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伴隨一生的好詩·好文·好典(蓮花卷)》(2)(3 / 3)

雖然如此解析人生的莎翁已逝去四百年,我們每個人仍然會在當今無比時尚的社會中找到莎翁所解析人生的影子,甚至幹脆就正走在這樣的人生中。這便是莎翁作品魅力永存的根源所在,也由此讓我們在心中暗自仰慕、懷戀那個帶給我們眾多此類精品的偉大莎翁。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複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著有《亨利四世》、《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37部劇作,寫有兩部長詩,154首十四行詩,被譽為“英國戲劇之父”,對歐洲文學,尤其是戲劇的發展起著裏程碑式的作用。

銀 杏

郭沫若

銀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為什麼又叫公孫樹。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並不專在乎你有這和杏相仿佛的果實,核皮是純白如銀,核仁是富於營養——這不用說已經就足以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並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進,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著動物般的性態,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來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經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著,在太空中高唱著人間勝利的凱歌。

你這東方的聖者,你這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你是隻有中國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並不知道。

我到過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華僑,你僑居在日本大約已有中國的文化僑居在日本的那樣久遠了吧。

你是真應該稱為中國的國樹的呀,我是喜歡你,我特別的喜歡你。

但也並不是因為你是中國的特產,我才特別的喜歡,是因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幹是多麼的端直,你的枝條是多麼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葉片是多麼的青翠,多麼的瑩潔,多麼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為多少的廟宇戴上了巍峨的雲冠,你也為多少的勞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

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

白楊雖有你的蔥蘢而沒有你的莊重。

熏風會媚嫵你,群鳥時來為你歡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當皓月流空,他們會在你腳下來聚會。

秋天到來,蝴蝶已經死了的時候,你的碧葉要翻成金黃,而且又會飛出滿園的蝴 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術師嗎?但你絲毫也沒有令人掩鼻的那種江湖氣息。

當你那解脫了一切,你那槎椏的枝幹挺撐在太空中的時候,你對於寒風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麼的嶙峋而又灑脫呀,恐怕自有佛法以來再也不曾產生過像你這樣的高僧。

你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但你也並不荒傖;你的美德像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你也並不驕傲;你的名諱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 切之上,但你並不隱遁。

你的果實不是可以滋養人,你的木質不是堅實的器材,就是你的落葉不也是絕好的引火的燃料嗎?

可是我真有點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國人似乎大家都忘記了你,而且忘記得很久遠,似乎是從古以來。

我在中國的經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國的詩人詠讚你的詩,也很少看到中國的畫家描寫你的畫。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呀,你是隨中國文化以俱來的亙古的證人,你不也是以為奇怪嗎?

銀杏,中國人是忘記了你呀,大家雖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歡吃你的白果,但的確是忘記了你呀。

世間上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但把你忘記得這樣普遍,這樣久遠的例子,從來也不曾有過。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區嗎?但我就很少看見你的影子;為什麼遍街都是洋槐,滿園都是幽加裏樹呢?

我是怎樣的思念你呀,銀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國忘記吧。

這事情是有點危險的,我怕你一不高興,會從中國的地麵上隱遁下去。

在中國的領空中會永遠聽不著你讚美生命的歡歌。

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你的一天。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郭沫若(1892-1978),現當代詩人、劇作家、曆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早期代表作詩集《女神》(1921年出版)擺脫傳統詩歌的束縛,開創了一代詩風。其創作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蔡文姬》、《孔雀膽》等曆史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成績顯著,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的又一麵光輝旗幟。

【細品精讀】

不該忘記的不僅僅是銀杏樹

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郭沫若主要從事詩歌和戲劇的創作,散文較少被人關注,但他以洋溢著濃鬱的詩情、激越充沛的情感抒發和情愫傾瀉為特色的散文是不應該被人忘記的。

作者在開篇便直抒胸臆,將銀杏樹提升到“東方的聖者”、“中國的國樹”的地位,稱它為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作者之所以把人們並不是很在意的銀杏抬升到如此高的地位,是為了在下文肯定、讚美銀杏的優秀品格,從而以樹喻人,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拋棄中國文化所倡導的諸多美德作鋪墊的。

