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
(唐)韓 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①。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②。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③,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④。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⑤,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策之不以其道⑥,食之不能盡其材⑦,鳴之不能通其意⑧,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⑨!”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題解】
在封建社會裏,往往是昏庸無能者身居高位,真正有學識有才能的人反被埋沒。這篇文章抨擊了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在寫法上,通篇是比喻,生動形象;而且波瀾起伏,層層深入,氣勢逼人;結尾處尤為巧妙,以諷刺的口吻,反問的句式,猛力一擊,打中要害而發人深省。
【字解】
① 伯樂:春秋時善於相馬的人。千裏馬:日行千裏的好馬,比喻出色的人才。
② 祗:隻。辱:埋沒。奴隸人:這裏指養馬的奴仆。駢(pián):馬並列叫駢,駢死是說成雙成對地死,言其死得輕易。櫪(lì):馬槽。稱:著稱,著名。
③ 一食:吃一頓。或:有時。盡粟一石:要吃盡一石粟。石:十鬥,今讀作dàn。
④ 食馬者:喂馬的人。食:同“飼”。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不知是千裏馬,而是像普通馬那樣喂養。
⑤ 見:現。
⑥ 策:駕馭。不以其道:不能把它當作千裏馬。
⑦ 食之:喂養它。不能盡其材:指喂養不當,不能使馬充分發揮才能。
⑧ 鳴之:馬的嘶叫。不能通其意:指喂馬人不能理解馬嘶叫的含義。
⑨ 執策:拿著馬鞭。天下無馬:這裏的馬是指千裏馬。
人物介紹
About the Author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唐貞元八年(792)進士,官至吏部侍郎。他是繼漢代司馬遷之後傑出的散文家,曾以鮮明的旗幟和勇敢的精神發動古文運動,對古代散文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傳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和《外集》(十卷)。
蝂傳
(唐)柳宗元
蝂者,善負小蟲也①。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②。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③。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④。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⑤。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惟恐其不積⑥。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已病矣⑦。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⑧。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