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境尋幽
Arts and the beautiful environment
在藝術的殿堂裏
供我們觀賞的
不僅是構成帶來的美感
還有
對人間真情與理想的
呼喚和守望
【相關鏈接】
《巴爾紮克像》完成後的風波
巴爾紮克是法國19世紀文壇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激情和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羅丹對他非常敬慕,所以1891年法國文學家協會委托羅丹雕塑一尊巴爾紮克像時,他當即表示十分樂意為他塑像。他前後作了四十多件形象習作,著意刻畫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認為,創造形似的巴爾紮克不是主要的,“我考慮的是他的熱情工作,他的艱難生活,他的不息的戰鬥,他的偉大的膽略和精神,我企圖表現所有這一切。”羅丹塑造的巴爾紮克是個夜間漫步的形象,羅丹讓他披著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寬大的睡衣包裹著屹立的巨人。現在人們看到的巴爾紮克,雙手被睡袍緊緊遮蓋,麵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在月光下好像獨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後,於1898年在沙龍展出時,卻激起了廣泛的社會抨擊。說它是“印象主義”,是怪異的、病態的表現,脫離現實的人體的塑造形式。有的尖刻的批評者甚至把這尊雕像說成是“麻袋裏裝著的癩蛤蟆”。作協拒絕接受它,作協主席——詩人揚·愛卡德因拒收訂貨而氣憤得辭了職。作家左拉、法朗士,畫家莫奈、勞特累克,音樂家德彪西等人,聯合起來支持羅丹,並發表了宣言。最後,羅丹不堪忍受這種長時間的爭執,毅然決定把作品運回自己的工作室,退還了稿費。但他堅信:“假如真理應該滅絕,那麼後代就會把我的《巴爾紮克像》毀成碎塊;若是真理不該死亡,那麼我向你們預言:我的雕像終將立於不敗之地。”他還認為:“《巴爾紮克像》是我一生的頂峰,是我全部生命奮鬥的成果,我的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
1939年,這座雕像終於被鑄成銅像矗立在巴黎,此時,羅丹已逝世2周年。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陳丹青 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畫家。1953年出生於上海,十七歲到農村插隊,期間開始自習油畫。1978年被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研究生班錄取。1980年畢業留校,任教於油畫係;同年以油畫《西藏組畫》一舉成名。1982年移居美國紐約,為職業畫家。2000年回國任教於清華大學,後因不滿招生製度而辭職。近年來在繪畫之外,陸續推出多部著作,均一紙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