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秦始皇的死因追蹤(2 / 2)

其實,趙高此時還沒有與李斯透露立胡亥為帝的想法。趙高明白,李斯雖然也做過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基本上還是一個正派之人,如果不抓住他的弱點,是不肯就範的。打定主意以後,趙高遂去勸說李斯。一開始,李斯還以忠於君事自命,趙高見好言相勸無效,冷笑一聲說:“扶蘇回鹹陽後必然登位稱帝,寵信蒙恬兄弟,任其為相。無論從才能、功勞、謀略、聲望以及和扶蘇的私人情誼來說,恐怕你都比不過蒙恬吧?這樣一來,不僅你個人的榮華富貴沒有了,子孫後代也將受到影響。現在公子胡亥就在此地,而且公子向來輕錢財,重人才,皇上所有的公子中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如果我們一起擁立公子為皇上,將來肯定會重用我們。”最終,為了保住相位,李斯同意了趙高的辦法。

趙高三人狼狽為奸,對眾大臣宣稱始皇臨死前立下遺詔,傳位於胡亥,並任命李斯和趙高二人為相。為了趕盡殺絕,趙高又偽造了給扶蘇的詔書,詔書的大意是,扶蘇和蒙恬兩人帶兵屯邊已十多年了,不但軍事上沒有絲毫進展,反而死亡了很多士兵。作為監軍,扶蘇沒有立尺寸之功,反而多次上書對我進行誹謗,心存怨恨。作為人子,實屬不孝之至,賜劍令自殺。將軍蒙恬,長期與扶蘇共事,不能幫助扶蘇,反而參與他的陰謀活動,作為人臣不知盡忠,賜死。”他們將詔書蓋上玉璽後,派胡亥的親信為使者,將信送給扶蘇。

使者向扶蘇宣讀秦始皇(趙高)的詔書後,扶蘇大哭不止,回到內屋就要拔劍自殺。蒙恬勸他說詔書可能有假,扶蘇不聽,最終自殺身亡。蒙恬對使者的詔書表示懷疑,不肯自殺,使者命法吏把他關押到牢房中。

秦始皇死的時候正是農曆七月,天氣炎熱,屍體很快就腐爛了。為了掩蓋屍臭,趙高命人在車裏裝滿鮑魚,使人以為這是鮑魚的味道。當趙高等人行至鹹陽城外時,傳來扶蘇自殺的消息,胡亥等人非常高興,他們知道奪嗣已經成功。一進鹹陽城,胡亥就宣布了秦始皇的死訊,並公開舉喪,並且順利登上皇位,史稱秦二世。

有史學家認為,無論是從秦始皇生前死後趙高的言行、以後的種種行為,還是他與扶蘇、蒙恬、胡亥、李斯等人之間的利害關係來看,趙高謀害始皇的可能性很大。

第一,趙高有謀害秦始皇的機會。當時秦始皇養病的沙丘宮本是殷封王豢養禽獸的處所,四周荒涼,宮室空曠。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曾被困於此,最後活活餓死。可以想像沙丘宮是個與外隔絕的所在。這樣的環境,加上趙高的特殊身份,謀害秦始皇的可能性不可謂不大。

第二,趙高謀害秦始皇對自己有利。趙高與蒙恬、蒙毅兄弟有怨。趙高曾經犯過大罪,當時秦始皇派蒙毅審理,雖然趙高百般抵賴並且設法利誘,但秉公執法的蒙毅還是判了趙高死罪。由於種種原因,秦始皇後來赦免了趙高。從此,趙高對蒙氏兄弟恨之入骨。當時的情況是,如果扶蘇即位,與其交往甚密的蒙氏兄弟必將受寵,蒙氏兄弟向來不恥趙高所為,很可能重提舊事,勸說扶蘇誅殺趙高。此時趙高壓製扶蘇、扶持胡亥不僅可以保住性命,而且日後還可以找機會除掉蒙氏兄弟。所以,趙高可能為了自身安危而謀害秦始皇。

也有人說,趙高是騎虎難下,無奈之際謀害了秦始皇。他們認為,秦始皇並非像史記中說的那樣還沒等詔書封上口就死了,而是隨後出現了好轉的跡象。但此時,趙高等的陰謀已經開始實施了。也就是說,如果秦始皇病情有所好轉,得知詔書未發,趙高肯定會被處死。為了防止秦始皇好轉後被殺,趙高一不做二不休,把秦始皇殺害了。

那麼,秦始皇到底是不是被謀害的呢?如果是被謀害的話,凶手又是誰呢?我們認為,雖然殺害秦始皇對趙高來說自有其道理,但是聯係當時的情況,趙高不可能也不敢謀害秦始皇。試想一下,秦始皇既然能口傳遺詔,可見雖然有病,但頭腦仍然清醒,而且皇上身邊自然有人守護,隻要秦始皇一聲令下,那些守護者就會將趙高亂刃分屍。因此,我們認為趙高不會冒此大險謀害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