更圓潤,進而有沈約、任昉;再有潘嶽、陸機;再追溯到東漢的班固、張衡、崔駟、蔡邕;進而追溯到西漢的賈誼、晁錯、匡衡、劉向,這些人在文章的圓潤方麵也是很有造詣的。至於說司馬遷、相如、子雲三人力求文章險僻深奧,而不求圓潤;但是如果細細讀來,也並非如此。至於昌黎,他立誌要超過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三人,文章別具一格,盡量避免圓潤,但深深體味之後,卻感覺到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圓潤的。你學習古文,如果能從江、鮑、徐、庾的圓潤學起,一步步向上學,一直到卿、雲、馬、韓,那麼就不會有讀不懂的古文,也就沒有不可通的經史了。你要努力研習古文,雖然我在古文方麵花費了很大的工夫,但最終也未能達到通達的境界,所以想來就感到歉然,心中自然悶悶不樂。
目前江浙地區敵軍大亂,要不了幾天江西地區定會大受影響,湖南、湖北不能再繼續高枕無憂了。但是我心中卻很坦然,沒有絲毫的不安和恐懼。你稟告你母親,讓她在家中盡管放心,不要整日擔心憂慮。世人誰無一死,隻求臨終前問心無愧即可。
家裏暫時不必添造雜屋,一切以安靜不動為妙。現寄回家五十兩銀子,作為鄧先生的酬金。四叔四嬸四十歲生日,我先寄回來一匣燕窩、一匹秋羅,稍後再將壽屏寄回去。甲五的婚禮,我寄回五十兩銀子、袍褂料子一付,你要及時送給他們。回信時將你作的賦也一同寄回。
父滌生手示
鹹豐十年四月廿四日(1860年6月13日)
【精華點評】
珠圓玉潤,細膩光滑,像珠子一樣圓,像玉石一樣光潤。比喻歌聲婉轉優美,或文字流暢明快。圓指的是文章字句暢通,音韻流轉,朗朗上口,宜誦易記。曾國藩以“珠圓玉潤”四字來看待前人的文章、書法,並以此要求兒子仿效。他所說的古人文章,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散文。本質上,散文屬於文學作品,其用詞遣字、造句、謀篇等,都應講究藝術修飾。這些都體現出曾國藩寫字作文的衡量標準。
【經典格言】
無論古今何等文人,其下筆造句,總以珠圓玉潤四字為重。無論古今何等書家,其落筆結體,亦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
人誰不死,隻求臨終心無愧悔耳。
治家以星岡公為法
(1860年5月19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侯四弟左右:
廿七日接弟信,欣悉合宅平安。沅弟是日申刻到,又得詳問一切,敬知叔父臨終毫無抑鬱之情,至為慰念!
餘與沅弟論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岡公為法。大約有八字訣,其四字即上年所稱“書、蔬、魚、豬”也,又四字則曰“早、掃、考、寶”。早者,起早也;掃者,掃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顯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該也;寶者,親族鄰裏,時時周旋,賀喜吊喪,問疾濟急。
星岡公常曰:“人待人,無價之寶也。”星岡公生平於此數端最為認真。故餘戲述為八字訣曰“書蔬魚豬,早掃考寶”也。此言雖涉諧謔,而疑①即寫屏上,以祝賢弟夫婦壽辰,使後世子孫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風趣也。弟以為然否?
鹹豐十年閏三月廿九日
【注釋】
①疑:通“擬”。
【譯文】
澄侯四弟左右:
廿七日接到你的信,高興地知道全家平安。沅弟當天申刻到了,我詳細詢問了家中的一切,得知恭敬的叔父臨死絲毫沒有一點壓抑憂鬱的情緒,很感安慰。
我和沅弟討論治家的方略,覺得一切應該以星岡公為準繩。大約有八字訣,其中四個字就是上午說的“書、蔬、魚、豬”,還有四個字就是“早、掃、考、寶”。“早”字,是黎明即起的意思;“掃”字,是灑掃房屋庭院;“考”字是祭祀祖先,奉祭顯考、王曾、祖考,當然妣也一樣;“寶”字,指與親戚鄰居,時刻往來,賀喜吊喪,問疾濟急。
星岡公經常說:“人與人之間互相抬舉,那是沒有價值可以計算的寶貝。”星岡公生平對這些治家方略執行得最為認真,所以我戲編為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這似乎是開玩笑的意味,而準備寫在屏上,用來祝賀賢弟夫婦的壽辰,使後世子孫懂得我們兄弟的家教,也知道我們兄弟的風趣。不知老弟覺得如何?
