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巔峰 節製江南,平定太平軍,名垂青史(8)(3 / 3)

【家書】

澄、沅兩弟左右:

屢接弟信,並閱弟給紀澤等諭帖,具悉一切。兄以八月十三出省,十月十五歸署。在外匆匆,未得常寄函與弟,深以為歉。小澄生子,嶽鬆(崧字與嶽字重複,應寫此鬆字)入學,是家中近日可慶之事。沅弟夫婦病而速痊,適朱氏侄女生子不育而不甚憂悶,亦屬可慰。

吾見家中後輩,體皆虛弱,讀書不甚長進,曾以養生六事勖①兒輩:一曰飯後千步,一曰將睡洗腳,一曰胸無惱怒,一曰靜坐有常時,一曰習射有常時(射足以習威儀強筋力,子弟宜多習),一曰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此皆聞諸老人,累試毫無流弊者,今亦望家中諸侄試行之。又曾以為學四事勖兒輩:一曰看生書宜求速,不多閱則太陋;一曰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一曰習字宜有恒,不善寫則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蓋閱曆一生而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諸侄力行之。

養生與力學,二者兼營並進,則誌強而身亦不弱,或是家中振興之象。兩弟如以為然,望常以此教誡子侄為要。

兄在外兩月有餘,應酬極繁,眩暈、疝氣等症幸未複發,腳腫亦因穿洋襪而愈。惟目蒙日甚,小便太多,衰老相逼,時勢當然,無足異也。

聶一峰信來,言其子須明春乃來,又商及送女至粵成婚一層,餘複信仍以招贅為定,但許遲至春間耳。

章合者果為庸才,其軍斷難得力。劉毅齋則無美不備,將來事業正未可量。其次餉,餘心竭力助之。王輔臣亦庸庸,頗難尋一相宜之差。

東台山為合邑之公地,眾人矚目,且距城太近,即係佳壤,餘亦不願求之己有,信複樹堂矣。

茶葉、蟶虷 、川筍、醬油均已領到,謝謝!阿兄尚未有一味之甘分與老弟,而弟頻致珍鮮,愧甚愧甚。川筍似不及少年鄉味(並不及沅六年所送),不知何故?

“鳴原堂文”餘竟忘所選之為何篇,請弟將目錄抄來,兄當選足百篇,以踐宿諾。祖父墓表,即日必寄去,請沅弟大筆一揮,但求如張石卿壁上所懸之大楷屏(似沅七年所書)足矣,不必謙也。

順問近好。國藩手草

同治十年十月廿三日

【注釋】

①勖(xù):勉勵。

【譯文】

澄、沅兩弟左右:

多次接封弟的來信,並且看了給紀澤等的諭帖,一切已經知道。為兄八月十三出省,十月十五日回署。在外很匆忙,沒有能夠經常給你們寫信,因此深感歉意,小澄生了個兒子,嶽鬆上學讀書,是家中這幾天可喜可慶之事。沅弟夫婦生病好得很快,遇到朱氏侄女生子不育也不怎麼煩悶,她如此達觀也是屬於欣慰的事。

我見家中晚輩體質都虛弱,讀書長進不大,曾經以養生六事勉勵子侄輩:一是飯後千步走,二是睡前洗腳,三是胸無惱怒,四是經常靜坐,五是經常習射,六是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一點萊。這些都是聽各位老人說的,多次嚐試沒有弊端,現在也希望家中各位侄兒試行一下。又曾經用做學問的四個字勉勵晚輩:一是看新書應講求快,如果不博覽會太孤陋寡聞;二是溫習舊書要講求熟,不背誦則容易忘記;三是習字要有恒心,不擅長書寫就如同身上無衣服、山中無樹木一樣;四是寫文章應當多思考,不擅長文章就如同人啞了不能說話,馬瘸了不能走一樣。四者缺一不可。這些都是我經曆了一輩子所深刻認識到而又有所懊悔的東西,現在希望家中各位侄子能照著努力去做。

養生與學習,二者兼顧就會意誌堅強並且身體也不弱,也許是門庭振興的氣象,兩位兄弟如果認為是這樣,希望要經常以此教育子侄輩。

我在外麵兩個多月了,應酬很多,眩暈、疝氣等病症幸好沒有發作,腳腫也因為穿洋襪而痊愈。隻是目光昏暗,一天天厲害了,小便太頻繁,衰老相遇,也是大勢所趨,沒有什麼奇怪的。

聶一峰有信來,說他的孩子要明年春天才來,又商量送女兒去廣東成婚一事。我回信仍堅持定為招贅,但也許要推遲到春天了。

章合才果然是庸才,他的部隊很難取勝。劉顏齋則是個盡善盡美的人,前程不可估量。他所欠的餉銀,我必定盡力相助他。王輔臣也是平庸之輩,很難找一個適合的職差。

東合山是合邑的公地,眾人矚目,況且距離城裏太近,都是肥沃之地。我也不願意占為己有,已經寫信回複樹堂了。

茶葉、蟶虷、川筍、醬油都已領到,謝謝。為兄還沒有一味好吃的分給老弟,而弟卻常送來山珍野味,十分慚愧。川筍好像不如少年時家鄉的好,也不如沅弟六年前所送,不知是什麼原因?

“鳴原堂文”,我竟然忘了選的是哪一篇了,請你將目錄抄來,我一定選足百篇,實現舊日諾言。祖父墓表馬上就寄去,請沅弟大筆一揮,隻希望和張石卿壁上所選的大楷屏(似沅七年所書)一樣就成了,不必自謙。順問近好。

國藩手具

同治十年十月廿三日(1871年12月5日)曾國藩扇書

【精華點評】

曾國藩曾以養生六事勉勵兒輩們:“一、飯後千步;二、將睡洗腳;三、胸無惱怒;四、靜坐有常時;五、習射有常時;六、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飯後千步就是我們常說的“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經常堅持可以促進胃部消化和血液循環,這應當說是養生的一條良方吧!據說毛主席和清代小說家蒲鬆齡都曾將此引為自己的養生之方。睡前洗腳,中醫認為全身的脈絡和穴位都在腳上有相應的反射區,經常刺激不但可以達到養生的作用還可以祛病健身。這從現在社會上風行的“足療”便可見一斑。據說當年曾國藩即使在戰鼓隆隆的戰場上也是天天堅持的。對於飲食,曾國藩對自己的要求是“眠食有恒”,“節勞節欲節飲食時時當做有病養”。他從不貪求食物的甘美,從這點上可以看出曾國藩的飲食觀實際上也恰恰滲透出他的處世哲學思想。對於睡眠的理解,卻從另一方麵體現出曾國藩的藝術觀。他崇尚古人的師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觀點。在養生上,他認為睡眠不必非要“甘寢鼾睡為最佳,但能淡然無欲,曠然無累閉目存神”。就是不睡,躺在那裏也能達到養生的效果。他經常是“日入後在竹林之中小睡一會”,然後再去工作。

【經典格言】

養生六事勖兒輩:一曰飯後千步,一曰將睡洗腳,一曰胸無惱怒,一曰靜坐有常時,一曰習射有常時,一曰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養生與力學,二者兼營並進,則誌強而身亦不弱,或是家中振興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