作者的眼中、心裏,銀杏樹具備著內外兼有的美、真、善特征。它為人們無私提供幫助:果實可以滋養人,木質是堅實的器材,落葉是絕好的引火材料;暑天為勞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除卻這些外,它還具有許多優秀的品格:“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白楊雖有你的蔥蘢而沒有你的莊重”。“你絲毫也沒有令人掩鼻的那種江湖氣息”。“你對於寒風霜雪毫不避易”。“你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但你也並不荒傖;你的美德像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你也並不驕傲;你的名諱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並不隱遁。”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點出了讚美銀杏的緣由。作者直白地點出困惑:“奇怪的是中國人似乎大家都忘記了你,而且忘記得很久遠,似乎是從古以來”。結合文章創作的年代(此文寫於1942年5月23日,時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此處惋惜的不是一種樹被人忘記,而是痛惜這種樹所具有的優秀品格被麻木、逐利的國人所遺忘、丟棄。因此說作者是在用曲折含蓄的藝術手法慨歎國人傳統美德的流失。

此文的創作時間雖然離今已六十多年,這期間,曆史發生了重大變遷。但讀文觀樹,人們的感受還是會受到作者思緒漂移的影響。是的,銀杏樹猶在生長,它身上表現的美德是否還在人們心中紮根,甚至,是否已忘得無影無蹤了呢?

【作者小趣】

對對子

郭沫若年少時,一次和同學們一起偷吃了和尚廟裏的桃子。和尚找到先生追查,先生又追責學生,始終沒人承認。於是,先生煞費苦心地出了個主意,讓學生對對子,並說,誰對上了,免罰;誰對不上,就罰誰。那對子的上聯是:“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對答說:“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先生頓驚其才,欣喜若狂, 把追查偷桃的事置諸腦後,於是,全體學生都免於責罰了。

翡冷翠山居閑話

徐誌摩

在這裏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著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著看還不滿意時,隻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嚐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為他是從繁花的山林裏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澹香,連著一息滋潤的水汽,摩挲著你的顏麵,輕繞著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的愉快;空氣總是明淨的,近穀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的全部正像畫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閑暇的鑒賞。

作客山中的妙處,尤在你永不須躊躇你的服色與體態,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你愛穿什麼就穿什麼;扮一個牧童,扮一個漁翁,裝一個農夫,裝一個走江湖的吉卜賽,裝一個獵戶;你再不必擔心整理你的領結,你盡可以不用領結,給你的頸根與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條鑲邊豔色的長巾包在你的頭上,學一個太平軍的頭目,或是拜倫那埃及裝的姿態;但最要緊的是穿上你最舊的舊鞋,別管他模樣不佳,他們是頂可愛的好友,他們承著你的體重卻不叫你記起你還有一雙腳在你的底下。

這樣的玩頂好是不要約伴,我竟想嚴格地取締,隻許你獨身;因為有了伴多少總得叫你分心,尤其是年輕的女伴,那是最危險最專製不過的旅伴,你應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裏一條美麗的花蛇!平常我們從自己家裏走到朋友的家裏,或是我們執事的地方,那無非是在同一個大牢裏從一間獄室移到另一間獄室去,拘束永遠跟著我們,自由永遠尋不到我們;但在這春夏間美秀的山中或鄉間你要是有機會獨身閑逛時,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時候,那才是你實際領受,親口嚐味,自由與自在的時候,那才是你肉體與靈魂行動一致的時候;朋友們,我們多長一歲年紀往往隻是加重我們頭上的枷,加緊我們腳脛上的鏈,我們見小孩子在草裏在沙堆裏在淺水裏打滾作樂,或是看見小貓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嚐沒有羨慕的時候,但我們的枷,我們的鏈永遠是製定我們行動的上司!所以隻有你單身奔赴大自然的懷抱時,像一個裸體的小孩撲入他母親的懷抱時,你才知道靈魂的愉快是怎樣的,單是活著的快樂是怎樣的,單就呼吸單就走道單就張眼看聳耳聽的幸福是怎樣的。因此你得嚴格的為己,極端的自私,隻許你,體魄與性靈,與自然同在一個脈搏裏跳動,同在一個音波裏起伏,同在一個神奇的宇宙裏自得。我們渾樸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嬌柔,一經同伴的抵觸,他就卷了起來,但在澄靜的日光下,和風中,他的姿態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無阻礙的。

