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4,\"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0},\"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世人盡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到了桂林才知道,山水已經被遊人覆蓋,人跟人,人擠人,滿眼是人。旅遊似乎就是湊熱鬧,隨大流,趕景點,看大家都去的地方,人家去的你也去了就不遺憾。我的職業習慣是害怕紮大堆,在桂林也盡量躲開人流的高峰,看一些沒有太多人去的地方。
這樣遊了兩天之後,忽然為那些到桂林來隻踩熱點的絕大多數遊客深深地感到惋惜,甚至是悲哀。於是就提出一個問題:桂林最值得看的景點——就是不看它等於沒有到桂林來的地方是哪兒?並請當地朋友隨意向遊客征集答案。
臨離開桂林前,反饋回來的結論是一致的:漓江。
這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也不會忘記遊漓江的情景,買票要排隊,上船要排隊,遊船出發要排隊,到了江上還要排著隊行進……陣勢頗為壯觀,有點像海軍的艦艇編隊。這不足為奇,人們從世界各地湧向桂林,就是奔著漓江來的,乘船遊一下漓江就把桂林山水的精華都看了,回去對打問的人也有了個交代。
漓江確實美不勝收。但,光遊漓江和幾個大溶洞,隻能算看了桂林的表麵,沒有見到桂林的內裏,隻知“山水甲天下”,不曉“周南太史書”——這是南宋才子陳讜對桂林龍隱洞的讚譽。他認為龍隱洞可與《詩經》、《史記》比肩,讀洞中石刻仿佛能感受到太史公犀利的筆鋒!龍隱洞才是桂林山水的靈魂,或者說是整個廣西文化的靈魂。
可是,我在龍隱洞裏看了大半天,隻碰到兩三撥遊客,稀稀落落,來去匆匆。對比那些人山人海的景點,委實是顯得過於冷清了。
龍隱洞坐落於七星山瑤光峰腳邊,洞分兩部分。上部叫龍隱岩,其實也是洞,狀如螺螄,洞頂呈穹隆形,四季滴乳不絕,若琴聲淙淙。宋人譚掞說得最貼切:“天下洞穴類多幽陰,或遠水清韻不足。龍隱岩高而明,虛而有容,複臨深溪……”
龍隱岩的下部才稱“龍隱洞”,又是另一番景象。一端吞日吸風,一端插入小東江,舒展通透,碧水悠悠,且洞內永遠都是清風徐徐。洞頂有一石槽,槽內岩石若龍鱗排列,細細密密,層層疊疊,讓人一望而能想到“雷嗔斧山開,龍怒裂而出”之勢,及其騰飛後留下的痕跡。但,更重要的還不是洞本身的奇特,而是洞裏的內容——二百多件石刻。
幾乎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古代“貶謫史”,它記錄了宋、明、元、清四個朝代,共八九百年的政治鬥爭和軍事征戰的重要事件,以及農耕狀況和宗教傳說……這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再找不到第二座山或第二個洞具有這樣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