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市場觀念要牢記(3 / 3)

總之,發展養鵝業,首先應解決好品種的問題,品種的問題解決了,就能在現有的養鵝基礎上提高經濟效益25%左右。解決好產業化商品生產及相關配套技術,就能確保養鵝生產有序進行,使千家萬戶分散小規模生產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不斷開展鵝產品深加工,就能保證養鵝生產不斷增產增值增效,保證養鵝業持續穩定發展,為人們膳食結構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發揮作用。養鵝業發展前景廣闊。

(4)加快養鵝業發展的關鍵措施

①加強品種(係)選育,建立肉鵝良種繁育體係:從我國目前鵝肉的需求市場來看,不同的消費市場對鵝產品的需求不同,如廣東、廣西、雲南、江西等地需要灰色鵝種,且要求頭上肉瘤、腳脛為黑色或深色,還有很大一部分消費市場要求鵝羽毛為白色。我國鵝種資源豐富,灰色、白色以及大、中、小型品種皆有,但其生產性能差異很大,現有的鵝種難以適應不同消費市場的需要,因此,應根據不同市場的需求特點,加強我國優良地方鵝種的保種選育、專門化品係培育和優良鵝種開發的力度,育成我國自己的高產肉鵝配套係,以避免商品蛋鵝、肉鵝生產種源幾乎由國外育種公司壟斷的局麵。同時,國家應加大投入,加快優良鵝種良繁體係的建立,保證我國養鵝業快速發展對種源的需求。

②改變傳統副業生產的思想,加快鵝業產業化的進程:

養鵝業在我國畜牧業生產中是一大資源優勢,飼養量和產品量居世界各國之首,養鵝業在國內不少主產區已成為畜牧業的主要產業,為農業現代化做出了較大的貢獻。要使鵝業在我國真正崛起,必須變自然經濟為商品經濟,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加快養鵝產業化的進程,實現產、供、銷一體化,有利於控製和提高產品的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進行產業化、規模化商品生產,走出一條規模化養殖、集約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的產業化發展之路。通過龍頭企業公司或其他中介組織,在農民與市場之間架起橋梁,把分散的小生產與統一的市場銜接起來,使養鵝生產形成規模。品種標準化、生產專業化、管理規範化、服務社會化,把養鵝生產中的品種、飼養、產品加工和銷售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有計劃生產,產品才有數量、有質量、有品牌,競爭力才會增加。

③加強鵝綜合配套技術的研製:針對現階段生產力和技術水平低下的狀況,加速科學普及,做到科技興鵝。其重點是:鵝營養需要標準的研製和日糧標準的製訂、鵝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肥肝鵝品種(係)的選育、鵝傳染病和常見病的防治、養鵝產業化協調和規模效益研究等。大力推廣科學養鵝技術,如改變育雛的方式,變自溫育雛為供溫育雛,改單一飼料為全價配合飼料,種草養鵝等。建立種鵝配套係統及開展人工授精,提高種蛋受精率和孵化出雛率,使養鵝業持續穩定發展。

④加強鵝產品深加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我國養鵝曆史悠久,鵝產品加工種類多種多樣,但多數是采用民間傳統烹調技術,難以進入國際市場。因此,要在總結我國民間傳統加工技術的基礎上,開展鵝產品的深加工、包裝等技術的研製與開發,增加鵝產品的附加值,實現鵝產品品種多元化,高、中、低檔產品並存,以適應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擴大消費市場,促進我國養鵝業的可持續發展。

⑤加強社會化全程服務:我國是世界養鵝生產大國,同時又是鵝產品消費大國。近年來,我國進口的鵝肉絕大多數是鵝的副產物,因此,鵝產品銷售的關鍵首先在於開發國內市場,加強消費引導,強化社會化全程服務功能,實行跨行業協作,建立健全流通體係,實行產、供、銷一體化,鼓勵各種形式的聯合開發及係列開發,使我國的養鵝業能夠持續穩步地發展。同時,要積極開拓國際鵝肥肝、鵝肉製品及鵝羽絨消費市場,提高產品質量,製訂鵝產品的檢疫檢驗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走“公司+農戶”的生產組織形式,這是經過國內外實踐證明的、高效的生產組織形式,公司進行選種、育種及建立種鵝配套係統用於商品生產,統一向農戶提供商品鵝雛;公司向養鵝戶提供飼料營養標準或配方,提供衛生防疫及飼養管理等技術服務;公司統一收購屠宰、深加工、組織銷售。

⑥加強應對國外綠色貿易壁壘的研究:出口鵝肉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應建立自控體係,加強疫病監控,確保產品質量,充分利用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SPS)協議,有效擴大鵝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

⑦建立健全鵝業市場信息體係:目前,國內養鵝95%以上還是千家萬戶的零散飼養方式,全國肉鵝的市場信息體係尚不完善,不足以預測市場供求關係、市場風險、生產成本和收益。市場信息能夠幫助養鵝戶了解國內外鵝產品的市場前景、價格水平、價格變動趨勢、對產品品質的要求、相關產業動態等,可指導養鵝企業和養鵝戶製訂養殖計劃,避免盲目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