鹹豐十年閏三月廿九日(1860年5月19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天資平平,一生功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恒所致。而他的勤勉守恒皆受教於祖父星岡公的影響。勤於事功,所以他得以建立奇功異勳;勤於學業,故得以遺存著述三卷;勤於修身,故得以被家族後人尊為楷模;勤於教子,故得以使晚輩桃李成蔭。曾國藩的祖父星岡公曾說:“人待人,無價之寶也。”意思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親密相連的。如果與族裏鄰裏不能和睦相處,那這一家便會成為人們抱怨的對象,遲早是要毀敗的。曾星岡一麵操持家務,一麵善待鄰裏。曾國藩受益於此,便繼承下來用以教導子弟。在曾國藩的老家,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鹹豐初年,曾國藩的大家庭還未分居的時候,家中為建新宅黃金堂,與鄰居為一牆之隔的地界發生爭執,及至要打官司到湘鄉縣府。曾國潢將這一情況寫信告訴了在京師做官的曾國藩。曾國藩收到此信後,便寫了一封長信,並附上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張英所排除家人與鄰裏之間爭奪地界所作的詩:“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曾家父子兄弟讀過曾國藩的信和附詩後,胸襟豁然開朗,主動將地退縮了三尺。曾家的這一舉動,深深地感動了鄰居。其鄰居不僅未與曾家爭執,見自家的地能方便曾家,也主動轉讓給了曾家擴建黃金堂新宅。
【經典格言】
星岡公常曰:“人待人,無價之寶也。”星岡公生平於此數端最為認真。故餘戲述為八字訣曰“書蔬魚豬,早掃考寶”也。
後輩子弟驕傲之氣入膏肓
(1860年11月16日與曾國荃、曾國葆書)
【家書】
沅、季弟左右:
朱祖貴來,接沅弟信,強中營勇回,接沅、季二信,皆廿五六日所發。自廿七日以後,弟處發信,想皆因中途有警折回矣。日內不知北岸賊情何如,至為係念。此間鮑、張初二三並未開仗,唐桂生赴祁、建交界之區,亦未見賊也。
季弟賜紀澤途費太多。餘給以二百金,實不為少。餘在京十四年,從未得人二百金之贈,餘亦未嚐以此數贈人,雖由餘交激太寡,而物力艱難亦可概見。
餘家後輩子弟,全未見過艱苦模樣,眼孔大,口氣大,呼奴喝婢,習慣自然,驕傲之氣入於膏肓而不自覺,吾深以為慮。前函以傲字箴規兩弟,兩弟不深信①,猶能自省自惕;若以傲字告誡子侄,則全然不解。蓋自出世以來,隻做過大,並未做過小,故一切茫然,不似兩弟做過小,吃過苦也。
鹹豐十年十月初四夜
曾國葆
【注釋】
①不深信:有點兒不以為然。
【譯文】
沅弟、季弟左右:
朱祖貴抵達營中,帶回了沅弟的來信。強中營的士兵回來,又接到了沅弟、季弟所寫的兩封信,都是廿五六日發出的。自從廿七日以後,你們寄來的信都可能因路上有警備又折回去了。近日不知北岸上的敵情如何,特別掛念。這裏鮑春霆、張運蘭軍初二三並未開戰,唐桂生去祁縣、建州交界的地方,也未遭遇敵人。
季弟賜給紀澤的路費太多,事先我已經給了他二百兩銀子,已經不少了。我在京城為官十四年,從未得到別人二百兩銀子的相贈,我也從沒有贈送別人如此大的數目。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由於我交往太少,但物力財力的艱難,也由此可見一斑。
我家的後輩子弟,全都沒有經曆過艱苦貧困的生活,以致自視甚高,口氣過硬,整日呼奴喝婢,最終形成固有的習慣。最讓人憂慮的是他們的驕傲之氣,已經病入膏肓還未能覺察到。上次我寫信以“傲”字告誡你們兩位兄弟,雖然你們有點兒不以為然,但能反省警惕;而以“傲”字告誡子侄,他們則無動於衷。大概是他們自出生以來,隻做過頤指氣使的“嬌兒”,從未做過低賤的事務,所以一切艱苦沒有經過親身體會,顯得很茫然,不像兩位弟弟做過粗劣的事務,吃過一些苦。
鹹豐十年十月初四(1860年11月16日)夜
【精華點評】
曾國藩的訓導情深意切、語重心長,希望家人子弟都能感受他的期望,戒去驕傲的習氣。他不僅自己唯恐增長傲氣,也時刻關心著他的四位兄弟及子侄們能否“戒傲”。曾國藩對於下一代的成長,給予了很多的關心和嗬護。誠如曾國藩認為的那樣:“古往今來由驕傲而奢侈而淫逸而放蕩,以至於無惡不作、終致敗家的事例數不勝數。”曾國藩家風以耕讀為本,這種淳樸的家風就養成了曾家子弟勤儉謙虛的好習氣。家風如此熏染,曾家子弟也自強不息。曾國藩幾次家書中都教導家人子弟不可依仗父輩為高官來送條子、托人情、走後門,就是要讓他們能自立自尊、修養品德、戒除驕氣。
