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又經過了一百多年,在國王和那”兩塊半”之間展開了三角、有時是四角的權力爭奪戰和拉鋸戰。到一六八九年,英國經曆了一場“光榮革命”,國會用不流血的方式戰勝國王,確立了君主立憲的國家體製:國王繼續是國家的元首,但國家的權力則掌握在由公眾選舉產生的國會下議院。國會的上議院仍由世襲貴族組成,隻要你是貴族就可以成為上議院的議員,其主要工作就是審議通過下議院提交的各種法案。但沒有權力否決。這就是說上議院基本沒有什麼權力,類似於擺設和橡皮圖章。
別以為被選進下議院就會多麼風光。從外麵看議會大廈是何等地宏偉壯麗,下議院的議事廳卻比人們想象的要小得多,而且裝飾得樸實無華,具有平民本色。現在的下議院明明是有六百五十九名議員,議事廳卻隻設四百三十七個座位,每到開會的時候有近三分之一的議員得站著。這就叫“站著說話不腰痛”!別讓他們以為參政議政就那麼美,就那麼舒服!而且,每到開會的日子,大凡英國國民和從世界各地合法進入英國的人士,都可以進到下議院議事廳旁聽議員們的爭論和觀察議事程序——這才叫監督呢!
而同在議會大廈裏的上議院議事廳,卻裝飾得富麗奢華,一派尊貴氣象。大廳正麵是金碧輝煌的國王寶座,通向國王座席的台階上鋪著鮮紅的絲絨地毯——越是沒有實權,越要擺擺空架子,講究排場,也是一種心理平衡嘛。
從此,英國的政治體製就算固定下來了,一直延續至今,而且越走越順。貴族保留著說空話發牢騷的權力,而實權掌握在下議院。下議院中占多數席位的黨就是執政黨,執政黨組織內閣,形成英國的最高行政機構——英國政府。
有執政黨就有在野黨,政府正因為有著強有力的在野黨,反而容易保持活力,不能不顧及選民的利益。因為哪個黨能夠執政,在一定程度上要取決於是否得民心。二〇〇一年的英國大選工黨之所以能夠勝出,就因為他們的政策照顧到了普通階層的利益。比如,增加公共開支,改革公共服務體係,為百姓提供最佳的公共服務,卻又不增加稅收。保守黨卻被描繪成隻代表富人的利益,焉有不敗之理!
——這就是大本鍾的鍾聲每天都在講述的曆史。
二〇〇〇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