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可安國(1 / 2)

小時候生活在山裏,總聽爺爺說長江的事,爺爺說的那些長江事,重複得最多的是黃州青雲塔。爺爺這樣說話,是希望他的長孫不要忘記自己的家鄉在哪裏。那時候我是見過青雲塔的,隻是沒有記住,沒有記住是因為根本記不住。我最早見到青雲塔時是在零到一歲之間,這樣的年紀,哪怕母乳的味道也是記不住的。爺爺說,萬裏長江在黃州城外繞了一個急彎,這青雲塔的修建,是要用高望之物來平複長江拐彎得太急帶給黃州城的種種風水不利。這個夏天,沿長江一路走來,隻要是大拐彎的地方,總會有人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斯,可見爺爺的話是有來頭的。

始建於明萬曆二年(公元一五七四年)的青雲塔,一直在黃州城。二十歲時,自離開黃州城第一次回來,留在記憶中的青雲塔是在城外,三十歲時再次見到青雲塔,已經是在城內了。這麼長的時間裏,卻一直沒有到這塔的跟前去,直到六十歲了,才走上這青雲直上的全楚文峰之塔。年輕的安國寺住持陪著,也不知崇迪和尚是從哪裏統計的,竟然脫口說出,青雲塔建立之前的明朝,黃岡一帶隻考中進士四十五人,建塔之後,明朝時考中進士二百七十六人,到清朝時共考中的進士達三百三十五人。

仰望這塔,我做了一個加法,將明朝前後的進士加起來,與清朝的進士數相比,二者並無明顯差異。為什麼還要如此表述,這中間肯定存在另一種東西。

黃州城內還有一座石塔,爺爺在世時,從未對我說過它。是我重回黃州之後,自己發現的。石塔建在東坡赤壁內,立在世所聞名的二賦堂南牆外。從發現這座石塔起,在公開場合總聽人一說石塔與蘇軾相關,二說與安國寺相關。與蘇軾相關是因為蘇軾的到來,舊黃州的陳腐就被新黃州的文采取代。因此黃州人愛蘇軾,愛蘇軾的詩詞書法,並進一步愛上街頭飄蕩的每一張廢紙。而安國寺的僧人又是此中傑出代表,為了愛蘇軾,為了愛蘇軾的詩詞書法,安國寺的僧人每天早上都會上街,將各個角落的各種有字跡的廢紙,收集到一起,送到東坡赤壁二賦堂南牆外的石塔裏焚燒。所以,這石塔實在是一座古老的焚紙爐。

這樣的故事討人喜歡。但是,有一天,我找到了這個故事的真相。說是真相,其實就是沒有真相。沒有真相的真相是,這個故事在現實中從未存在過。故事的出現全因為那位叫丁永淮的蘇軾研究者的杜撰。丁先生之所以要杜撰,也是由於這石塔的真相過於不堪。作為研究者,丁永淮先生從方誌史料中找到這石塔的出處,清朝時,黃州城內出了一個放蕩的寡婦,因其聲名敗壞,家族深感恥辱,不得不祭出家法族規將其處死仍不解恨,就修了這石塔鎮著壓著永世不許超生。在黃州與丁永淮先生相處時,聽他多次說起這事。丁先生愛蘇軾心切,而這石塔不僅建在東坡赤壁之內,更立在二賦堂旁,又不能拆除,這才另起爐灶重新創作一個關於石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