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市場觀念要牢記(2 / 3)

②缺乏科學的飼養管理:長期以來,我國鵝的飼養的特點是規模小、千家萬戶分散飼養,上規模的種鵝場(戶)不多,飼養管理十分粗放,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低。在鵝生產配套技術研究方麵,國內許多學者也開展了有關鵝的飼養管理技術、繁育技術等方麵的研究,但鵝的規模化生產配套技術不夠完善,嚴重製約了我國養鵝業的技術進步。加之缺乏對有關鵝的生理、營養、飼養及飼養方式、防疫、飼料配製等配套技術的係統性研究,一些經營者的短期行為比較明顯,再加上在養鵝業中小規模生產所占的比重較大,信息不靈,生產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嚴重影響養鵝的經濟效益和鵝業生產的健康發展。

③鵝的選育研究投入較少:雖然我國具有豐富的鵝種資源,但各地方品種間的生產性能存在較大的差異,群體整齊度差,不能滿足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的發展需要。近年來,不少研究者在地方鵝種的遺傳特性、品種間的雜交改良及利用國外優良鵝種對中國鵝種的雜交改良利用方麵做了不少的工作,還開展了一些鵝種的肥肝性能研究及鵝產品的開發利用研究。四川農業大學利用優良的地方品種和引進種為育種材料,開展了肉鵝專門化品係的選育,培育出了天府肉鵝商用配套係,於2001年6月通過了省級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父母代種鵝年產蛋量85~90枚,比四川白鵝提高了18枚;商品代肉鵝在放牧補飼飼養條件下,60日齡活重3.25~3.50千克,70日齡活重3.92千克,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重慶、上海、廣西、廣東等地。揚州大學利用太湖鵝和隆昌鵝(四川白鵝)為育種材料,培育出了揚州鵝,年產蛋量72~75枚,70日齡活重3.3~3.5千克。這些培育品種(係)的推廣應用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養鵝生產水平的提高。但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國養鵝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優良鵝種的供種能力不足,影響了養鵝生產的經濟效益。

④產業化水平低:缺乏聯結基地和大戶的龍頭企業,產品的加工和流通滯後於養殖的發展。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不少地方的產銷還處於分散的自發階段,缺乏有序的產銷體係,製約了養鵝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及出口創彙能力。

⑤缺乏規範的鵝產品質量衛生標準:在歐洲先後報道了二 英和瘋牛病後,人們對食品的安全性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對鵝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質量和衛生要求更高,導致近兩年來鵝肉、鵝肝的國際貿易量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製訂我國鵝產品的質量衛生標準、飲用水、加工用水及廢物的無公害處理標準已勢在必行。

⑥鵝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盡管我國目前加工的鵝產品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但這些均屬初加工,產品附加值較低,而且產品的保存期較短。這些狀況製約了養鵝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及出口創彙能力。

(3)現階段我國養鵝業發展的前景

從市場消費能力來看,我國對鵝的年需求量在8億~9億隻,目前飼養量雖然發展很快,但也隻有6億隻左右。據預測,僅廣州年需要鵝就高達7000萬隻,上海年需要鵝在2000萬隻左右,香港每天更需要10萬隻鵝。全國各地許多大中城市的賓館酒樓都有鵝肉菜肴,在廣州幾乎每條街都有燒鵝店。所以,鵝市場發展潛力不僅很大,而且前景非常廣闊。

①國內市場潛力較大:我國南方素有吃鵝的習慣,尤其是廣東省有“無鵝不成席”之說。僅汕頭市每年就需要1000多萬隻肉鵝。江蘇、江西、安徽、浙江、廣東等省每年需要上億隻肉鵝。現在吃鵝的習慣不再限於南方各省,北方也已出現吃鵝熱潮,如北京、遼寧、吉林等省市烤鵝店已出現排隊等候的局麵。據報道,長春市南郊一家烤鵝小飯店每天消費肉鵝達700多隻。鵝產品已逐漸受到全國各地人們的歡迎。

②國際市場鵝產品供不應求:一些經濟發達國家認為鵝肉的脂肪及膽固醇含量比雞、鴨都低,視其為美味和保健食品。在法國鵝肉價格是雞肉價格的3倍,東歐一些國家鵝肉價格是雞肉價格的2倍。國際上鵝的其他產品價格也較高,如鵝肥肝每噸3.5萬~4.5萬美元,鵝羽絨每噸7.5萬美元左右,鵝胸肌每噸3500美元。全世界都在重視養鵝,自1976年以來已召開了4次世界養鵝大會。但是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發展養鵝有一定難度,無論是土地還是人力資源,限製了他們養鵝業的發展。所以早在1979年法國戴爾佩拉公司就預言,中國不但是養鵝大國,而且是未來世界鵝肥肝生產基地。

③我國農村正麵臨農業(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由於養鵝業是當今增幅最大、效益最好的畜禽養殖項目之一,各級政府都很重視,紛紛出台了各種獎勵政策,保護農民的養鵝積極性。發展好養鵝確實能帶動多方麵經濟的發展,如飼料工業、食品工業、輕工業、醫藥業、運輸業及服務行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