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有個傳統,好官大多都關心治水。紅旗渠工程是官為民求,官求和民求完全統一,其動力、意誌和氣勢,就非同小可,足以排山倒海。他們求什麼呢?死地求活,絕處求生。人無水,必死無疑,一個縣的幾十萬生民嚴重缺水,就等於陷入絕境。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林縣《縣誌》,記錄了旱魔猖獗、十年九不收的慘狀,上麵寫滿“絕收”、“禾枯”、“懸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觸目驚心的字眼。三個男人與一頭狼爭搶從石頭縫裏滴下的水珠,結果竟都被狼咬死。大年三十的晚上,桑耳莊桑林茂老漢的兒媳婦,因天黑路陡弄灑了老公公用一整天時間來去走了十四裏山路才挑回的一擔水,愧悔難當,當夜懸梁自盡……是一九五九年一場曆史不遇的“卡脖子”大旱,逼得林縣上上下下都不能不做個決斷:與其繼續苦撐苦熬下去,不如拚死一戰,或許還能拚出一條生路。
於是,醞釀了許多年,也勘查、規劃了許多年,翻山越嶺將漳河水引過來的工程上馬了。前後共有數十萬多名民工上陣,他們推著小車,自帶口糧、代食品、炊具、鍬、鎬、钁、鐵錘、鋼釺……浩浩蕩蕩地奔赴太行山。這是一項大禹式的開山導河工程,總幹渠的七十多公裏要全部在峰巒疊嶂的太行山腰上開鑿,農民們用長繩把自己吊在懸崖峭壁上施工,頭上巨石遴峋,身下萬丈深澗。負責打眼放炮的人,一錘下去一個白點,常常打壞十根鋼釺還鑿不成一個炮眼。一旦炮響,亂石滾滾,血汗交迸,是人與大自然的肉搏,悲壯激烈,驚天地而泣鬼神。前五年,他們中就有一百八十九名民工犧牲,二百五十六名民工重傷致殘。他們住山洞,睡石崖,每個人每天的口糧標準隻有六兩,幾乎把山上所有能進口的東西全填進肚子裏充饑,先後竟開鑿了二百一十一個隧洞,削平了一千二百五十座山頭,架設了一百五十一座渡槽。紅旗渠人,真是拚了!
“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曆史有時需要一個工程或一個事件,才能看出人的品質。紅旗渠體現了林縣人最優秀的精神品質,張揚了他們共同的理想。正是這統一的理想,讓他們變得無比單純而堅毅。魯迅仿佛早就給林縣人寫好了評語:“中國自古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
林縣人耗時十年,經曆了共和國曆史上最特殊的兩個時期:三年困難時期和文革動亂時期,在三十萬農民工的參與下,終於修建了總長一千五百多公裏的紅旗渠,解決了五十七萬人和三十七萬頭家畜吃水,在通水後的前二十年裏,糧食畝產就提高了五倍。它不僅僅是一渠水,還是一渠糧,一渠油,一渠蜜……是林縣的大動脈,是百姓的生命線。
奇跡就是這樣創造的,經典就是這樣誕生的。它不是虛誇的精神膨脹,是自然與人的命運的契合,讓曆史和群眾真正從心裏歎服,才會成為經典。許多年來,人們習慣了麵對紅旗說些感謝的豪言壯語,而紅旗渠,經曆了半個世紀的輝煌,真正讓人們體會到了,紅旗以“渠”為榮,紅旗應該感謝“渠”。正由於此,才有了一個叫“紅旗渠”的具有經典意義的先進典型。
二〇一〇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