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您去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您覺得這些地方是如何給您創作靈感的呢?您對哪個地方的文化最感興趣,印象最深呢?
●我走這些路的目的不是為了寫作。我在《千年一歎》的序言裏就已經講過,走那麼多的路如果隻是為了寫幾篇文章,那就太不值得了。那幾乎是生命的冒險。況且我已經寫了那麼多文章,沒有必要為了再增加幾篇文章而去冒這樣的險。我走這些路實際上是尋求對我們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沒有親眼目睹過的圖像。這些圖像我們的祖先沒見過,我們的同行沒見過——而我見到了。我的眼光,我的思維,可能和很多中國人差不多。我的體驗實際上是中國的生命體和陌生的文化現場的一種撞擊。我對這樣的撞擊非常感興趣。我每天在《鳳凰衛視》把我感受到的撞擊告訴大家。那和文章沒什麼關係。你如果記錄下來,可能半通不通的句子都會有。當然我也寫,寫的目的也是把我的感受告訴大家,不是僅僅為了幾篇文章。
所以我在《千年一歎》裏說,我寫這本書和我以前寫《文化苦旅》不一樣:《文化苦旅》可以反複地改來改去;這本書裏的文章,我當天寫完以後,就用衛星發回香港,立即就在世界各大中文報刊同時刊登出來,所以根本沒有修改的時間。下午剛剛發生的事,你必須晚上把它寫出來,寫出來之後,第二天就要見報。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寫作狀態——就是說,和作文完全不一樣,你根本沒有資料,也不可能有時間去改動詞句,《千年一歎》逐字逐句都是在輪胎上、台階上……寫出來的。這種狀態很難說是一般意義上的作文。我走這些路,表述的主要方式是我的鏡頭語言,其次才是我的書麵語言。所以,應該把這個主次給顛倒過來——不是為了作文,作文是副產品。
至於你問我哪一個地方感受最深,由於我不是為了寫一般的散文,所以肯定不是風景最好的地方令我感受最深。事實上,令我大吃一驚、絕對沒有想到的地方,我感受最深。我教了那麼多年的書,某些地方我跟學生講了許多遍,說這個地方怎麼樣怎麼樣,到了當地一看,不對呀!這就會給我很深的刺激。
在《千年一歎》裏邊,我說這個“歎”有好多是驚歎,使我大吃一驚的地方就感受特別深。而且你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你驚訝的地方也就越多。驚訝是對你原來知識的一種反撥、修正;原來如果毫無所知,你也就不會驚訝。譬如在葡萄牙,我每天都會驚訝。歐洲最窮的國家現在是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在這些國家裏,我看來更落後的就是葡萄牙。我為什麼感到驚訝呢?驚訝的就是他們居然占據我們的澳門那麼多年!中國曆代皇帝居然不知道他們那麼窮!由於信息的不發達竟然完全不知道!葡萄牙占領澳門和英國占領香港不一樣。英國占領香港是通過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我們敗了,他們才占領,那個時候我們國家已經不強盛了;葡萄牙占領澳門,大家知道是明朝——明朝是中國非常神氣的時候——大明帝國,以後又經曆了清朝初期的康熙、雍正、乾隆。康熙、乾隆多麼的雄才大略,但是完全不知道占領澳門的葡萄牙是那麼小的一個國家,不僅窮,而且他們遭受歐洲曆史上最大的地震,遭受瘟疫,人一半一半地死亡。拿破侖占領他們的時候,整個朝廷就逃到巴西去了,我們卻完全不知道。所以我當時很驚訝。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我們總把對手看得過於強大。
○在你的《文化苦旅》中有篇文章叫《廢墟》。你怎麼會寫這篇文章的?你是否認為廢墟是人類文明進化的必需?
●人類要進化,就一定要對過去的曆史文化產生一種超越,超越是一定程度上的否定,一定程度上的拋棄。但又不能全然拋棄,因為曆史出現在我們的腳下,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地盤上,而且時間越長,人們也越願意溫習我們祖先的腳步。於是,這種不得不被我們拋棄、又不得不讓我們流連忘返、深深銘記的地方就叫廢墟。廢墟的特殊涵義很深:它從反麵證明著我們的前進,同時它又非常溫和地從正麵證明著我們祖先的辛勞和腳步。所以廢墟的意義就很大。我非常希望多保留一點文化廢墟。在中國的詞彙裏麵,“廢墟”的意思好像不太好,我們就不喜歡它。其實保留一點這樣的東西看上去是占了一點地方,而且看上去比不上高樓大廈那麼漂亮,卻可以讓後人知道我們這個國家、民族是怎樣走過來的,非常非常有價值。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介紹東北一次大戰中失敗一方的一個司令部,但這個司令部已經完全片瓦無存了。當時我就想,如果這個司令部保留下來就好了。我看到歐洲一座老得多的大戰的司令部,它保存得非常好,參觀的人很多,讓人十分感慨。在希臘羅馬,你走著走著就會在高樓大廈的旁邊發現一塊地方用繩子攔起來了,旁邊豎著一塊牌子說明這在二千年前是一個什麼地方——雖然隻是斷磚殘瓦,但是所有的人都會很恭敬地麵對。在我國這樣的地方就太少了。——希望我們在座的年輕同學今後能夠成為這樣的人:為保留我們民族遺留的文化廢墟而努力——它不是我們的恥辱,而是我們的驕傲。
○現在提倡中學生學習古代詩文。我想請您談談對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看法。
●中國古代的詩文是中華文化能夠從上一代傳到這一代,從這一代傳到下一代的文化密碼。這個文化密碼的表層含義雖然讀得懂,但是密碼的韻律、節奏和表述方式,不是用現在的接受手段立刻就能直接地接受和延續的。它隻能通過背誦等原始的學習方式,和生命融成一體以後,完成這個疊加和延續。所以我完全讚成中學生背誦一些經過精選之後的中國古代的詩文。
我到英國的莎士比亞劇場的時候,看到很多中學生坐在劇場裏邊,老師叫他們背莎士比亞的名劇。現在英國人的日常用語已經和莎士比亞時代不同了,我們知道那時用的是古英語。人類之所以要有文化,並不僅僅是為了現在的實用——文化還有它的精神層麵。我們之所以稱一些人為文化人,是因為文化人有一種文化人格,文化人格需要文化密碼的傳遞,這個密碼不完全是實用的。我們現在的同學不太寫古詩了,也不用文言文寫信了,但是它的這種以節奏、韻律為主幹的傳遞方式無疑是我們的文化遺產。就像我們看到兵馬俑,看到故宮裏那些精美的鼎、爵之類的文物,就會有文化的認同感,一種麵對幾千年來燦爛的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當然背誦還有一點小小的作用,就是對提高我們的語言表述能力也很有好處。但我覺得這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對中國文化這個大概念的一種神秘的認同。
(根據《當代學生》雜誌舉辦的“秋雨先生與中學生朋友見麵會”錄音整理,經本人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