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春江花月夜》(1 / 1)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這幾個曼妙的字,實則為樂府吳聲歌曲名。

傳說為南朝陳後主所作,隻是原詞在那個不易留存文字的年代失傳;後來,隋煬帝楊廣曾用此美名著詩兩首,雖得以留存卻因隻五言四句,短淺空洞得不值一提。

唯有這首《春江花月夜》,千百年來傾倒世人無數。

張若虛,一生雖僅留下兩首詩,卻憑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曾評價此詩:“在這種詩麵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

的確,在六朝浮華文風籠罩下,無病呻吟的宮體詩盛行一時,而他這首動情真摯、富有哲理意味的優美清新、婉轉悠揚之詩,一洗宮體詩那份厚重的濃脂豔粉之氣,給人澄明、空靈、清麗之感。

此詩既歸於樂府,它便自帶樂府詩一貫的離愁情愫,淺顯的白話語境裏,我們依稀看到一個離人立於江岸邊,眼前是一望無垠的潺潺流水,一襲濃稠得化不開的哀愁,如煙似霧地籠罩著他。

春江潮漲,明月初升,這美幻交錯疊現的美景,恍然將人帶入一個奇妙意境:春天的江潮水勢浩渺,與浩瀚的大海連成一片,一輪皎潔的月從海上嫋嫋升起,仿佛要與潮水一起湧出一般。月色真美,皎潔月光輝映下的春江水波瀲灩千萬裏。春江水蜿蜒流淌,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月光輝映下的樹林裏綻放著的鮮花叢,猶如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如此月色,將世間萬物浸染成夢幻一般的銀灰色,流霜飛瀉而下竟然不被察覺,洲上的白沙更是和這月色融為一體,看不分明。江水與天成一色,澄明的天空中一輪孤月高懸。如他一般。

不由得感歎,這江邊誰是第一個初見江上月亮的人,誰又是被江上月亮初照的那一個?明月一歲一千年,看盡世間人情冷暖,世人或伴月初生,或望月而終,沒有誰可以參透這自然玄妙。唯有這江月,無論人是年華如水逝去不複返,還是繁衍生息綿延久長,它總是年年如此。

心似被觸動了,這孤寂的江上月似在等待什麼人一般,卻又永遠不能如願地孑然一身;月光之下,隻有大江急流奔騰不息著。真真應了那句“江月有恨,流水無情”,一如世間男女的相思離愁別恨。

遊子們多如那一片白雲悠悠,無情離去,隻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愁怨恨懣。

今夜,是否有遊子坐在小船上漂流?而某一處抑或多處,也有人在月色穿透的樓閣上相思成災。月色撩人相思淚,不照樓閣,偏生照進相思人的門簾內,照進她的梳妝台、搗衣砧上,風拂而入,相思人欲借風將這惱人的月光趕走,卻誰知是卷不去,拂還來。

既然拂不去,就隨它相思入夢吧。

或許,她思念的人正如她一樣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或許,也像她一般望月思念,那就托這月色遙寄相思一片吧。更何況,鴻雁飛不出這無邊的月光,魚龍躍不出這深水,唯有這月色可遙寄相思了。

望月而入夢,竟然夢見了落花凋零滿閑潭,春已過半,而自己回家的日子還遙遙無期。此刻,望向江水,隻見奔流不息的江水一浪又一浪地拍打著,好像要將這整個春天都帶走一般。不知不覺裏,江邊的月亮已經西斜了。

漸漸地,漸漸地,斜月隱入海霧之中,夜色淒迷、月光如水裏,不知會有幾人在這輪明月下趕著回家,亦有多少離人思婦遠隔在千山萬水之外思念著歸人?

反正,詩人自己那無著無落的離情,已然無處安放了,唯有守著這野蒲孤舟蓄滿思念,看江流依舊、落月徒照,將江邊花樹點染得淒清無許;看人間離情萬種,皆在那花樹上搖曳、彌漫。

就此,全篇結束。

意境卻未絕,仍勾魂奪魄,餘音繞梁。

有人說,自《詩經》至張若虛,其間一千幾百年,沒有誰可將一輪江月寫得如此妙筆生花、淒美多情。

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