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最終消費率——尤其是居民家庭的消費率——不斷降低?這裏大致有以下幾個因素:
(1)最近幾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超高速增長,勞動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卻不斷下降。與此相對照的是,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低於同期的政府財力增長。按照美國耶魯大學陳誌武(2008,2009)教授的研究,自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裏,政府財政稅收年均增長16%(去掉通貨膨脹率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的純收入年均增長6.2%。這期間,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0.2%。近些年中國政府財政收入高速增長所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從1995到2007年,去掉通脹成分後,政府財政收入增加了5.7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隻增加1.6倍,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才增加了1.2倍。近些年,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勞動者報酬所占的比例下降更快。譬如,在中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占比已由2000年的51.4%降低為2007年的39.7%,7年中下降了11.7個百分點。在政府財政收入超高速增長(近十幾年來每年增幅大都超過20%)、企業利潤率也有所攀高的同時,國民收入分配中勞動收入份額不斷下降,結果自然是“國富民窮”。這是近些年中國的最終消費率不斷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2)盡管改革開放以來從總體上來說各階層和各地區居民的收入都增加了,但是由於我們現存的體製和製度原因,一些人在近些年的市場化過程中積累社會財富極其迅速,而大多數民眾的收入增加速度相對而言比較緩慢,這就導致自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的社會收入分配和社會財富占有中的差距不斷拉大。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中國的基尼係數僅為0.23,到1990年,就增加到0.35;到2000年,中國的基尼係數已攀升到0.42。自2005年以來,來自國內機構和國際組織的數據均表明,中國的基尼係數已在0.47以上,超過了美國、俄羅斯,更超過印度的0.36,已經接近拉美國家的平均水平。另外,按照亞洲開發銀行2007年的一項研究,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與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的比率,中國是11.37倍,遠遠高於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亞的5.52倍和菲律賓的9.11倍。中國的社會財富占有和社會收入分配收入差距拉大,尤其是社會財富向直接掌握著權力以及與權力有關係的人們的手中快速積聚,就在我們的宏觀經濟格局乃至社會的基本安排上產生兩個明顯的後果:其一,由於富人過富和窮人太窮,就會出現“富人有錢無處花(消費),窮人有錢不敢花”的情形,從而導致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和長期經濟增長乏力——這正是拉美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後的情形。近些年來,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居民家庭消費一直疲軟,這也應該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其二,收入差距過大,尤其是機會不平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過大,自然會加大低收入群體的不滿,從而加劇社會衝突,例如遊行、罷工,乃至社會動亂。這無疑對實現政府所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在中國宏觀經濟放緩、企業倒閉、失業增加,尤其是大批農民工失業返鄉的現存格局中,這一問題顯得更加突出了。
(3)即使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加了,大多數低收入家庭還是不敢消費,而是將有限的錢存儲起來。為什麼是如此?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險體製改革不到位,導致大多數低收入家庭有錢不敢花,而是存起來以備生病、失業和支付子女教育方麵的開支和其他不虞之需。從社保方麵來看,按照一些國際組織的最近數據,發達國家用在社會保障方麵的支出一般在30%~50%,而連續幾年中國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僅為11%~12%。另外不得不指出的是,盡管國內生產總值猛漲,政府財政收入自1994年以來幾乎每年都雙倍於甚至三倍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但在政府的財政支出中,直接維係民生的公共文化與公共衛生等財政投入卻落在世界各國的末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新近數據,中國目前投入醫療的錢還不足國內生產總值的1%,在196個國家的排名中排行第156。醫保、社保不到位,政府投在教育方麵的投入也比較低,更影響了人們的消費和儲蓄傾向。譬如,按照國家統計局2008年統計年鑒所給出的數字,多年來,我國國家財政性的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在3.0%以下徘徊,2005年僅為2.82%,2006年為3.0%。2007年,這一比例有所提高,達到了3.32%,但還遠未達到政府前些年提出的在20世紀末要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的目標。從全世界來看,目前全世界各國僅投在高等教育的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值就為4.8%,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值也為4.2%。相比之下,中國政府在教育方麵經費總投入比例實在是“少得可憐”。
政府財政支出中教育方麵的投入不足,一方麵導致全國各地各大學幾乎普遍出現了巨額的負債,另一方麵也致使高校對學生的收費在學校實際經費運營中的比例不斷攀高。譬如,國內有研究發現,1995~2000年,中國高等教育政府投資占高等教育全部經費的比例,由70%下降到56%,而學生交費占高等教育全部經費的比例則由30%上升到44%。家庭個人培養子女上學,尤其是上大學所需的費用大幅度增加,也自然會影響中國普通家庭的消費傾向,導致人們即使收入一時增加了,僅為了子女的教育和上大學,也不敢花,而是不斷存儲起來,以應付一大筆子女的教育支出和各種不虞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