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曲禮》中說:“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
中國古代的婚姻製度是一夫一妻多妾製,即使皇帝也隻是有一個老婆,但那個時候隻要有條件,可以娶很多個老婆,但不能稱妻,隻能叫妾。妾下麵還有通房丫頭。隻有辦了手續的通房丫頭才能稱妾。
一夫一妻多妾製起於周朝,是與“嫡長子繼承製”相輔相成的,它成功的解決了王位繼承的難題。所謂“一夫一妻”是指按照西周宗法製度的要求,從天子到諸侯、百姓,一男子隻能有一個“妻子”,即正妻,也稱嫡妻,正妻必須經過聘娶大禮迎娶;“多妾”則指國王與貴族占有的其他女人。
“一夫一妻多妾”製的核心在於區分嫡庶,即所謂“法無二嫡”,正妻所生子是為“嫡係”,妾媵所生子是為“庶出”。其政治意義在於它能幫助王族與各方貴族很好地解決王位與爵位的繼承問題,並為“嫡長子繼承製”的實施做好了鋪墊工作。
010“三綱領”說的是哪三者
《大學》開篇便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南宋朱熹雲:“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三綱領”由此而來。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發揮出來。前一個“明”為動詞,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善性。《大學》是儒家思孟學派的作品,所以主張大學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發揚人的善性。
“親民”,就是推己及人。儒家向來主張修己是為了安人的,因此大學教育的第二個目的就是“親民”。
“止於至善”,這是大學教育要達到的最高目標,它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在道德修養上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從而使整個社會道德趨於完善。
《大學》的“三綱領”是從“明明德”到“親民”到“止於至善”這樣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個體到群體到社會的層層遞進的完整體係,它表達了儒家一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達到德政禮教目的的施教主張。
趣味鏈接:八條目
為達到“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的“三綱領”的目的,《禮記·大學》提出了八個具體的步驟:“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指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這段文字有八個核心詞: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八條目”,並常與“三綱領”合稱為“三綱八目”。
其中,格物、致知被認為是“為學入手”或“大學始教”,一般認為它是對事物的研究和獲得真理的過程。
誠意、正心,指的是在修養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守信、公正、不偏不倚。
修身是指從知識到品行的全麵提高,是知識修養與品德修養的和諧統一,是人良好的綜合素質的養成,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根本。
齊家是指善於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部的關係,它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合乎邏輯的擴大和延伸。儒家一貫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也就自然能夠實現國治、天下平了。因為“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011“孔門三戒”是哪“三戒”
孔子認為,君子除了自我修養,還要重視用“戒、畏、思”幾項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孔子在《論語·季氏》中言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這是孔子倡導的人生戒色、戒鬥、戒貪的“三戒”修養要訣:他告誡人們:年輕的時候血氣未足,莫貪戀女色;青壯年血氣旺盛,性格暴戾,易失去理智切勿好勇鬥狠:待到老年,血氣已衰,要戒貪得無厭。
宋朝朱熹對此在《論語集注》中引用說:“少未定,壯而剛,老而衰的是血氣;戒於色,戒於鬥,君子得的是誌氣。君子養其誌氣,故不為血氣所動”。至今,“孔門三戒”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012“三不朽”是指哪三種人生
《春秋左氏傳》有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孔穎達疏:“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立德、立功、立言就是儒家所推崇的三種人生,即“三不朽”。
具體來說,“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其中,立德為上聖,如堯、舜、周公、孔子;立功為次聖,如大禹、後稷;立言為大賢,如老子、莊子、荀子、孟子、管子、孫子及史家司馬遷、班固等。
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認為,人生數十年,死後形體會朽弊消亡,隻有人的品德、功業和言論能夠昭垂永遠。人生不應追求高官厚祿,享受快樂,而應該實踐自己理想的道德原則,永遠成為道德榜樣;建功立業,對百姓、國家作出貢獻;留下經典名言,垂教後世。
013“三從四德”是指哪“三從”,哪“四德”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史裏,製定了許多限製婦女自由的封建禮法、製度,“三從四德”便是其中一種。所謂“三從四德”,其實就是儒家為婦女規定的三種道德關係和四種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