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
入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
這亭高不倍尋,廣不累大,振前搜勝,真為神仙境地。春天即花碧草香,可以導和納粹,暢入懷抱;夏天即風冷泉亭可以祛煩消暑,興我幽情;秋冬即山樹做蓋,岩石為屏,另有一種悲歌激昂的狀況。我在亭欄上俯望清溪內怪石昂藏,流泉湍急,遊魚噴沫,碧藻澄鮮;望著飛來峰峭峻嵯岈,宛如一朵千葉蓮花,望奇莫名——亭下為石門澗,澗旁有壑雷亭,東為“春淙亭”。
靈隱寺中國佛教著名寺院,又名雲林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麵,通常認為也屬於西湖景區。也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
雲林寺——即靈隱寺,在冷泉的北麵,晉僧慧理建;現在係清初僧宏禮重建,為西湖名刹。入正殿見佛高數丈,跪著許多小和尚,兩旁的大和尚都披著袈裟,坐著念經。這種生活,亦有趣味,但他們念經時心未必能專一吧?老和尚木魚一敲,手中拿著的樂器也叮當地奏起來,念經的聲音,也特別洪亮。寺左有羅漢堂,內裏有五百個羅漢,也是男女老幼,千態萬狀,以笑容可掬,慈眉善眼的居多數。靈隱寺的對殿,有一副對聯是:
勝境重新,門前峰列如屏,未必飛來不飛去;
優遊若昔,亭畔水清可掬,漫論泉冷與泉溫。
天竺韜光,天色已暮,容後遊;遂乘洋車去嶽墳,路經棲霞嶺,桃溪。嶽王廟在棲霞嶺下,金碧輝煌,係重建未久;仰莊嚴之像,不覺凜然。聯語甚多,茲擇三聯,為:
暇日矢忠心,千古仰軍人矩鑊;
棲霞新廟貌,萬方拜中國英雄。
專製殺英雄,千載何人雪國恥?
橫流遍宇宙,九州無地哭忠魂。
忠孝節義,萃於一門,間拔南宋傷心史;
祠礿嚐燕,昭乎四祀,可絕西湖墮淚碑。
秦檜王氏跪像
寺左有啟忠祠,祀嶽父母,旁有五侯及五夫人祠;精忠墓在寺內,其樹木皆向南,秦檜、王氏鑄鐵像,背縛跪於墓前;門聯為:
宋室忠臣留此塚,
嶽家母教重如山。
有精忠柏,相傳為嶽墳柏樹曆久變石,真的碧血丹心,草水亦為之感動嗎?出嶽王廟,見湖內泊一帆船,中坐一人,絕類紉秋!詢之諸友,亦謂極像。下船渡跨虹橋已望見蘇小的墓!所謂“英雄俠骨兒女柔情”又點綴在湖山圖畫中。旁為鑒湖秋瑾墓,草徑荒涼,俠氣猶存。臥薪說:“這是女界的英雄,我們後生應該行全禮。”我們很恭敬地行了三鞠躬的禮!佳聯很多,如:
秋瑾墓秋瑾(1875—1907)是我國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辛亥革命時期同盟會浙江分會會長。致力推翻清政府統治,她積極投身於救國救民的革命運動。1907年7月13日在紹興大通學堂被捕,15日在軒亭口英勇就義。因其生前有“埋骨西冷”的願望,經再三輾轉,由好友吳芝瑛與徐自華將其遺體安葬在西冷橋畔。
浙東西冤獄成三,前嶽後於,浩氣英風俠女子;
湖南北高峰有兩,殘山剩水,驚魂血淚葬斯人。
共和五載竟前功,英名直抗羅蘭,歐亞東西,烈女雙烈。
風雨一亭還慧業,抔土重依武穆,湖山今古,秋社千秋。
慧文拜謁了秋瑾墓,要去玉泉看金魚;我們說,天晚了明天再遊,後來,我見她很熱心地要去,我們遂把船劃到清漣寺。禦書為“清漣禪寺”。進門為大雄寶殿,殿後有方池二——即玉泉,清澈見底,有五色大魚數百,映日金鱗耀目,美麗無比!再進內有珍珠泉,再進為魚樂國,大魚約有三尺許,以石擊之,一翻身,水花四濺。上有洗心亭,憑欄投餌,此為最佳。遂棹歸舟,時暮靄籠罩,高歌一曲,餘音繚繞水麵;晚風拂麵,胸襟皆清;此種清涼福幾生修到?