【經典格言】
餘家後輩子弟,全未見過艱苦模樣,眼孔大,口氣大,呼奴喝婢,習慣自然,驕傲之氣入於膏肓而不自覺,吾深以為慮。
飲食起居應與寒士相同
(1862年6月23日與二兒子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鴻兒:
前聞爾縣試幸列首選,為之欣慰。所寄各場文章,亦皆清潤大方。昨接易芝生先生十三日信,知爾已到省。城市繁華之地,爾宜在寓中靜坐,不可出外遊戲征逐。
茲餘函商郭意城先生,在於東征局兌銀四百兩,交爾在省為進學之用。如郭不在省,爾將此信至易芝生先生處借銀亦可。印卷之費,向例兩學及學書共三分,爾每分宜送錢百千。鄧寅師處謝禮百兩,鄧十世兄處送銀十兩,助渠買書之資。餘銀數十兩,為爾零用及略添衣物之需。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吾忝為將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願爾等常守此儉樸之風,亦惜福之道也。其照例應用之錢,不宜過嗇(謝廩保二十千,賞號亦略豐)。謁聖後,拜客數家,即行歸裏。今年不必鄉試,一則爾工夫尚早,二則恐體弱難耐勞也。此諭。滌生手示。
再,爾縣考詩有錯平仄者。頭場(末句移),二場(三句禁,仄聲用者禁止禁戒也,平聲用者猶雲受不住也,諺雲禁不起),三場(四句節儉仁惠崇係倒寫否?十句逸仄聲),五場(九、十句失粘)。過院考時,務將平仄一一檢點,如有記不真者,則另換一字。抬頭處亦宜細心。再諭。
同治元年五月廿七日
【譯文】
字諭紀鴻兒:
不久前聽說你參加了縣試,而且有幸名列榜首,我感到很大的欣慰。你隨信寄來的各場考試的文章,也都是值得稱道的圓潤大方之作。我昨天接到易芝生先生十三日的來信,得知你已經抵達省城。省城乃是繁華奢靡之地,你最好多在寓所中靜坐,不要隨便到外麵去遊玩。
我已經寫信給郭意城先生,決定在東征局那裏兌換四百兩銀子交給你,作為你在省城進學的費用。如果郭先生不在省城,你拿這封信到易芝生先生那裏借錢也行。印卷的費用,按慣例是兩學和學書一共三份,你每份應送錢百千。鄧寅師那裏送銀子一百兩作為謝禮,鄧十世兄那裏,送十兩銀子,資助他多買點書。剩下的幾十兩銀子,作為你的零用和略微添加點衣服的費用。
凡是世家子弟,飲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也許可以成大器。如果沾染上富貴習氣,就很難希望他有所成就。我雖慚愧地位居將相,但所有衣服合計不值三百兩銀子。希望你們常恪守儉樸的家風,這也是珍惜福分之道。照例要應用的銀錢,也不要太過吝嗇(謝稟保二十千,賞號也可稍微多一點)。謁見聖人孔子以後,你拜客幾家,就回家鄉去。今年不要參加鄉試了,一是因為你的工夫還早,二是恐怕你體質虛弱難耐勞苦。此諭。父澤生手示。
還有,你在參加科考時所作的詩,有許多平仄錯誤之處。頭場末句的“移”字;二場第三句的“禁”字,作為仄聲使用時是禁止、禁戒的意思,作為平聲使用時才是受不住的意思,俗話說的禁不起;三場第四句的“節儉仁惠崇”,是不是寫倒了?第十句“逸”仄聲;第五場第九、十句失粘。在院試時,你務必對平仄一一進行檢查,如有記不準確的地方,就另外換上一個字。最應該注意的地方就是開頭處,要細心留意。再諭。
同治元年五月廿七日(1862年6月23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一生恪守“勤儉”的為人處世,嚴於律己。他雖位居高官,權傾一時,但生活依舊秉持簡樸。他說:“我從三十歲開始,便以做官發財為恥辱,以官宦公飽私囊為子孫聚斂財富為恥、為羞。因此我立下誓言。此生決不靠做官發財,為後人斂集財富。神明作證,我絕不食言!”曾國藩不僅自己一生堅守清廉,也同樣要求兒女勤儉度日。他在家書中反複告誡後輩,一定要一邊種地、一邊讀書,以保持前輩的傳統,千萬不要沾染官場習氣。在這封信中,他又說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吾忝為將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願爾等常守此儉樸之風,亦惜福之道也。”他對兩個兒子紀澤和紀鴻嚴加約束:“不許坐轎,不許使喚奴婢做取水添茶、拾柴收糞之類的事情,必須一件一件去做;播種除草之類的事情,必須一件一件去學。隻有這樣,才能避免驕奢淫逸,才算抓到了根本!”
