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爾頓:時代的開拓者(3 / 3)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當我們對這些美妙絕倫的詩歌欽佩不已,興奮不已的時候,我們也會有一種後悔的感情。這個人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些什麼,他在自己偉大的作品中顯得那麼被動;思想的河流從高處流下,但是他卻沒有獨自享用,而是貢獻了出來,沒有和他們的存在混合在一起。我們對於說出這樣的事實感到猶疑不定,當這個人和這些詩表達出了一種雙重的意識時,隻能夠從不好的一麵來說他們。

或許我們所說的並不是事實,而隻是傳言,就像關於荷馬無所事事的傳言,以及關於莎士比亞沉迷於低下流俗生活方式的傳言。

如果事實的確是這樣的,那麼彌爾頓的天才則是與眾不同的。也就是說,他是通過自己的學識和宗教的幫助,而獲得了一種更高層次的洞察力,他對英雄生活的刻畫和描寫也就更加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了,這就是他的詩。所有表示憤慨的小冊子,以及所有格調高昂的散文,都隻是單獨的篇章和分開的詩篇。他的詩歌應該是他生活的最好體現,從而也就使他的思想更加有力度和分量——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通過這些,他們可以穿透和擁有人類的全部想象和意誌,莎士比亞的作品放在思想的世界裏,它的魅力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它們靈巧多智的美也就是他們存在的理由。彌爾頓“用最可貴的仁慈,把美好事物的知識全部融會貫通,傳授給了世人”。他以巨大的想象力,為了一個高尚的結果,而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了別人。他自己對這一點也是深信不疑的,這也就給了他一種權威。它的存在就是它的力量,如果它是發自內心的,那麼它就必須歸順於心。對於那些普通的詩人來說,需要怎樣的能力,才能夠與那些聖哲相抗衡呢?

那些喜愛彌爾頓的人,在他的散文和韻律詩中都可以讀到這樣一種情感。有時,一種沉思會超出前者,因為思想是更為真摯的。總的來說,他的散文風格是多變的,而且連論點都是詩化的表達。根據拜倫對詩歌的定義,以及亞裏士多德的詮釋,“詩,由於不能夠發現與現實世界一致的善良而公正的觀點,所以就把對事物的表達放在了思想上,創造出了一個比現實的世界更加美好的理想世界。”這也就是對彌爾頓的解釋。

自始至終都給彌爾頓帶來指責和辱罵的散文,是那個時代一種誇張精神的迸發。就像法國的大革命一樣,人們因為獲得了勝利而狂喜,而且急於帶著真理的標準走向新的高處。它被認為是一首關於一個人悲慘經曆的詩,而且,由於許多詩歌都是在不合理的社會環境中創作的,盡管他們的結局對這個國家都充滿了敵意,但是他們還沒有進行反對國家的活動。因此,它應該得到一種善待,一個天使般的靈魂經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苦難,這種苦難就來自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邪惡,他是有資格這樣說的。

對於約翰.彌爾頓的性格,我們沒有提供更多的評論,對此我並沒有歉疚的意思。在他步入老年進入獨居生活狀態的時候,在他雙目失明而被人冷落的境遇下,他寫出了《失樂園》。任何勞累和危險都不能夠阻擋他,他努力地追求最高利益。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從他的勇敢、純潔、苦幹、獨立和天使般的虔誠中獲得勇氣的。

誰能夠在一個革命的時代,隻依賴自己,在生活和寫作中,去努力過著一種文雅的和有尊嚴的生活,而不減少他自己的力量?那麼大概也隻有彌爾頓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