昨夜十時餘我伏在電燈底下,給北京的朋友寫信,寫完我正要歸寢,忽然淅淅瀝瀝地落起雨來,灑在芭蕉葉上,奏出很淒涼的音韻。這時景色漸黯淡起來,電燈也慘然無光。由窗外看出去隻見黑漆漆一片,雨愈下愈大,我想到一切的舊事,都浮在我的心閾裏,煩惱極了。最令我掛念的,就是雨要不止,明天怎樣遊西湖呢?果然恨事,今天早晨到下午雨猶未止,且愈下愈大,今日的西湖是不能去了,未免掃興。並且我們有極短的規定,耽誤一天,西湖就少遊一天,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啊?一直到八號的下午,雨稍止,我才能再見到西湖。別後的悵惘是多麼幽怨啊?幸而又能三次與西湖把晤。隻見細雨濛濛,湖水微縐,煙霧成霞,山嵐抹黛。東坡有詩詠西湖初雨:“水光瀲灩晴偏(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可知西湖之晴雨皆為佳豔;我不禁欣喜,能看到雨後的西湖:望去如雲如煙,似山非山;如月光射到梨花時,由樓上望梨花後之美人,其美在隱約間。船抵葛嶺攏岸。葛嶺在寶石山西,相傳為葛洪煉丹處。上船後雨已止,唯徑濕草滑;花草欣然,欲滴露珠;路旁有荒塚,覆滿青碧,旁有白泉湧出,其聲淙淙。過“蘭若精舍”,再進楊柳夾道,槐青鬆香,滿山蒼翠。岩間有大瀑布衝下,聲猶裂帛,潔如綃練。對麵有奇峰峙立,儼如一石砌成,上有“喜雨亭”,一望滿湖風景,翠巒如屏;蘇堤楊柳,猶自隨風飄舞,曆曆如湧眼底。有聯為:“雨後山光分外青,喜看湖水濃於碧。”在此仰視則紅旭一輪,俯窺則翠巒千疊,誠為宇宙內之奇觀,愈登愈高至頑石亭,無奇可敘。“攬燦亭”有聯為:“江痕斜界東西浙,山色都收內外湖。”能望見全湖,風景曆曆如畫,錢塘如帶,橫係天邊。再上有石碑,額曰,“渥丹養素”,中有古葛嶺院,即葛洪住處。再進為玉泉殿,旁有抱樸廬——抱樸,葛洪之別號。再上為煉丹台,石洞中供葛仙像。登煉丹台,已能全望錢塘。在湖中的小舟,宛如鳧鵝遊泳;四圍碧青,擁護仙寰。有聯為:“嶺上白雲千萬片,時聞鸞鶴下仙壇。”再上為“觀光”,有聯為:“曉日初升,蕩得山色湖光,試登絕頂;仙人何處,剩有石台丹井,來結閑緣。”此處有關內侯葛洪像。有碑曰初陽台,地處高朗,最宜遠眺,每歲十月朔日,可觀月日並升。朝吞旭日,夜納歸蟾,湖光淺碧,層巒矗立;登其上,俯視岩下,煙雲由腳下生,風聲瑟瑟,殊畏衣薄!開曠心胸,無負披荊棘,出岩礫之苦。葛嶺左有“智果寺”,寺旁有楊雲友女史墓;南有“雲龕亭”,聯有:“霧鬢雲裳曾入夢,柳塘花嶼對是亭。”下葛嶺即命船至孤山,一嶼聳立,四無依聯,又名孤嶼;環山迭翠,如列屏幾案,一鏡平湖,澄波千頃;踞全湖之勝,而能爽然四眺。為林和靖隱處,有“放鶴亭”、“巢居閣”、“林下亭”諸勝。那時我極目水雲,由低蓮內看遊鷗;昂首霄漢,想從林亭中放鶴歸;處士風流不羈,看破人生真諦,梅妻鶴子,是真能自樂其生。想當年紅梅百本,雪鶴一雙,瀟灑豔福,誰能比此?“巢居閣”後為林處士墓,有吳唯信題聯最佳:
