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巔峰 節製江南,平定太平軍,名垂青史(6)(1 / 3)

《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2,\"start_container_index\":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8},\"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14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14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8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start_container_index\":8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4},\"quote_content\":\"《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7217733336632921144,7224048805384031266,6924983412973374478,7225931131646905348,725708843420693612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餘暉殘照,剿撚無功,名毀津門

咬定牙根,徐圖自強

(1867年1月23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十四日、十五六日接弟初十日函、十二日酉刻及四更二函。賊已回竄東路,淮、霆各軍將近五萬,幼泉萬人尚不在內,不能與之一為交手,可恨之至!豈天心果不欲滅此賊耶?抑吾輩辦賊之法實有未善耶?

目下深慮黃州失守,不知府縣尚可靠否?略有防兵否?山東、河南州縣一味閉城堅守,鄉間亦閉寨堅守,賊無火藥,素不善攻,從無失守城池之事,不知湖北能開此風氣否?鄂中水師不善用命,能多方激勸,扼住江漢二水,不使偷渡否?少泉言撚逆斷不南渡,餘謂任逆以馬為命,自不肯離淮南北,賴逆則未嚐不窺伺大江以南。屢接弟調度公牘,從未議及水師,以後務祈留意。

奉初九、十三等日奇諭,有嚴行申飭及雲夢縣等三令不準革留之旨。弟之憂灼,想尤甚於初十以前。然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夫嚐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誌之訣,不料被申夫看破。餘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醜、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嶽州之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弟此次郭軍之敗、三縣之失,亦頗有打脫門牙之象。來信每怪運氣不好,便不似好漢聲口。惟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

子美倘難整頓,恐須催南雲來鄂。鄂中向有之水陸,則格格不入者,須設法籠絡之,不可灰心懶漫,遽蔭退誌也。

餘奉命克期回任,擬奏明新正赴津,替出少泉來豫,仍請另簡江督。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夜

【譯文】

沅弟左右:

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收到弟弟初十的信和十二日酉刻及四更兩封信。敵人已折回竄向東路,淮軍、霆軍各軍將近五萬人,幼泉所部萬人還不包括在內,而不能與撚軍交一交鋒,可恨之至!難道是天意不願剿滅這股敵人嗎?還是我們對付敵人的方法還有不完善的地方?

眼下很擔憂黃州失守,不知道府城及各縣還可靠嗎?有部隊防守嗎?山東、河南州縣一味閉城固守,鄉村也是閉寨堅守,敵人沒有火藥,一直不善於進攻,從來沒有丟失城池的事。不知湖北是否會開(不丟失城池)風氣?湖北水師不善於用命作戰,能不能多方設法激勵規勸他們,扼守住長江和漢水,不使敵人偷渡呢?少泉說撚逆決不會向南渡江,我則認為任柱以馬為命,自然不肯離開淮河南北,賴文光則未嚐不打江南的主意。幾次接到你調動部隊的公文,從未提到水師,以後請老弟一定留意。

接到初九、十三等日的寄諭,對湘軍此次失利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免去雲夢等三縣的縣令。你的焦慮,想來必比初十以前更厲害。然而心力困頓,憂心忡忡,正是磨煉英雄使你有所成就的時候。李申夫曾說我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慢慢地圖謀自強之法,由此引用諺語說:“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這兩句話是我平時咬緊牙關、立下大誌的秘訣,不料被申夫看破。我在庚戌、辛亥年間被京城權貴唾罵;癸醜、甲寅年間被長沙人唾罵;乙卯、丙辰年間被江西人唾罵;以及兵敗嶽州、兵敗靖江、兵敗湖口,大概打掉牙的時候多著呢,沒有一次不是和血吞下。你這次和郭軍的戰敗、三個縣的丟失,也很有打掉門牙的樣子。來信常常怪運氣不好,這就不像是好漢說的話。唯有一個字都不說,咬緊牙關,慢慢圖謀自強才行。

子美如果難於整頓,恐怕必須催南雲來湖北。湖北以前的水師陸軍,有格格不入與我有隔閡的,須設法籠絡,不可心灰意懶、立即產生引退的念頭。

我奉命限期回任兩江總督,打算奏明皇上讓我於新年前往天津,替出少泉到河南來,仍請朝廷另派人擔任兩江總督。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67年1月23日)夜

