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
兄弟,你問我:人,什麼時候才能變得完美?
請聽我的回答:
一個人漸臻完美的時候,會感到自己是廣袤無垠的宇宙,是浩渺無邊的大海,是始終在燃燒的烈火,是永遠璀璨奪目的光焰,是時而呼嘯、時而靜默的大風,是裹挾著電閃、雷鳴、滂沱大雨的雲彩,是淺吟悄唱成如泣如訴的溪流,是春天繁花滿枝、秋天卸下盛裝的樹木,是高聳的峰巒,是深沉的山穀,是有時豐饒富庶、有時荒蕪蕭索的田園。
倘若這個人感覺到了這一切,那他已走完了完美道路的一半。如果他要達到完美道路的盡頭,他還應當在內省的時候感到自己是依戀慈母的兒童,是對子嗣負有責任的長者,是正在希望和愛情中彷徨的青年,是正在同過去和未來進行搏鬥的中年人,是幽居茅舍的隱士,是身陷囹圄的罪人,是埋頭於書稿的學者,是黑夜白晝均無所見的愚人,是置身在信念的鮮花和孤寂的蒺藜之間的修女,是一個正受著利爪和獠牙的撕咬,軟弱而懷有需求的娼妓,是滿懷痛苦,逆來順受的窮漢,是貪得無厭卻又謙恭備至的富翁,是好在暮靄和朝霞之中徘徊的詩人。
倘若這個人有了上述的體驗,明白了這全部的事理,那他就達到了完美,會成為上帝的一個影子。
典故典範
Allusion
當我們\/
迷失於生活的亂象\/
不必慌張\/
因為先哲們在遙遠的過去\/
早已留下撥亂反正的錦囊\/
因詩獲得薦舉的王維\/
唐代詩人王維多才多藝,不僅能詩善畫,而且彈得一手好琵琶。岐王愛好音樂,非常喜歡聽王維彈奏的曲子。
開元十九年(731),王維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來到京城,岐王久仰大名,特地找到他,悄悄地對他說:“聽說皇上的九公主過幾天要在宮裏設宴,這對你可是個機會啊!到時你挑幾首好詩帶在身邊,然後裝扮成宮廷樂師。到時我領你去碰碰運氣。”機會千載難逢,如果能得到公主賞識,並由她薦舉,何愁當不成狀元?
王維回到客棧以後,趕抄了幾首自己的詩作,又精心趕作了一首新的琵琶曲。
公主設宴的這天傍晚,王維喬裝成宮廷樂師,手抱著琵琶,懷揣著詩卷,隨岐王來到宮裏。
宴會開始以後,幾位有名的藝人先表演了各自的拿手好戲。輪到王維獨奏了,一曲《鬱輪袍》,彈奏得如行雲流水一般,使在座的賓客都聽得如癡如醉。公主高興地對岐王道:“這位新來的樂師,真是一個奇才!”岐王哈哈笑著說:“其實他並不是宮裏的樂師啊!”王維不失時機地向公主呈上詩卷。公主一首一首地讀著,當她讀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竟情不自禁地念出聲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詩意:獨自離家在外鄉作客的客人,每到佳節時便格外思念親人。遠在他鄉也想到兄弟們會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登高,人人頭插避邪的茱萸枝,可惜唯獨少了我一個人。)
這首詩抒發了遊子在異鄉懷念親人的感情,公主的心一下子被打動了。
後來,公主知道王維將要應舉,就極力向負責考試的官員薦舉,還鄭重地對他們說:“如果王維能做狀元,這實在是朝廷的榮耀啊!”在唐朝,薦舉甚至比成績更重要。王維因詩得到公主薦舉,自己又具備中舉的才智,順理成章地在這一年中了進士,後來官至尚書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