墳草年年一度青,梅花無主自飄零;
定知魂在梅花上,隻有春風喚得醒。
墓旁有鶴塚,其形儼然如嶽家父子墳,墓後壁上鐫“孤山一片雲”五字。後有趙公祠及財神廟。林處士墓側,馬菊香墓前,即為馮小青墓。小青薄命,遺憾千秋。西湖勝景,春花秋月皆為賞心悅目之行樂地,但小青葬孤山,遂與西湖另辟一淒涼境界。讀其詩如:“新妝竟與畫圖爭,知在昭陽第幾名?瘦影自憐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其哀怨悲婉,我欲為小青大哭。但我今日能憑吊孤塚,懷想美人在夕陽青紫之間者,抑天之不成就小青於當時,正成就小青於千古。
楊莊為前清楊士琦的別業,現屬嚴姓;風景殊佳,有眷屬在內。在客廳稍息吃茶後,遂到西泠印社,內祀丁敬,為印學浙派所宗,丁仁葉銘吳隱王壽琪所創立;內有假山小池,結構精巧。由草徑中看見石上鐫有“清心佳境”四字,遍植修篁,上有茅亭。再上為仰賢亭,豁然開朗,風景幽秀;水中有石刊“西泠印社”四字,旁有敬身先生石像,有石碑,上刊:
“古極龍泓像,描來影欲流;看碑伸鶴頸,柱杖坐苔磯。
世外隱君子,人間大布衣,似尋蝌蚪文,倉頡廟中題。”(袁枚題)
再進有茅亭,名曰“剔蘚”。再上即為“觀樂樓”,及“四照閣”,閣上有葉翰仙女史所撰:
麵麵為情,環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傳地地傳人。
此外尚有泉唐丁不識所撰一聯:
亞字闌,卍字牆,丁字箔,心字香,翼然井然,鹹宜左右;
東瞰日,西瞰月,南瞰山,北瞰水,高也明也,宛在中央。
壁間無名詩一首:
搔首乾坤幾醉醒,年來遊屐未曾停;雙柑鬥酒孤山路,一片風雲護落星。
六橋三竺兩模糊,野鶴寒梅一嶼孤,刪盡繁華歸談泊,寥寥千載一林逋。
山頂荷池,頗宜消夏;湖中風景,此為最佳,因俯瞰環眺,在在皆為勝境,竹韻荷香,總是雅人深致。
公園即行宮改建,複閣回廊,周環相通,鑿石為基,削岩成壁,道水成池,植花成幄,以湖山自然之勝,略加人工,其富豔可想。渡橋登山,到後邊宮殿建山上,含岩石於殿中,注清泉於座下,一室之中,山水奇觀畢具。左右高樓,近可挹湖光,遠可以吞山色,惜現多傾頹,已非舊觀。
“平湖秋月”,為十景中之一,前臨外湖,旁構重軒,曲欄畫檻,直挹波際;想秋月圓時其風景之美,始能全現;乍視覺一湖濛瀲,幾欄回廊,是無足奇。額曰:“湖天一碧”,有彭玉麟一聯為:
憑欄看雲影波光,最好是紅蓼花疏,白蘋秋老;
把酒對瓊樓玉宇,莫孤負天心月到,水麵風來。
平湖秋月,來時非秋更無月,故無景;斷橋殘雪,來時非冬更無雪,故無景;草徑中蟲鳴,湖岸旁蛙叫;暮夜風清,飄蕩湖中,凝眸望去,儼然海上仙山,隱約恍惚於縹緲虛無之間;望岸上明燈千盞,我又歸繁華境地,做無味敷衍的生活,非我所欲的生活啊!