1886年,正紅旗漢軍都統善慶、醇親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鴻章巡閱水師

【精華點評】

在與太平軍的軍事鬥爭中,曾國藩常常占不到便宜,尤其在初期,幾乎屢戰屢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中,曾國藩情急之下,皆欲投水自盡,都被部下所救。江西受困、祁門遭圍時,曾國藩心膽俱碎,魂夢屢驚,以至寫下遺囑。但他都頑強地咬牙挺了過來,迎來了轉機。曾國藩所以能夠如此,正在於他那咬牙堅挺的“耐”性。

靖江失敗後,曾國藩把自己關在長沙城外,七晝夜不與人說一句話,陷入深刻的反省與思考中。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但此次失敗成為曾國藩“咬牙立誌”的關鍵一次。曾國藩後來說,他平生有“四大慚”,即四大恥辱,而靖江之敗是其一,他說“甲寅年嶽州、靖江敗後,棲於高峰寺,為通省官紳所鄙夷”,但他經曆“此一磨折”,後來才有成功。他還說,他一生“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靖江之敗亦是“打脫牙之時”。而“打脫牙和血吞”不是目的,“生平咬牙立誌,徐圖自強”才是目的。

曾國藩還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和感受告誡正處於戰事棘手之際的曾國荃,身處逆境時,不必怨天尤人,那不是好漢的做法,真正的好漢是牙齒被打落了也不吭一聲,和血吞之,要咬牙忍耐,徐圖自強,去迎接對自己有利的轉機。

【經典格言】

“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誌之訣。惟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

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

(1859年11月25日與兒子曾紀澤、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澤、紀鴻兒:

一曰慎獨則心安。

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謙”,《中庸》之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即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孟子之所謂“仰不愧,俯不怍”,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

“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程子謂:“上下一於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畢至。聰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饗帝。”蓋謂敬則無美不備也。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曰強,安肆曰偷,皆自然之征應。雖有衰年病軀,一遇壇廟祭獻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亦不覺神為之悚,氣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強矣。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庶民,是於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負甚大矣。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者,自立不懼,發富人百物有餘,不假外求;達者,四達不悖,如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四應。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與物同春矣。後世論求仁者,莫精於張子之《西銘》。彼其視民胞物與,宏濟群倫,皆事天者性分當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謂之人;不如此,則曰悖德,曰賊。誠如其說,則雖盡立天下之人,盡達天下之人,而曾無善勞之足言,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於逸而憚於勞,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若湯之昧旦丕顯,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繼日,坐以待旦,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無逸》一篇,推之於勤則壽考,逸則夭亡,曆曆不爽。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之周乘四載,過門不入,墨子之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稱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勞也。

軍興以來,每見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艱苦者,無不見用於人,見稱於時。其絕無材技,不慣作勞者,皆唾棄於時,饑凍就斃。故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於習勞也。

餘衰年多病,目疾日深,萬難挽回。汝及諸侄輩,身體強壯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強,而後有振興之象,必使人悅神欽,而後有駢集之祥。今書此四條,老年用自儆惕,以補昔歲之愆,並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條相課,每月終以此四條相稽,仍寄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二日

【譯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第一點是要慎獨,慎獨的心裏自然就會安心平靜。

提升自我修養的方法,最難的莫過於養心了。雖然自己心中能夠洞悉善惡,卻不能盡自己力量去行善除惡,這樣的做法就是自欺。是否自欺,別人無從知曉,隻有自己心裏明白。所以《大學》的《誠意》一章,兩次說到慎獨的重要。若真的能夠做到喜好善美如同喜好漂亮的女色,厭惡醜惡就像厭惡難聞惡臭,盡力去除欲望,以存天理,那麼《大學》中所說的自覺滿足而心安理得,《中庸》中所說的戒除恐懼的境界,就都能夠實現了。這就是曾子所說的自我反省而收斂,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老天,下無愧於內心。所謂養心,沒有比清心寡欲更高的境界了。以上所說的各種境界都是這個道理。所以,若能慎獨,那麼自我反省時便不會有自滿自足之感,可以麵對天地、質問鬼神,絕不會有行為無可悔恨而心卻畏縮的情況出現。如果一個人沒有做過感到愧疚的事,那他麵對天地時,自然是神色泰然、鎮定自若,這樣的心就會是快樂、滿足、寬厚、平和的,這就是人生的第一自強之道,也是尋樂的首選,更是保守身心的第一件要事。