【經典格言】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恐家中買田起屋
(1860年11月16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侯四弟左右:
八月廿四發去之信,至今未接複信,不知弟在縣已回家否?餘所改書院圖已接到否?圖係就九弟原稿改正,中間添一花園,以原圖係“點文章,一個板板”也。
餘所改規模太崇閎。當此大亂之世,興造過於壯麗,殊非所宜,恐劫數未滿,或有他慮。弟與邑中諸位賢紳熟商。去年沅弟起屋太大,餘至今以為隱慮。此事又係沅弟與弟做主,不可不慎之於始。弟向來於盈虛消長之機頗知留心,此事亦當三思。至囑至囑。
鮑、張廿六日進兵,廿九日獲一勝仗,日內圍紮休寧城外。祁門老營安穩,餘身體亦好。惟京城信息甚壞,皖南軍務無起色,且愧且憤。
家事有弟照料,甚可放心,但恐黃金堂買田起屋,以重餘之罪戾①,則寸心大為不安,不特生前做人不安,即死後做鬼也是不安。特此預告賢弟,切莫玉成黃金堂買田起屋。弟若聽我,我便感激爾;弟若不聽我,我便恨爾。但令世界略得太平,大局略有挽回,我家斷不怕沒飯吃。若大局難挽,劫數難逃,則田產愈多,指摘愈眾,銀錢愈多,搶劫愈甚,亦何益之有哉?嗣後黃金堂如添置田產,餘即以公牘捐於湘鄉賓興堂,望賢弟千萬無陷我於惡。
順問近好。兄國藩手草
鹹豐十年十月初四日
【注釋】
①罪戾:罪過,罪惡,罪行。
【譯文】
澄侯四弟左右:
我八月廿四日寄給你的信,至今也沒有收到回信,不知道弟弟從縣城回家了沒有?不知道經過我修改的書院圖弟弟收到了沒有?這幅圖是我直接在九弟的原圖上改的,在中間添加了一個花園,就是在原圖上做了點文章,都還是同一張圖紙。
我對規模太宏大的部分作了修改。遇到現在動蕩的時代,如果把房子造得太壯麗了,特別不合時宜,我擔心劫數還沒有滿,或者還有別的擔憂。弟弟要和鄉裏的諸位賢人士紳認真地商量。去年沅弟蓋的房子太大,我到現在都還認為這是個隱患。這件事情又是沅弟和你親自做主的,不能不在開始的時候就慎重考慮。弟弟向來對盈虛消長的道理很有體會,這件事情也要再三考慮。千萬要記住了。
鮑、張廿六日進兵,廿九日打了一個勝仗,這幾天駐紮在休寧城外。祁門老營安穩,我身體也好。隻有京城傳來的消息很不好,安徽南部的軍情也毫無起色,我是既慚愧又憤怒。
家裏的事情有弟弟照料,我很放心,隻怕在黃金堂買田地修建房屋,會加重我的罪孽,我心裏很不安,不隻是生前做人的時候不安,即使是死後做鬼也不會安心。特地把我的心思提前告訴弟弟,千萬不要促成在黃金堂買田地蓋房子這件事。弟弟如果聽我的,我就感謝你;弟弟如果不聽我的,我就會記恨你。隻要世道比較太平,大局能有所挽回,我家絕對不怕沒飯吃。如果大局難以挽回,劫數難逃,那麼置辦的田產越多,受到的指責就越多;銀錢越多,來搶劫的人也越多,這又有什麼好處?今後黃金堂如果添置田產,我就用公牘的形式捐給湘鄉賓興堂。希望賢弟千萬不要害我,壞了我的名聲。順問近好。
兄國藩手草
鹹豐十年十月初四日(1860年11月16日)
【精華點評】
《朱子格言》有言曰“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曾國藩謹遵此古訓極力反對“買田造屋”,他認為起屋、買田是仕宦之惡習,他本人“誓不為之”。然而,他在鄉下管家的四弟曾國潢和攻下南京掠取橫財的九弟曾國荃卻都是地地道道的“造屋狂”,他們大肆營造豪華府第,這令曾國藩惶恐不安。
“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家中積錢買田起屋,最易長驕逸之氣。曾國藩反對買田起屋,緣於其修身處世,講求清廉,孜孜以“勤儉”二字自律。昔日,星岡公每譏人家好積財為將敗之征。而廣廈良田亦非持盈保泰之道。他認為: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而“儉而不奢,家道恒興;儉而不奢,居官清廉,庶幾長保盛美”。可見持盈保泰,明哲保身是曾國藩反對買田起屋、清廉勤儉的深層思量。
【經典格言】
當此大亂之世,興造過於壯麗,殊非所宜,恐劫數未滿,或有他慮。
要牢記家教之規
(1861年4月3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侯四弟左右:
上次送家信者三十五日即到,此次專人四十日未到,蓋因樂平、饒州一帶有賊,恐中途繞道也。