你一個人漫遊的時候,你就會在青草裏坐地仰臥,甚至有時打滾,因為草的和暖的顏色自然地喚起你童稚的活潑;在靜僻的道上你就會不自主地狂舞,看著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種種詭異的變相,因為道旁樹木的陰影在他們迂徐的婆娑裏暗示你舞蹈的快樂;你也會得信口地歌唱,偶爾記起斷片的音調,與你自己隨口的小曲,因為樹林中的鶯燕告訴你春光是應得讚美的;更不必說你的胸襟自然會跟著漫長的山徑開拓,你的心地會看著澄藍的天空靜定,你的思想和著山壑間的水聲,山罅裏的泉響,有時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時激起成章的波動,流,流,流入涼爽的橄欖林中,流入嫵媚的阿諾河去……

並且你不但不須約伴,每逢這樣的遊行,你也不必帶書。書是理想的伴侶,但你應得帶書,是在火車上,在你住處的客室裏,不是在你獨身漫步的時候。什麼偉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優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風籟中,雲彩裏,山勢與地形的起伏裏,花草的顏色與香息裏尋得?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歌德說,在他每一頁的字句裏我們讀得最深奧的消息。並且這書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爾卑斯與五老峰,雪西裏與普陀山,萊茵河與揚子江,梨夢湖與西子湖,建蘭與瓊花,杭州西溪的蘆雪與威尼市夕照的紅潮,百靈與夜鶯,更不提一般黃的黃麥,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長,同在和風中波動—他們應用的符號是永遠一致的,他們的意義是永遠明顯的,隻要你自己性靈上不長瘡瘢,眼不盲,耳不塞,這無形跡的最高等教育便永遠是你的名分,這不取費的最珍貴的補劑便永遠供你的受用;隻要你認識了這一部書,你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南針。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徐誌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著有詩集《猛虎集》,散文集《愛眉小劄》等。詩作《再別康橋》最為著名。

【細品精讀】

“閑話”中的自由人生

《翡冷翠山居閑話》是徐誌摩1925年在風景優美的意大利名城翡冷翠(今譯“佛羅倫薩”)時所寫下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抒情散文。

在徐誌摩散文中,崇拜自然、浪跡山水、寄情自然是重要內容之一。這篇散文,就是描述作者在翡冷翠山居時的心境的:之所以稱為“閑話”,是因為作者既沒有記山居時的生活,也沒有具體描繪山中綺麗的風光,而是從眼前的景物引發聯想開去,著重內心情懷的抒發,通過對作客幽靜自然的山中妙處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對窒息人的性靈,羈絆人的自由的所謂“現代文明”的厭惡;用對大自然純美的不吝讚頌,闡釋了自由人生的真實情景:“隻有你單身奔赴大自然的懷抱時,像一個裸體的小孩撲入他母親的懷抱時,你才知道靈魂的愉快是怎樣的,單是活著的快樂是怎樣的,單就呼吸單就走道單就張眼看聳耳聽的幸福是怎樣的。”

作者在本文中用絕大部分描繪優美的風景和自己無比愉悅的心境,卻忍不住在結尾處回到有些冰冷的現實,用自勉和勉人的,與全文情景不太協調的略帶說教的方式點出了本文的主旨,盡管這不免使人傷懷和感傷:“隻要你認識了這一部書,你在這世界上寂寞時便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南針。”

【相關鏈接】徐誌摩代表詩作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海上

【創作背景】

康橋(Cambridge),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誌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誌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