第二是要求敬,敬身體自然愈加強健。

“敬”這個字,孔門聖人靠它來教育後人,春秋的大夫也經常提及此字,到了程頤、朱熹,他們的學說中,縱有千言萬語也都不脫離這個宗旨。保持內心的專一純淨,外貌的整齊嚴肅,這是達到敬所要做的必要的工夫;每次出門都像要去會見貴賓,即便是役使百姓也像舉行大祭祀一樣莊重,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使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程頤說,若上下致力於恭敬,那麼天地就自然運行有序,萬物就會發育成長,氣數和諧有致,四靈一齊到來,聰明睿智自會衍生,並以此來侍奉天帝,意思就是說敬就沒有不完美的。我認為“敬”字最貼近我們的功用,尤其在於能使人肌膚筋骨得到鍛煉。莊重端敬則日益強健,安逸放縱則日漸怠惰,都是自然的征兆的驗證。即使年老體弱之人,一旦參加了壇廟祭祀之事,或恰逢戰陣危急之際,也會在不自覺間就變得精神抖擻,意氣風發,這些足以說明“敬”能強身健體。若不論多少人,不論大小事,我們都以恭敬之心相待,無懈怠之心,那麼做到身體始終強健無恙,還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

第三是要求仁,求仁自然可使人喜悅。

常人出生於世,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各自的心性,得天地之氣而成形體,所以我與眾民、萬物一樣,從根本上說,都是出自同一源頭。如果隻知道求一己的私利,而不知道對百姓寬仁,愛護萬物,這等於是違逆了同出本源的道理。至於高官厚祿,高居人上,就有拯救人民於水火、饑餓之中的責任。讀書學習,效仿古人,自然對大義之所在有了大致粗淺的認識,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起來的責任。如果隻是自己知曉,而不知要教化百姓,這就大大辜負了天地厚待我的初衷。孔門教人,求仁被列為最重要的位置,而其中最為切要的,就是“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之句,立者,自立就不畏懼,像富人財物有餘,不需向外借貸尋求;達者,四通八達,沒有違逆,像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回應。有誰會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推而廣之到使人立、使人達,那就可以與萬物媲美共輝了。後代論求仁的文章,要數張載的《西銘》最為精辟。他把泛愛一切人與物,寵愛救濟萬物看做是天性分內的事。隻有這樣做,才能稱為人;不這樣做,就是違背德,稱之為賊。果真如此,那麼即使盡立天下人,盡達天下人,卻沒有一句自顯行善、勞苦的話,還會有人不尊敬,還會有人不心甘情願歸附的嗎?

第四要說的是務必做到習慣於勞苦,勞則鬼神都會敬重。

世人的性情,都是好逸惡勞的。無論貴賤智愚老少,大多貪圖安逸,逃避勞苦,古今都是如此。如果一個人每天的穿衣飲食與他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稱,那麼別人就會敬重他,連鬼神也會加以讚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農夫、織婦終年勤勤懇懇,收獲幾石粟糧,織成幾尺家布,但富貴之家從不親曆親為,終年隻知安逸享樂,而食必佳肴美味,穿必綾羅綢緞,高枕而臥,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鬼神也不會稱許,這樣的情況又如何能長久呢?古代的聖君賢相時刻以勤勞自勉,如商湯,天還沒亮就開始操勞,整日不閑;如文王,太陽偏西,還不見有一刻閑暇;如周公,更是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天逸》一篇,推之於勤勞就可增壽,安逸則早亡,此規律屢試不爽。若要為自身的一生打算,就一定要練習技藝,磨煉筋骨,在困境中奮勉前行,操心竭慮,之後才能增智慧、長才識。若為天下人打算,一定要做到忘我,即使自己饑渴、自己身落水中,也要先想著拯救別人,若有一人未獲得救護,也要當做自己的罪惡。大禹治水四年,過家門而不入;墨子為了推行兼愛,身心俱是損傷,以使天下得利,都是嚴於律己,奉獻自身,隻想著勤勞地助救百姓的,所以荀子會對大禹、墨翟的行為讚不絕口,原因就是他們的勤勉。

