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文化現場(1 / 1)

各位朋友:晚上好!

完全沒有想到,今天晚上居然會麵對一個這麼盛大、又這麼擁擠的場麵。我感謝諸位的一片好意,但又清楚地知道,大家來主要是出於一種疑問:那個占取了我們那麼多閱讀時間的人究竟是什麼樣的?這種疑問變成當麵直觀之後,對任何作者都是一種巨大的威脅。為此,機智的錢鍾書先生幹脆就抵拒掉了:“你們吃了雞蛋覺得不錯就行了,為什麼非要看看生這個蛋的雞不可呢?”我這次顯然是躲不掉的了,心中難免產生一種害怕,害怕大家在閱讀中積累的印象毀於一旦,就像我的一個學生給我講過的一種情感經曆:未見麵時一年的通信如火如荼,一見麵後一小時內煙消雲散。

我們頭頂的橫隔已經寫明了今晚演講的題目——旅行和文學。這個題目是寬厚的主辦者給我劃定的一個寬泛的範圍,如果真的當作實際的演講題,就顯得大了一些。我在這個範圍之內揣摩著大家內心可能會對我提出的具體問題,例如:“作為一個學者,是什麼動因使你成了一個永遠的旅行者?”

我的回答是:尋找文化現場。

好,那就把這個回答當作今天演講的具體題目吧。

什麼是文化現場

任何值得我們注意的文化現象總會有一個傳播的幅度。初一看,傳播總是好事,傳播得廣一點,久一點,就能提升一種文化的價值,使它在更大的時空範圍內接受考驗,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完善,這有什麼不好呢?

有不好的一麵。經過長距離、長時間的傳播,一種文化常常會變形、扭曲,由具體變為抽象,由活體變為標本,由多麵體變為單麵體,有時甚至變得麵目全非,讓人無法想像它的本來模樣。到了這個地步,它可能仍然頂著原先的名稱,這就造成了文化概念的混亂。誠然,一切文化現象都會變化,但任何一種自覺的文化現象不管怎麼變化都不會完全失落它對自身初始狀態的記憶,因為初始狀態是這種文化產生於世的基本理由所在,失落了,也就失落了它的生命基因。除了初始狀態,任何一種文化也都會有它發展得最成熟、發揮得最透徹的一些中心地點和中心時段,在那裏,這種文化的本質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廣泛的傳播,使很多文化現象的初始狀態、中心地點和中心時段都渺不可尋,人們似乎在享用著各種文化,又不知它們的本味,這實在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會有這樣的體會:有許多我們身臨其境的事情,聽別人幾度轉述就覺得變了味,變味的地方有些可以指出來加以糾正,有些卻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要明白地指出來都很困難。這就是傳播文本和實際體驗之間的嚴重差距。

可惜,我們的文化思考大多是在傳播文本中進行,在那裏汲取資訊,在那裏判別比較,最後如果有像樣的成果,又把這個成果投入傳播係統。這裏夾雜著多少差錯,多少謬誤,多少臆測,多少自以為是,多少以訛傳訛,隻有天知道了。這種毛病又以中國文化為甚。千餘年的科舉製度使中國文化人的隊伍大幅度增長,又使這支隊伍永遠走著一條以背誦古籍來謀求官職的漫漫長途,這也就變成了中國文化最普遍的運作方式和消耗方式。小部分文化人從這條長途有幸登上官位,以後也就跌宕於宦海沉浮,雖然也有可能因政治上的身遭貶謫而遠行千裏,卻與文化考察基本無關。隻有極少數的學人在經曆了這一切,或看破了這一切之後潛心學術,但大多也隻能從古籍到古籍,從文本到文本,即隻是做“半路接力”的工作,難於追根刨底、正本清源。

我所說的文化現場,就是針對這種狀況提出來的。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各種還活著的文化一定能找到一兩個與自己對應最密切的空間,在這些空間中,不管事情還在發生著或者已經發生過,都會以大量的感性因素從整體上讓人體驗那些文化的韻味和奧義,與文本記載互相補充,互相校正,這便是文化現場。作為一個文化人,在自己的腳力尚有裕餘的時候,應該盡量多尋訪這樣的一些地方。

這就是我旅行四海的基本動因。即主要是為了更換一種文化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為了遊記寫作,寫出遊記隻是副產品。後來因讀者歡迎,副產品升格,我也就認真起來了,那是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