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市場觀念要牢記(1 / 3)

隨著現代農牧業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獨具特色的養鵝業已經成為農業經濟中的新興產業,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從事養鵝生產之前,還是必須對養鵝業的市場形勢和發展養鵝業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全麵調查研究分析,在理性思考之後,做出科學判斷,不要隨波逐流盲目行事。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關注,於是健康食品也就成了熱門話題。鵝是以食草為主的水禽,生活力、抗病力比較強,疾病少,用藥少,藥殘少,而且鵝肉蛋白質含量比較高,脂肪含量比較低,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較高,所以鵝肉作為21世紀人類的集營養、保健、安全於一體的綠色食品,必將長興不衰。

鵝以食草為主,耗糧較少,又適於人工飼養管理方式,發展養鵝業,符合人多地少、農村勞動力過剩、飼糧不足且農作物秸稈豐富又沒有充分利用的國情,符合國家的“穩定豬、雞,大力發展草食畜禽”的產業政策。養鵝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勞動力少,工資高,一般不養鵝。所以,我國發展養鵝業在國外沒有競爭對手,國內沒有進口壓力,是一個真正自由自在、省心的產業。

鵝的生理特點是繁殖率比較低,鵝群發展比較緩慢,不容易出現產品過剩問題,市場風險比較小,隨著鵝肉市場由南方向北方迅速轉移,專家預測,鵝肉產品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麵將會保持很長時間。

我國養鵝業現狀與發展前景

2005年全世界鵝的存欄量為3.0197億隻,我國為2.6782億隻,占世界的88.69%;全世界生產鵝肉233萬噸,我國提供217.25萬噸,占世界的93.24%。作為世界水禽王國,多年來我國在養鵝數量和鵝肉、鵝羽絨及其製品的產量上一直居世界第一,在國際上占有優勢地位,養鵝業已成為國家出口創彙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

(1)我國養鵝業現狀

我國的養鵝業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該區域內江河縱橫、湖泊和沼澤眾多、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為水禽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四川、重慶、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12個省市鵝的出欄數占全國出欄總數的70%以上。隨著北方農區農業結構調整的進一步深入和南方省份對鵝的需求量不斷加大,以及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崇尚及需求,我國養鵝格局正逐漸發生新的變化,出現了“北養南銷”的趨勢。現在北方養鵝正在迅速發展起來,吃鵝的習慣也正在由南方向北方擴展。由於鵝類食品的不斷走俏,全國各地都在不斷挖掘地方品種資源,並加強鵝的本地品種選育工作。

隨著市場大流通的不斷深化,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為全國乃至國際市場提供鵝製品已成為可能。

近幾年來,國內養鵝業發展勢頭迅猛,並且正在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的方向邁進。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加上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品種、水源、水草豐富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養鵝曆史,湧現了年飼養量超過1億隻的省、2000萬隻的市(地區)、500萬隻的縣,年出欄100萬隻的縣更是比比皆是。同時建立了許多年加工肉鵝100萬隻以上的龍頭企業,它們廣泛開拓市場,為養鵝戶提供技術服務,有力地帶動了當地養鵝業的規模化發展。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全國中小型養鵝場發展也非常迅速,且企業性質大多數是個體私營企業或合資股份製企業,它們經營方針靈活,投資少、見效快。從而使養鵝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養鵝業的蓬勃發展,推動了養鵝相關技術的發展。在鵝的品種選育方麵,各大農業院校、研究所選育了新的品種或品係;各個省份和地區也積極開展鵝地方品種的選育工作。縱觀國內各家育種單位,主要目標是選育出適合鵝業產業化生產的父本和母本品係,用於商品鵝的生產。鵝的營養需要、飼養管理工藝等方麵的研究也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已經有了專門的鵝飼料生產企業,一些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始對鵝的營養需要進行研究,有的地方已經製訂了鵝的飼養管理標準。隨著一些國外品種的引進,國外先進的營養和飼養管理技術也開始在我國普及。目前我國的養鵝業已經出現了網養、籠養、厚墊料平養、塑料大棚飼養以及大群放牧飼養的多元化格局,飼養規模和集約化程度均大大提高。在疫病防治方麵,發現了一些新的疾病並進行了較多研究,研製出了預防一些疾病的疫苗、高免血清和預防及治療的高效藥物;疫病的防治方法和程序也不斷完善,有力地保障了鵝規模化生產的順利發展。

(2)我國養鵝業存在的不足

①盲目或隨意引養鵝種:由於國內肉鵝良種繁育體係不健全,適合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的優良品種和配套係還很少,加上一些地區肉鵝的生產和經營缺乏必要的調控手段,致使肉鵝品種引進和利用帶有很大的自發性和盲目性。良種是科學養鵝的基礎,不了解底細的盲目或隨意引養鵝種,必然造成種質低劣,生產性能差,甚至在引種時引入了疾病,導致經濟損失和工作的長期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