湖上風景,已遊其大概。唯異境在山中人跡罕至之處;故今日之遊,舍船用竹轎,遊行萬岩中,希望探窺深幽間的妙處。緣著內湖,白堤,過臥龍山莊、白蓮祠麵抵葛岑山腳。時天氣陰沉,空氣清爽,兩旁楊柳,碧綠夾道,落花鋪地,鳥語如簧,竹轎拂楊披柳,隱約望之,儼然人入畫圖中!坐轎中不如地行舒適,且無談伴,幸蟬聲抑揚林間,如慰我的沉悶!過瑪瑙寺未入內,在此能望見初陽台上頂;黃牛踟躕於芳草中間;石像已生有苔蘚,倒臥草中;在在皆為極雅致之風景。繞嶽廟棲霞嶺到香山小洞,小湖碧青四環,岸上柳,湖中影,一樣碧綠,人影反映亦浸成綠色;儼然遊於翠玉浴池!有殿供金佛數尊;洞中供觀世音;建於洞壁上,玉乳下滴,幽深清涼;令人生懼心!旁有小樓數間,為夏日避暑地,清涼如秋。上轎過清溪稻田,萬頃青碧;野花小草間,時有白黃蛺蝶飛舞其間。路旁峭岩削壁,萬骨嶙峋,山勢既高,故轎行亦慢;上下振動的速度遂增加。楓葉朱染,映在碧綠的林內,紅豔可愛!山坡有花,白黃相間;問轎夫,他說是栗子花。轎抵紫雲洞落下;有石坊,額曰“紫雲勝境”,有聯為:“靈鬼靈山風馬雲車曆曆,一丘一壑玉階涼夜愔愔。”緣石階上去,有寺名“智禪寺”,再進為大雄寶殿,旁有小門,額曰“洞天福地”,進小門陡覺陰深幽涼,頓使羅衣生寒。緣怪石下去,峭聳嵌空,奇崖削壁,色如暮雲凝紫,幾疑身入仙府!從洞口下石級二十餘,嶐然如堂,內外明朗,岩間玉乳滴瀝,聲如玉磬;空中石樓倒垂,上設峻檻;拾級上在岩洞中供西方三聖神像,張頌元題“雲根淨土”於其上。中有泉方可三尺,水極清澈,深不可測,名“七寶泉”。石上滿生蒼苔,油綠可愛。此洞狀既幽深,石都嶙峋;清涼澈骨,寒沁胸襟,真夏季的福地。西湖山中妙景,此其一。壁上石刊詩數首,擇一錄如下:
黃龍帶左棲霞右,牝洞居然居路中,未可鳴鞭過弗入,春風坐似拂秋風。
下山時在稻田中有一碧頭紅嘴的小鳥,在水裏喝水,見我們轎子過去,它走近兩步向我點點頭,飛著向碧林中去了!小鳥啊!你認識的故人嗎?在我的家鄉梅樹的枯枝上,我在前二年曾看見一支碧頭紅嘴的小鳥,在那裏啁啾;一天,就飛去永沒有再回來;今天這小鳥似非似是,令我不解!但宇宙間事物隻可遇之無意中,又何必斤斤然去計較是非呢?當時引起我不少的感想來——我隻顧想著這最虛無縹緲的幻想,已經過了靈隱寺,一直上韜光去。一路落花沉澗,鳥語如簧,竹韻濤聲,別饒風致!緣石階曲折而上,有石亭匾額“韜光”兩字。再登為韜光禪寺,入內有引水處,金蓮池鶴嶺,風景幽雅,讀書其中,真能足跡不到城市。再上為呂金仙宗祠,兩峰夾峙,翠螺如黛。