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孝賢皇後死因的追蹤(1 / 2)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在驚歎於詩人才華橫溢的同時,人們都會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淒美愛情所感動。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是詩人的浪漫主義,唐明皇當然喜歡楊貴妃,但是和寶貴的權力比起來,楊貴妃隻有被縊死的份兒。看起來,愛情對於妃子們來說是多麼的不切實際。在清代卻有一位後妃得到真正的愛情,她就是大清孝賢皇後,而那位癡情的男人竟然是一直被冠以“風流皇帝”的乾隆。據史書記載,二人情投意合,可謂天造地設的一對。遺憾的是,孝賢皇後在乾隆第四次南巡時身染重病,不治身亡。由於其凋謝太過突然,一直以來,對於她的死因,人們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病死說(正史)與落水溺死說。

據史料記載,孝賢皇後姓富察氏,是當朝大學士馬齊的侄女,也算出身名門。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在雍正的指定下,富察氏與皇四子弘曆成婚。我們知道,當時弘曆已經被密定為皇太子,因此,富察氏可謂一步登天,日後的大清國母非她莫屬。雖然這門親事不無政治色彩,但婚後的弘曆與富察氏相敬如賓,生活過得甜美和睦。

婚後第二年,富察氏與弘曆的第一個兒子誕生了,不僅初為人父母的小倆口非常高興,就連雍正也喜出望外,特意為其取名“永璉”。永璉長相俊秀,天賦極高,加上弘曆與富察氏悉心教導,剛剛幾歲的小永璉就顯得與眾不同。祖父雍正對這個孫子非常疼愛,認定他長大以後必成大器。雍正曾對弘曆暗示,將來自己傳位於他後,希望他把永璉立為皇太子。肯定地說,這中間富察氏功不可沒。弘曆深明就裏,對富察氏更加寵愛。翌年,富察氏“再立新功”,為弘曆生下一個可愛的小公主。兒女承歡膝前,皇位指日可待,當時的弘曆與富察氏無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在圓明園暴斃。弘曆毫無疑問地登上帝位,年號乾隆。乾隆二年,富察氏被立為皇後。此後,富察氏以身作則,崇尚節儉,幫助乾隆管理後宮。沒有了“後”顧之憂,乾隆把所有精力用在治理國家方麵。可以說,康乾盛世的輝煌成就,也有富察氏的一部分。

乾隆初年,北方數省連年幹旱,百姓生活困難。乾隆皇帝不止一次地發出“十年九憂旱”的慨歎。看到乾隆愁眉不展,富察氏憂在心上,每每勸慰。為了讓皇上更好地處理政務,皇後把乾隆的生母崇慶皇太後接到圓明園中,盡心侍奉。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乾隆三年,年僅九歲、早已被乾隆當成接班人來培養的永璉突然身患寒疾,不治身亡。這無疑是晴天霹靂,視愛子如心肝的富察氏悲痛欲絕,恨不得代替兒子去死。

為了不影響乾隆和皇太後的情緒,富察氏把悲哀全部埋在心底。幾天後,她強裝笑臉,把精力用在輔助乾隆上麵。

對於永璉的猝亡,乾隆也是心痛不已。為了安慰皇後,乾隆降旨追封永璉為“端慧皇太子”。喪子之痛的打擊太大了,皇後的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看到皇後如此,乾隆不禁擔心,屢次勸慰於她。在他的關心下,皇後的身體逐漸恢複了健康。乾隆十年,乾隆皇帝得到一個天大的喜訊:皇後又懷孕了。一年以後,皇後產下一個健康的男嬰,乾隆為其取名“永琮”。永琮出生當天,不僅天公作美久旱逢雨,而且當天還是“佛誕”之日,乾隆大喜過望,才思泉湧,揮筆題詩:

浴佛日複雨因題

九龍噴水梵函傳,疑似今思信有焉。

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樹壁慶居然。

為了讓別人看得更明白些,乾隆又在詩題下麵加上一行小字:是日中宮有弄璋之喜。

寫完這首詩後,乾隆又在心裏堅定了一個信念:密立永琮為皇太子。老天再一次讓他的想法變成泡影,也再一次將富察氏推進痛苦的深淵。是年除夕,皇宮一片死寂,一點沒有辭舊迎新的歡樂氣氛。還不滿兩歲的永琮身染天花,不治身亡。命運對富察氏來說太殘酷了,她再也支持不住,一病不起。乾隆憂心如焚,甚至有時擱下朝政去探望皇後。也許是乾隆的愛再次給了皇後生活下去的勇氣,在禦醫的精心調理下,皇後的病終於有了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