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民俗·禮儀(1)(2 / 3)

005“信”,人與人交往的起碼準則

“信”,傳統社會的價值範疇,“五常”之一。“信”,意思是誠實,講信用,不虛偽。被儒家視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起碼準則。

孔子教授弟子,“忠信”並提,他舉例說,人要是沒有信,就好比是馬車沒有車輪,不能遠行。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一就是“與朋友交往時守信與否”,意思是,你和朋友交往守信了嗎?

“信”還被孔子推及到治理國家的層麵上,他認為,“信”是立國、治國的根本。在“足食”、“足兵”與“取信於民”三者間,首先要“取信於民”。他說:“沒有糧食,不過死亡,但人生自古誰都免不了一死,而國家一旦不能取得國民的信任,就無法立足。”

這種以誠信立國的觀念,除了儒家,法家等門派也有主張。如著名的商鞅變法,其樹立的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威信。當然,相對於法家“南麵立木,下設黃金”,儒家的“信”更側重於君子品德的修為。

到了漢代,董仲舒極力提倡“信”的重要性,“信”也因此被列入“五常”。“誠實”、“不欺”作為一種社會公德,從此便被普遍認同了。

006“孝”,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扶養、順從、送終、守靈等。

孝的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可以追溯至商周時期(其時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了“孝”字)。到了西周,隨著宗法製度建立,孝的觀念被不斷加強。

春秋時期,孔子曾這樣解釋“孝”的具體內容:“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亦始終將“孝”作為其人生哲學的基點,其門下也以“孝”為仁之本。

《孟子·離婁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與孟子談論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覺得匡章,全國的人都說他不孝,而孟子卻與他交遊,就問孟子是為什麼。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認為不孝的人有五種:一、懶惰不贍養父母;二、賭博喝酒,把錢都花光了,而不贍養父母;三、吝嗇錢財,有了老婆把父母丟到一邊;四、自己行事乖張,放縱欲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鬥狠,使父母受到連累。”

另外,孟子曾說過不孝有三: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知勸阻,使他們行差就錯,這是第一種不孝;家裏貧窮,卻不去做事來奉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第三種大家都知道,無後為大。

到了漢代,統治者也力倡孝道,主張“以孝治天下”,連官員的選拔也要“孝”字當頭。像“孝廉”就是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此後曆朝曆代都製訂各種製度,來保證這一道德規範的實行。例如,至親亡故,要奔喪、守喪;如果不孝,重者會被定罪,給以極嚴厲的處罰。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但其中有些內容不僅迂腐,而且不近人情,像“賣身葬父”、“臥冰求魚”乃至尋死等,這些在古代看來留名青史的事,在今天看來並不足取。無怪乎魯迅先生曾撰文批判,揭露禮教的吃人本質和孝道對國民性的巨大危害,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盡管如此,“孝”作為華夏民族的傳統道德,已深入人心,雖然到了現代,有所淡化,但像祭祖、奔喪、守靈、戴孝及對團圓的講究等,仍是不可動搖的。

趣味鏈接:不孝有哪“三”種?

古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裏的不孝是指哪三種不孝呢?

這三種不孝分別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意思就是說:一味順從,看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領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為人子,卻不娶媳婦,以至於沒有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這是第三種不孝。

在宗法社會裏,父係家族的延續是至關重要的事,因此在三種不孝裏麵,沒有兒子傳宗接代、延續香火,被古人視為最大的不孝。

007儒家為何重視“悌”

“悌”,是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目的在於維護封建的宗法關係。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008“忠”,儒家提倡的道德規範

“忠”是中國古代道德規範之一。在先秦時期,“忠”泛指為人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如孔門弟子曾參每日三省其身,第一省即“為人謀而不忠乎?”意思是,為人做事,盡心盡力了嗎?“忠”,就是“盡己之心”。到了漢代以後,逐漸演變為忠於他人、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最早把“忠”解釋為對君主絕對服從的是法家人物韓非子,他說:“人臣不要稱讚堯舜禪讓的賢德,不要讚譽湯武弑君的功績,盡力守法,專心事主,這才是忠臣。”

隨著中國封建專製主義的形成和加強,“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出現了“君為臣綱”,王權的至高無上,成為臣民絕對服從於君主的一種片麵的道德義務。宋代以後,“忠”發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忠”的含義也在不斷擴展,對君王誠惶誠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009“一夫一妻多妾製”是怎樣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