再上為觀海樓,有高宗禦書“雲岑日觀”,有駱賓王之“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登此真覺海闊天空,別開眼界。再上為煉丹台,有呂仙洞,嵌“丹崖空洞”四字。崖下有水。點滴如乳泉,有老和尚向我們談呂洞賓故事,頗津津有味。雲煙蒼茫,風高衣寒;身體搖搖欲墜,幾欲飛去!真是“嶺樹湖雲沉足底,江潮海日上眉端”;依稀能看見一線滄海。北高峰我本欲去,後惠和說:“不用去吧,太高了!”下山時,楓葉遍落山澗,紅豔可愛!我擇了幾葉夾到書裏。林中徐步,翠幕下甚覺清涼。壑雷亭前瀑布,因雨後更覺美麗,有聯如:
飛瀑停水,跡在名山偏耐冷;
巨雷縱壑,心如止水總無驚。
據臥薪告我,北高峰上有景暉亭,亭中有碑,人登其上,如入雲中,四麵風拂,袖袂生寒,望見西湖如丸,錢塘江已全如瞭掌。十二時我們在靈隱寺旁的飯店,略吃點點心;吃完飯後遂乘轎到天竺去。先到下天竺,自靈隱寺至天門,周圍數十裏,兩山相夾,巒岫重裹,林壑之美,實聚於下天竺。入內香煙縈繞,嗅之欲醉,有許多太太們拿著香燭進香。觀音殿上有仙山一座,上有多神,男女皆有;再進為大佛殿,有子孫娘娘神,龕前有許多小孩。廟前有無數香鋪,想都是很興旺的生意!一路上進香的婦女,都聯絡不絕於道,或坐轎或走。中天竺距下天竺約一裏路,法真寺中有池碧青,有魚非金魚似鯽魚,長約尺許,亦皆五色。上天竺我們因為都是廟和佛殿,並且聽轎夫說和中天竺、下天竺相同,所以我們決計不去上天竺,去龍井山去。
當我轎子過那青翠的山時,我不禁覺著我現時的心太繁雜了,充滿了人間的汙點同煩悶;我想在西湖的山川裏,一濯我二十年來沾染的人間汙點。但我的心是最懦弱不過的;我的身體是不自由的。為了白發的雙親,期望和愛戀,我隻得在那萬惡的深淵裏浮沉去,人間的絲已縛得我緊緊地;我斬不斷我天性中的愛戀啊!萬綠叢中我在轎裏想著,這許多風景,也是一時的印痕,如電光一般地過去了;離合聚散,都在這一瞥裏,明天我將要別了我永久愛戀的西湖去。白香山說:“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為此湖。”我不禁也感到這種痛苦;願留著我未畫的西湖,作我他日的逗留。