自從軍隊興建以來,凡有人身懷一才一技,又能耐艱苦,沒有不被別人重用,也沒有不受到時人稱頌的。而那些既無才能技藝,又不慣勞作的,都被時人所唾棄,最終的下場大多是受饑凍而死。所以勤勞使人長壽,安逸使人早亡,勤勞有才華而被人舉用,安逸無能而被人唾棄,勤勞則能夠廣濟百姓,神靈敬仰,安逸則於人無益,鬼神也不會庇佑。因此君子如果要擔起人神所賦予的重任,勤奮勞作應該是第一要事。

我老年多病,眼病也日益嚴重,無法再挽回了。各位子侄的身體都不是很強壯,古代的君子修身治家,一定要先使自己身體強壯,而後才有振興的能力,一定要使別人高興,鬼神敬重,然後才會出現吉祥之兆。今天寫下了這四條,用來警惕自己已進年老之心,並盡量彌補以往的過失。兩個兒子也要以此各自努力,互相勉勵,每夜用這四條作為功課答問,每個月底都用這四條來相互檢驗,並將此文重複寄給各侄子共守,以期望他們都能有所成就。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二日(1859年11月25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對兒子們說“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誠然修心貴在養德。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往往能遵循社會規範行事,從而減少生活中的矛盾、衝突和挫折,保持心理健康;反之,道德品質低下的人,現實中總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處理各種社會關係,導致個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困難,常常被貪婪、充滿嫉妒和怨恨的心理包圍,甚至不擇手段沽名釣譽,損人利己,對現實常常處於不滿和挫折感之中,積累成疾。

古代不少學者早已注意到道德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壽命有著密切的聯係,相傳孔子活到73歲,孟子活到84歲,當時已經是了不起的壽星了。談到長壽的秘訣,孔子說:“大德必得其壽。”這是說,重視道德修養、樂於助人的人,能得到美好的回報,能永遠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活了100多歲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總結其長壽經驗時明確提出養德為修心的基礎,是養生首務,既能防病,又能避禍。

孔子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良好的道德修養還使人保持開朗、樂觀的心境。道德品質高尚的人總是心胸豁達寬廣,熱愛生活,在現實中珍惜名譽,樂觀進取,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信中曾國藩的四條教子方法,即是他對兒子們和曾家侄兒們的期望,希望他們都能學友所成,修心養德。

【經典格言】

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

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

(1867年2月7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鄂督五福堂有回祿①之災,幸人口無恙,上房無恙,受驚已不小矣。其屋係板壁紙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等事,隻可說打雜人役失火,固不可疑會匪之毒謀,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細。若大驚小怪,胡想亂猜,生出多少枝葉,仇家轉得傳播以為快。惟有處之泰然,行所無事。申甫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星岡公所謂“有福之人善退財”,真處逆境者之良法也。

弟求兄隨時訓示申儆,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恒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一過當之語,自誇之辭:此皆圓融能達工夫。至於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常不能免,亦皆隨時強製而克去之。弟若欲自儆惕②,似可學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後痛下箴砭,必有大進。

立達二字,吾於巳未年曾寫於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強,但於能達處尚欠體驗,於不怨尤處尚難強製。吾信中言,皆隨時指點,勸弟強製也。趙廣漢本漢之賢臣,因星變而劾魏相,後乃身當其災,可為殷鑒。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

同治六年正月初三日

【注釋】

①回祿:傳說中的火種。此處指火災。

②儆惕:敬惕。

【譯文】

沅弟左右:

鄂督署的五福堂遭了火災,幸虧無人受傷,上房也沒有受損,隻是受驚嚇不小。那裏的房子是木板牆壁加紙糊,本來容易招火。凡屬遇到這種事,隻能說是打雜的人失火,不要懷疑到是敵匪的毒計,尤其不要怪是仇家的奸細幹的。如果大驚小怪,胡思亂猜、添枝增葉,那傳播起來非常快。隻有處處泰然處之,行若無事,像申甫說的那樣,“好漢打脫牙齒和血吞”。星岡公說的,“有福的人善於退財”,真是處於逆境的人自安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