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位知識界的百歲老人,不知為什麼他的家人隻說他九十九歲。鄰居們笑著說:幾年前他就是九十九,老也活不到一百歲,就老也不會生病。老壽星自己承認是一百零三歲,且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口齒清楚,簡直是成精了!
他並不是生活在農村(至今為止發現的百歲以上老壽星大都生活在鄉村),也不是沒有文化,生活單純。而是一生都生活在大都市裏,經曆豐富:當過翻譯,當過律師,還行過醫……
我像其他見到他的人一樣,不論出於禮貌還是出於好奇,都先打問他的養生術,老人說:“我的養生秘訣隻有一句話,六十不死就該活埋。”
我不解:“您這種活埋可真埋得好,越埋活得越好。”
“這就叫埋活,越埋越活。不是死埋,埋死!”
我想起一部日本影片《猶山節考》。一個偏僻貧窮的山區,有一個法律般嚴格的風俗:人活到六十歲就要被活埋。一個大雪天,兒子背著已經六十歲的母親上山活埋,兒子不忍,母親則泰然、欣然,說自己死了可節省下糧食給漸漸長大的子孫。老的不去,後輩怎能長大成人?
老壽星的“活埋養生法”顯然不是《猶山節考》裏的埋法。我繼續請教,老人又講出了一番理論:“英國詩人米爾頓總結老年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貪,到老了什麼都沒有了,還是有野心。西方人直來直去說實話,東方文明講究含蓄,不說老年人的缺點,隻講老年人應該注意養生。要養生先養心,用曾國藩的話說叫君逸臣勞,省思慮,除煩惱。所有的中國養生學都叫人要清心寡欲,淡泊無為,定靜生慧,活了二百五十七歲的李慶遠在《長生總訣》中歸納出十條:打坐、降心、煉性、超界、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有多少人能做得到?養生術一大堆,操作起來卻很困難。”
老人發明了這個簡單易行的辦法,一到六十歲就把自己活埋,有了被活埋的勇氣和智慧,視自己是該死的人了,就能治貪和消除野心,再要降心、斷緣、泰定就比較容易了。他如果不是在六十歲的時候就把自己活埋了,怎能平安度過一場接一場的運動,置之死地而後生?到了九十多歲反而寫出了兩本書,一下子躋身老年新作家的行列,不全是因為寫作的時間長,而是開始寫作的時間晚。
把自己埋起來,躲避災禍和煩惱,幹自己喜歡的事。既然是自己喜歡的事就會有助於養生,在自己喜歡中活,活得喜歡。
養生的辦法很多,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能持之以恒,就是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