兩岸稻田秧穗,一束束在水的淺處浸著。前麵屏著青翠的山,旁邊臨著碧綠的泉;天上啊?人間?每一個枝頭,都留我一點粉屑碎了的心在裏邊。過路裏雞龍山的中間,有廟正在唱戲,觀者很多。時時能看見草裏的荒塚,山坡下有幾間瓦房,小雞都散在坡下的草地上覓食,其間花香撲鼻,水聲淙淙,竹韻瑟瑟,這好景在我的腦海裏已堆集成好幾層;所以使我更覺著模糊。不覺已到龍井,亭曰“過豁亭”,有泉自山巔衝下,彙成小溪,綠萍滿覆,旁有茅屋數間。抵龍井寺,遂下轎,見墅上碑字已模糊不能辨,再進,匾為“引人入勝”,壁上有“風篁餘韻”“愛其瑰青”,皆高宗禦筆。圓洞中出泉,激成瀑布,如練下奔,井水供品茶用,有“鍾靈毓秀”刊石上,有“龍泉試茗”刊其崖頂,山石成階,琢自天成。有極大山洞,石潔如玉,雨後潤澤欲滴。右行有小亭,有康有為題“江湖一勺亭”;茶樹尚在獅子峰,距此尚有二裏遙。至小亭稍息,茶淡而香,亭上可觀西湖之一角,白銀一片,民房如鱗;清風徐來,心胸皆醉,竹韻冷然,如置身清涼畫圖中。
轎行山下,蜿蜒而上,俯視下方,雲煙腳底;至絕頂,同學輩皆下轎步行,隱約碧綠中衣衫鮮麗。抵煙霞洞,旁有石極光滑,皆山水浸澤的緣故。綠槐修竹,張天如幕。沿階級登其頂有“煙該此地多”五字嵌石壁內,有詩刊石上:“初入煙霞片亂無,老僧學信住茅屋;往來三十餘年後,瓊島瑤台曲徑鋪。久仰名山幽境尋,六旬有二慣登臨;自來小住清閣課,煮茗澆花樂更深。”壁皆滿刊佛像,如飛來峰,有洞甚深,轎夫雲內有蛇,故未敢進去。壁刊“天留勝地”四字。再上為“陟屺亭”,有聯為:“得來山水奇觀,與君選勝;對此煙霞佳景,使我思親”。山壁上有:“佛地詩情”。登此一望,群巒列笏,迎風長嘯,修竹萬竿,幽寂高岑;我覺西湖各風景,此為我最愛。有“吸江亭”,旁有題詞為:“學信開土新辟一亭,自煙霞洞鑿石通徑而上;遠吞山光,俯挹江潮,往來空氣呼吸可通,請題客額,以吸江稱之。”有聯為:“四大空中獨留雲往,一峰缺處遠看潮來。”遠望旭日出海,江湖湧金,曉霧成霞,山嵐抹黛。煙雲冉冉,生於腳下;幽壑深林,風景特殊;我不禁留戀久之。下有雙棲塚,係周兌枳與其夫人金鳳藻女士合葬於此。再上為師複墓,師複為世界語學者,社會主義宣傳者,創晦鳴學舍世界語研究會,發刊《民聲》雜誌,後嘔血死,葬於此地。有臥獅閣,因匆匆下未探其秘,至洞口,有慧文同孝琪購茶。我拾級下,俯望萬綠蔭遮,煙霞叢生,瀑流噴薄,墜玉飛珠,澗水深幽,調笙鼓瑟,仰視可摸羅鬆之末,縹緲入雲。那時我的靈魂不禁出雲霄而淩駕煙霞,冉冉扶搖直上!再上為南高峰,為經濟時間,未暇登其巔。乘轎過夕嵐亭,對麵為“南高攬勝”,登南高必經之途。時已夕陽西下,赤日已斂其光輝,清風徐來,胸襟豁然開朗;山坡下有白羊遊於碧草間,山崖中有雞覓食稻粟,有攜筐村女,其清豔不帶俗像,豈亦西湖之鍾秀歟?
