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鍾(1 / 2)

鍾就是鍾,為什麼叫這麼個名字?難道它是最大的根本之鍾?

無疑,它是倫敦的象征,是英國的驕傲。矗立在泰晤士河西岸、威斯敏斯特大橋的橋頭,它的鍾聲每天通過英國廣播公司將格林威治時間傳向世界各地。特別是,大本鍾是和英國的國會連在一起。這似乎意味著大本鍾能夠發出什麼樣的聲音,要取決於鍾樓下那一片森林般的建築——英國議會大廈。

一八三四年曾被大火燒毀,一八四〇年重建,一八四七年建成現在的大廈。它在奇特的古建築群落非常之多的倫敦,仍然顯得十分突出,像由無數根巨大的毛竹捆綁而成,挺拔尖銳、鋒芒直指蒼穹,又相互依賴、連成一體,既巍巍然雄渾壯闊,又如王冠般玲瓏剔透、璀璨奪目。英國人講,無論將議會大廈建造得多麼富麗堂皇都不能充分展示出它的重要性,以及對英國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貢獻。

——好大的口氣。這是什麼意思呢?英國人認為,他們對人類文明史的最大貢獻,就是創造了國會製度。今天世界各個國家的議會民主政治製度都源自於英國。大本鍾鍾樓下的英國議會大廈,是在當今世界廣為實行的議會政治的發祥地!英國人也許有理由為此驕傲。但正如休謨在《英國史》中說的:“追求完美而不朽的國家體製,就像人追求完美而不朽一樣純屬是人類自身的幻想,絕難尋覓。”這就讓人想起了很多事情,為了政治的民主,哪個民族沒有爭鬥過,沒有流過血死過人?有的國家經曆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跌跌撞撞,也未能將政治體製捋順。英國為什麼有幸最先找到了議會民主這種形式呢?

對國王來說,長期的權力崇拜會玷汙政治判斷力。對能夠接近權力的人來說,久而久之會產生分享權力的欲望。於是,到了中世紀,英國就產生了幫助國王決策的“貴族委員會”——這就是英國國會的前身。到二二五年,英國貴族迫使英王約翰簽署了曆史上著名的《大憲章》,以法律形式承認了“貴族委員會”(後來改為國會)的權力,規定英國國王不得獨斷專行。人類的曆史,本質上還不就是政治製度史?國王精明強大,就會削弱國會的權力,國會裏出了精明強大的人物,同樣也會千方百計地限製國王的權力。

後來,英國國會出現了一位強有力的人物西蒙·德·蒙福特伯爵,他的姐姐嫁給了當時的英王亨利三世,他卻質疑君主獨裁的權力,於是領導國會進行了改革,使其變成了掌握英國財政和立法大權的機構,這個機構是由各地貴族選出的代表組成。而英國國王,必須通過征詢國會的意見實行統治。讓國王和世人都認識到一個事實:比起國王本身,在王位背後的東西更大。“亂世出英雄”,在十四至十五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中,各式各樣的人物湧現得更多。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國家必須要動員民眾,民眾也因之有了更多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待到這一場拖泥帶水的戰爭打完,卻把英國的國會改造成“兩塊半”:一塊是由非貴族組成的下議院,另一塊是由貴族組成的上議院,剩下的那半塊就是成立了一個小型的為國王決策提供谘詢的常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