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歐債危機的三大深層根源(2 / 3)

現在的問題是,最近歐盟23國通過的“強化財經紀律”的財政緊縮措施,是否會影響到普通民眾尤其是失業者的福利?是否又要反過來折騰民眾?目前看來這不大可能。因為,如果歐洲經濟再次陷入一場新的蕭條,那麼任何財政緊縮措施能否真正推行下去,仍然是個問號。

從歐洲人口老齡化和將要出現的人口負增長趨勢,你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前麵說歐盟的領導人應該讀讀中國的古典文獻《道德經》了。老子2 000多年前在《道德經》所談和所憧憬的那個小國寡民的社會和清靜無為的政治理想,豈不非常適合目前歐洲各國現在乃至未來的情形?雖然歐洲人現在的生活水平已經與老子時代中國農耕自然經濟時期無法同日而語了。由此我認為,歐洲領導人學學《道德經》,再看看當下和未來歐盟各國的經濟社會格局,也許能從中悟出點當為的施政導向以及合宜的政策選擇出來。

記者:現在歐洲國家似乎把中國的援助當做一根救命稻草?您覺得中國在這次歐債危機中能起到什麼作用?

韋森:這個時候,中國政府決策層千萬別犯傻,跑去買歐洲一些國家的國債。不久前,德國等歐盟其他國家援助希臘的錢不是還勾銷了1 000多億歐元嗎?這是個無底洞。近來,連北歐較富有國家的銀行、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都在大幅減少對歐盟內部財政緊張國家政府的放貸,並賣出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債券,以便保護自己的資金。在這個時候,要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去救他們,那還不是等於要拿錢去打水漂?

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所能幫助歐洲的,不是要去買它們的國債,而是要去買歐洲的產品。我上次就說到,歐洲兩個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德國和瑞士,就是因為中國人買了他們很多的汽車、名表和奢侈品,這兩個國家日子才比別的國家好過。德國奔馳的老總告訴我,近兩三年來,他們的S係列豪華車在中國的銷量,是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長。反過來說,假設中國不買法國的產品,像空客,還有香水、時裝一類的奢侈品,法國經濟恐怕也熬不到現在。法國經濟還能維持到現在這個樣子,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這些年中國崛起時期一些高收入階層大量買他們的產品。至於意大利,中國不斷地進口他們的產品,像法拉利汽車和名牌奢侈品,也是對他們最好的支援。購買歐洲人製造的產品,尤其是高檔產品,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中國把積累起來的巨額外彙部分花了出去,一方麵會緩解3.2萬億美元外彙儲備壓在我們央行賬戶中在天天貶值的心病;另一方麵,我們大量進口歐洲各國的產品,也會刺激它們的生產和就業,促使其經濟複蘇。歐洲各國的就業上去了,稅收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也會慢慢好轉。現在希臘、意大利這些國家,最頭疼的就是年輕人的就業問題,失業率都在40%以上。大量進口歐洲各國的產品,增加他們的就業,比送錢給他們還管用。

前些日子,英國《金融時報》駐中國的首席記者告訴我,他在北京采訪時,到處問各行各業的人(包括出租車司機和在醫院排隊看病的普通老百姓)這樣一個問題:“你們中國政府現在這麼有錢,要不要去救歐債危機?”老百姓幾乎全回答道:“幹嗎要去救他們?誰又來救我們?”這位首席記者還給出了這樣一個數字:目前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已經超過10萬億元了,但中國中央政府用在13億多人醫保上的財政支出,才2 000多億元人民幣,與隻有不到1 100萬人口的希臘政府在這方麵的財政支出差不多,後者每年花240多億歐元用在醫保上。我當時聽了這兩個數字很吃驚,但仔細想一下,覺得完全是這樣。所以,中國的老百姓會很自然地問這樣一個問題:“政府還要去救希臘?我們生了病,誰來救我們?”希臘政府和西方許多國家的政府多年來的確負了很多債,但它們把大部分錢都花在老百姓身上了,透支給了民眾。中國還要出錢去救人家,誰來救中國的老百姓呢?你看看在北京上海那些外地打工的人,一個月才掙一兩千塊錢,領著大的抱著小的去醫院看病,一次就得花好幾百塊錢。他們多難啊!中國政府財政又救了他們多少?