大仁寺內有石屋洞,壁刊“印心石屋”;洞門嵌“滄海浮螺”,崖如刀削,嶙峋做頂,上刊無數佛像。池中有青紅小石,晶瑩可愛,水清可鑒底,有二飛仙,係裸體女神,麵相向嵌兩壁頂上。有彙真泉,再上有乾坤洞小石屋,奇石臥地,圓滑可鑒;再上為青龍洞,蜿蜒深入;唯惜時間已暮,故未能盡興探奇,今回憶之殊甚悵悵!出此洞,一路秀峰削立,小溪橫流。抵定慧禪寺,山門有石塔旁立,高約五尺。無山不青,無水不韻,石澗中湧泉,暄聲如西子呢喃!於蔭清涼,杜鵑啁啾;美景皆是,惜我無生花妙筆。佛殿內有方池,寬長各二尺,水取之不竭,亦不溢出,名“虎跑泉”。壁上東坡題詩,已模糊,不過尚可觀其大概,為:
“紫李黃瓜村路香,烏沙白葛道衣裳;涼避門野寺鬆蔭,轉欹枕風軒夢長。因病得閑殊不惡,心安是藥更無方;道人不惜階前水,惜與匏樽自去嚐。”
後有濟祖道院。再進為紫金羅漢阿那尊者濟公佛祖的塔。遊完至亭稍息,略品虎跑清泉,遂出寺。一路風來夜寒,碧崖翠巒皆籠罩在煙雲中。蟬聲喧穀,山林欲眠,湖水蒼碧,雷峰默立中;崖中隱約間吐出煙雲,遮遍湖中。暮雲四合,晚景模糊;山水煙雲渾成一片。我在共遊四次,而湖光山色,峰巒迭翠,在在皆覺戀人。我在船中隻覺著山色依依,尚知不舍;湖水漾漾,宛若留人,可憐我“征途行色慘風煙,祖帳離聲咽管弦”,“處處回首何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把白香山別西湖的詩,拿來表我當時的情形。
【按語】作者在畢業前夕的遊曆中跨越千裏,雖艱辛重重,卻得益頗多,在之後的散文小說中都有涉獵各地風情,這組遊記以其最喜的西湖為重頭,寫出了作者對西湖的向往、沉迷與難離別,對晴雨水陸都有描繪,寫實而表意,即可讓我們從其筆下體會西湖美麗的湖光山色,又可看出其對美麗的追尋,在曆曆寫實寫景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國文功底,所見聯語文外,其所表達的情致與隨手拈來的切合的寫意文字恰到好處,寫景之美當需有如此生花妙筆,在景致的情懷外,字裏行間不語而作者意圖情感表露濃烈備至,如今讀來,令人為美景佳人而歎息。
一瞥中的上海
六月十號的早晨,我們坐了船到“三潭印月”照一個全體像,作為此次旅行團的紀念,借此又和西湖把晤了一小時。返旅館後收拾東西,用午餐已十一時;餐後乘車到車站。武高的同學,恰巧也是同天到上海,我們遂掛了一輛車。在車裏很愉快地談天,惠和給我口述《紅淚影》的始末,永叔聽著津津有味,遂同金環借了去看。當時車裏靜寂了許久。我閑著無聊得很,遂蜷伏在車上睡去,想想西湖的影片,驗驗我的腦海裏印了許多?這樣很模糊地睡去,到了下午四時,薌蘅才喊我起來,同到車外的扶攔上看風景。這樣遂把時間慢慢地挨延過去。下午七時到上海,寄宿在女青年會;已有家事工組的同學王鄭兩君接我們去。女青年會很方便,並且招待得也好,有一個小姑娘服侍我們;我們的生活也就稍為因地方變更了一點。
上海的天氣熱極,十一號的上午,商務印書館的招待黃警頑先生已來領導我們去參觀上海的學校。我們因為上海的體育學校比較多;所以我們參觀的學校,居多是體育學校。第一個就是中國女子體育學校,距離昆山路很遠,在西門林蔭路精武體育會內;是個私立學校,在光緒三十四年秋季開辦,統計先後共畢業十三次。凡高小畢業就可投考,是個中等程度的性質。所授科目分學、術兩部分,就是理論和技術兩部分;並餘外注重音學,修業年限是二年畢業,經費一學期兩千多(自費收入),支出約三千;教員共十三位,女教員五位,舞蹈三人,體操兩人。現學生共四十名,分兩班教授;我們去參觀的時候正上英文,課堂在樓上,拿布屏分做兩間;現在校舍正在建築,此係暫時借住,故一切甚雜亂無章。操場、網球場都是同精武會共用,有拿竹子做下的盾陣,中心為小亭;這也是中國國技的一門。
