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壯之美(1 / 2)

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曆過苦難,那麼他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也可以說他是不完整的。就像地球上大部分被水覆蓋一樣,在人的生命中,人的憂傷是多於幸福的,就像我們日常談論的大多是生活中的遺憾和憂患。在悲觀的人看來,世界上的一切都帶有憂鬱的色彩。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正確的生活理論,都必須把罪惡、痛苦、疾病、貧窮、危險、恐懼和死亡計算在內。如果缺少悲劇的因素,沒有憂傷的生活,那麼這個世界也將會是不存在的。

在我們看來,人生最痛苦的悲劇就是過於相信命運或定數,相信自然和事件是由永恒不變的法則支配的,而人類卻至今也沒有掌握這條法則。人類在很多情況下,對自然和自身都感到無所適從。它運轉著,擁有不可戰勝的力量,把我們帶入一個可怕的世界。

東印度神話之所以始終縈繞在人們的腦海裏,就是因為它的內容讓人感到極度的恐懼。土耳其人的宿命論也是基於同樣的思想。有的人沒受過什麼教育,所以也就不懂得怎樣自我反省,也就沒有什麼宗教情結。所有的來世懲罰不是基於事物的本質,而是來自專橫的命運意誌。我們總是害怕會違背一種我們所不知道的,同時也是無法認知的意誌,但隻要稍稍地思考一下,這種恐懼也就不會存在了,因為這樣的意誌是不存在的。

社會發展到文明的時代,這種恐懼就會隨之消失,就像我們長大以後就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害怕魔鬼了。樂觀主義者認為,所有的人都會發現他是宇宙的一分子,全宇宙的人都會知道他。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並不是整體的利益才是意誌的最好體現,人們的所作所為其實隻是某種特殊意誌的體現。命運的多舛正是心靈產生恐懼和絕望的原因,也是文學中常見的悲劇基礎。現代的人已經沒有了恐懼,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再也不可能產生基於這種信仰的古典悲劇了。

但是我們始終認為,悲劇的關鍵因素是很難一一列舉的。饑荒、疾病、無能、殘缺、苦痛、瘋狂——我們在知曉這一切以後,還應該指出,悲劇的真正根源就是恐懼。那些確定的不好的事情可以產生恐懼,但是那些不確定的凶兆卻像鬼怪一樣,不斷地糾纏著我們,讓我們時時刻刻都擔驚受怕。

一切悲哀都是低級的和表麵的,絕大多數是屬於夢幻的性質,屬於事物的外表而不是核心。從表麵看上去像是一個無法承受的重負,連大地也在它的重壓下陣陣呻吟,但是仔細分析一下,你就會發現,苦難並不是因為痛苦和不幸,而是因為誇大而造成的恐懼。如果有人說:啊,我太痛苦了!那麼他明顯不是真正的痛苦,因為悲傷是沒有聲音的,我們無法表達出來。如果悲傷分攤在很多人的頭上,那麼將永遠不能夠使人毀滅。那些看上去無法忍受的批評,或者配偶、子女的亡故,並不足以使那些遭到批評的,或喪失親人的人寢食難安。我們中間有些人可以超越悲傷,但是有些人卻永遠都被悲傷所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