秦暉的一個觀點我覺得說得很準:西方政府是拚命地討好選民,而在中國,稅務局和財政部收的錢,跟選民沒關係,主要是多搞一些大項目,多弄一些麵子工程,把形象搞得光鮮些,把國內生產總值的數字搞得高一點,去討好上級領導。西方國家和中國的政治運作,恰恰形成了兩個極端,反差是如此鮮明!

話說回來,要救歐洲,要中國人大量去買歐洲的產品,稅務總局和海關要考慮降低進口商品的關稅!前些日子,商務部說應該降低進口奢侈品的關稅,國稅局和海關馬上接著就否認了。這是部門利益綁架了國家利益!你們國稅局和海關征了那麼多稅,又用到哪裏去了?你們怎麼就不想想呢?正是由於關稅和流通環節的稅收太高,中國進口奢侈品的價格才如此奇高,甚至高出歐洲大多數國家一倍或幾倍。現在經常出國的人大都會感到,中國的奢侈品價格可能是世界上最貴的了,遠遠高於東京、巴黎和倫敦。結果,現在中國內地高收入的人一波一波地出境旅遊,跑到香港、新加坡和歐洲去買奢侈品。如果關稅降下來了,上海、北京和一些其他大城市的進口奢侈品價格下來了,人們就會在境內買了,沒必要再花機票和住宿費去境外買。與其把這些錢都花在歐洲,花在路上,還不如降低關稅,讓歐洲奢侈品直接來到中國,那樣中國的商家還能賺一部分零售的錢。

中國的中產階級崛起了,他們買歐洲的奢侈品與買中國的產品,並不衝突。這兩者不是互相替代的關係,而是互補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降低關稅是一舉數得:既救了歐洲,又滿足了中國人喜歡名牌的消費需求,還能把我們這些年積累起來的外彙花出去,減少央行的基礎貨幣供給,減緩通貨膨脹壓力。那為什麼我們的稅務部門就不為呢?國稅局和海關總署隻考慮保自己的稅收和財政收入年年增長,為什麼不從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上考慮考慮呢?

記者:現在大家對歐元都憂心忡忡,甚至有人提到,由於歐債危機,歐元區麵臨著崩潰的危險。

韋森:這也牽涉到我前些年所研究的一個問題,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比較一下各國經濟增長的方式,你會發現,除了經濟學裏麵講到的自由市場製度、自由貿易、法律製度這些“硬件”外,文化這個內生的東西對經濟增長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雖然不能量化,但大致是可以進行研究並作出一些判斷的。英國有一位很重要的管理學家叫查爾斯·漢普頓-特納(Charles Hampden-Turner),他寫過一本很有名的書,叫《資本主義的七大文化》(The Seven Cultures of Capitalism)。書裏講了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荷蘭和華人七種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管理文化。他也作了一些問卷調查,問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企業家如何看待經濟增長。他最後得出結論:各國的經濟增長與文化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德國人車造得比較好,日本人也是,而中國人則喜歡經商。

為什麼拉美和亞洲的經濟原來差不多,但後來韓國、新加坡崛起了,南美一些國家的經濟卻下去了?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因為文化的關係。拉美人喜歡享樂,不像我們亞洲人這樣能吃苦和節儉,而這又與他們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後裔的文化傳統有關。我們再來看意大利和希臘兩個國家。希臘沒有什麼拳頭產品,隻有旅遊業和房地產業,其他什麼都沒有,在目前的國際競爭格局中,又怎麼會有經濟增長?沒有經濟增長,大家又都想享樂,那政府和整個國家還不背上越來越重的債務?希臘的福利製度也非常有趣,據說男男女女52歲就退休了,退休之後又不幹活。一個國家,又不從事生產,又要搞福利,負債是必然的。南歐人都喜歡消費。相比較而言,意大利人還是生產的,有名牌汽車,有諸多奢侈品和家電、家具品牌。我覺得意大利還是可以撐過去的,雖然它的債務有1.8萬億歐元,但這主要不是外債,而是內債,即老百姓買的政府的債。這說來也和意大利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像希臘這樣既不怎麼生產,又喜歡消費,還搞高福利的製度,最後被逼到目前這種尷尬的無解之路上是必然的。在這種情況下,2012年歐元區會不會解體,就要看各國政府背負的債務是否能減得下來了。像希臘的話,歐洲可以免它的債,因為它債務比較小;意大利就不行了,它有1萬多億的債,免掉千把億,根本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