參觀完中國女子體操學校以後,我們就到體育師範參觀去;因考試溫課,故不能參觀上課。這是個比較很有名的學校,我們耳鼓裏常聽見人說,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設備的器械,同女高同;尚有窗梯水平杠等沒有;體育房比較女高寬而短,木板刊地較為合適。有兩班學生四十餘人;課程亦分理論和技術,性質是中等程度,畢業期限從前是二年,現亦改為三年。外國學校,比較特別清潔,而校舍四圍的風景特別美麗。校園中網球場,碧草平鋪,如絨氈然。樹木蔭森,風景甚佳,有小水池,金魚數頭,遊泳其中。
滬江女子體育專門學校,在上海西門唐家灣小菜場南首,地址甚小,大概可以夠住;性質係高等專門,以中學畢業者為合格,期限是二年畢業,一年分兩學期;現分一年級二年級,每級共四十名,每年春秋二季,各招生一次。科目亦分理論同技術。開辦尚未及半年,今年正月才開課,現僅有學生二十四人,經費每月兩千元。章程上的預定,皆按學期實行;教員選擇亦甚嚴格,均富有學識及經驗者。據主事孫和賓雲,辦體育學校在上海很困難,同行的阻力和妒忌很厲害,所以他日日都是在奮鬥之中勉力!學生上課無論技術、理論都一律著操衣,雄赳赳地很有點氣概。參觀國文上古詩。壁上遍掛矯正姿勢的基本體操圖。參觀器械室,僅幾種簡單的輕器械,飯廳同櫛沐室在一塊,尚屬清潔。操場在學校對麵,拿竹席把上麵左右四圍都遮起來,非常清涼,係租借民地用的。孫和賓先生令他們的學生,表演二十分鍾的舞蹈給我們看:二年級是“雁舞”“黃鶯舞”;一年級表演“蝴蝶舞”同“形意舞”,成績很好。苟此校能抱著他那最完善的宗旨繼續下去,即體育人才將來產出,必較他處為佳。
中華武術會附設體育師範同公共運動場,此外尚有婦孺運動會,無可述者。遂至務本女學參觀,學生共五百餘,中學四班,高小四班,小學四班;職教員,中學十七人,女十二人,小學九人,女教員十五人。經費,中學七七三○,小學五六三七。地址很大,係女校長。參觀體育教授,教員姿態太軟,宜於教舞蹈,不宜教體操;教師姿勢太快,不能正確,故學生之姿勢大半無一個正確的,下肢運動太多,胸腹兩部分無運動,故學生多為狹胸弓背,腹部挺出。中學學生,看去像高等小學的學生,成績既佳,且甚活潑;畫畫尤以桐鄉嚴蔚然女士為最佳!校園亦很別致巧小;在此用午餐後,遂到第二師範去參觀。
第二師範學校,我們先到的是衛生模型展覽會,中有花柳病的全體模型,腦充血之各種模型,設備很完全。學生共三百二十,中有女生十人。學級編製一部五班,中有預科一班,二部一班。常年經費連小學四萬餘。課堂同實驗室相連。本二上國語,係北高畢業生教授,端坐在椅上,拿北京話談故事,聽起來和他的神氣很像遊藝園說大鼓書的。體育館剛竣工,尚未布置好,共分樓上下兩層。學生精神活潑,對於體育甚有興味研究,所以能產出王庚君之富於研究體、音者,而在體育界將來必大有貢獻!其所著小學體育教授法規現正在付印中。
美術專門學校。為武進劉海粟先生創辦,民國元年起至今已二十年,校址共分三院:第一院西門白雲觀,二院西門林蔭路口,三院上海林蔭路底。分西洋畫科、高等師範科、中國畫科、雕塑科、工藝圖案科。西洋畫科修業期四年,初級師範為二年,其餘都是三年。學生二百八十六人,十年度經費為五萬二千元。學生課外研究有各種集會,如書學研究會、樂學研究會、工藝美術研究會、文學研究會、畫學研究會、舞蹈研究會,講演會等。我們參觀裸體寫生,是從外邊雇的女子,每月二十元的酬金。補習教育有函授學校,係美術附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