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索亞曆險記》reference_book_ids\":[7129428898982399012,6891482682765609992,6988533058450246687,7259673859744336957,7255238556908522508,7267090241679264831,692635177137160500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為學一首示子侄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①。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②。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③。然則昏庸聰明之用,豈有常哉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⑤。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⑥”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⑦。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之。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⑧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⑨。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⑩。
【題解】
難和易,昏庸和聰明,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轉化的關鍵在於人的主觀努力與不努力。此文便指出了這樣的辯證關係,勉勵人們要有堅定的意誌,不論聰明的、昏庸的都應該努力學習。
此文從正反兩麵來說明難和易、昏庸和聰明之間的相互轉化,說理非常透徹。另外,作者還用了一件曆史事實和一個傳說故事,來闡發他的論點。這樣更進一步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加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注釋】
①資:資質。昏:愚鈍。逮(daì):及,達到。材:才能。旦旦:天天。怠:懶惰。焉:語尾助詞。迄乎成:直到成功。
②倍人:加倍地高於別人。敏:靈敏;敏捷。屏(bǐng)棄:丟棄。
③聖人,這裏指孔子。卒:終於。於:由。魯:鈍拙,這裏指孔子的學生曾參。
④用:作用。豈:哪裏。常:經常,不變。
⑤蜀:今四川省。鄙:偏僻的地方。
⑥欲之:想去。之,往。南海:指今浙江省的普陀山,我國佛教聖地之一,俗稱南海。子,古時對人的敬稱。恃:憑;靠。瓶、缽:和尚盛飲食的用具。
⑦越:過。有慚色:流露出慚愧的神色。
⑧顧:還,反而。
⑨自敗者:自甘失敗的人。
⑩限:限製,束縛。自力者:力求上進的人。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彭端淑,字樂齋。丹棱(今四川省洪雅縣)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做過吏部郎中等官。乾隆二十年(1755),到廣東肇羅道做道員(地方行政長官)。後來辭官返鄉,在錦江書院講學。八十一歲時逝世。著有《白鶴堂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