自十二日克複休寧後,左軍分出八營,在於甲路地方小挫,退紮景鎮。賊幸未跟蹤追犯,左公得以整頓數日,銳氣尚未大減。
目下左軍進剿樂平、鄱陽之賊。鮑公一軍,因撫、建吃緊,本調渠赴江西省,先顧根本,次援撫、建。因近日鄱陽有警,景鎮可危,又暫留鮑軍不遽赴省。胡宮保恐狗逆由黃州下犯安慶沅弟之軍,又調鮑軍救援北岸。其祁門附近各嶺,廿三日被賊破兩處。數月以來,實屬應接不暇,危險迭見。而洋鬼又縱橫出入於安慶、湖口、湖北、江西等處,並有欲來祁門之說。看此光景,今年殆萬難支持。然餘自鹹豐三年冬以來,久已以身許國,願死疆場,不願死牖下,本其素誌。近年在軍辦事,盡心竭力,毫無愧怍①,死即瞑目,毫無悔憾。
家中兄弟子侄,惟當記祖父之八個字,曰“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又謹記祖父之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醫藥,不信僧巫”。
餘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即不扯謊也),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者,皆餘閱曆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
無論世之治亂,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餘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餘每次寫家信,必諄諄囑咐。蓋因軍事危急,故預告一切也。
餘身體平安。營中雖欠餉四月,而軍心不甚渙散,或尚能支持,亦未可知。家中不必懸念。順問近好。
兄國藩手草
鹹豐十一年二月廿四日
【注釋】
①愧怍(zuò):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羞愧。
【譯文】
澄侯四弟左右:
上次送家信的人三十五天就到了,這次派專人卻四十天仍未到。大概是因為樂平、饒州一帶有賊出沒,恐怕是中途繞道而行的原因吧。
自從十二日克複休寧後,左宗棠的軍隊分出八個營在於甲路一帶遭受小敗,退駐景德鎮。幸好敵人沒有跟蹤追擊,左宗棠得以整頓數日,銳氣尚未大減。
目前左軍正進剿樂平、鄱陽的敵人。鮑公一軍,因撫、建兩地吃緊,本來調他到江西省,先保住根本,再增援撫、建兩地。因為近日鄱陽危急,景德鎮也危險,又暫時留下鮑軍不急於赴省城。胡宮保恐怕敵軍由黃州往下進犯安慶沅弟的軍隊,又調動鮑軍救援北岸。祁門附近各處山嶺,廿三日又被敵人突破兩處。幾個月以來,實在是應接不暇,危機四伏。而洋鬼子又縱橫出入於安慶、湖口、湖北、江西等處,並有要來祁門的說法。看這情景,今年恐怕很難支持。然而我自鹹豐三年冬天以來,久已抱定以身許國,願死於疆場,而不願老死窗下,這是我一貫的誌向。近年來在軍中辦事,盡心竭力,毫無愧意,死也瞑目,沒有絲毫的悔恨和遺憾。
家中兄弟子侄,隻應當記住祖父留下的八個字,即“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又謹記祖父的三不信,即“不信地仙,不信醫藥,不信僧巫”。
我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即“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言為本,居家以不晚起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說,全是來自我的閱曆而確有把握之論,弟弟也應教育子侄們謹記之。
無論世道之治或亂,家之貧或富,隻要能遵守先祖星岡公的八個字和我的“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我每次寫家信,必定諄諄囑咐。隻因軍事危急,所以先把這一切都說了。
我身體健康平安。營中雖然欠軍餉已有四個月,但軍心不太渙散。或許還能支持下去,也未可知。家中不必掛念。順問近好。
兄國藩手草
鹹豐十一年二月廿四日(1861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