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民俗·禮儀(1)(1 / 3)

倫理常識

001“仁”,儒家學說的核心

“仁”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也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仁這一概念在春秋時即已出現,但最早卻可以追溯至商周時代。《尚書·商書》中說:“民罔常懷,懷於有仁。”認為百姓歸心仁者。《尚書·金滕》中說:“予仁若考。”意謂我仁愛且敬順祖考。強調的都是仁之美德。到了春秋時,孔子以這個被普遍認同的範疇來表達自己的一種人生境界。

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通俗的認為是人們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能愛人。做到這三點即為仁。

《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也曾問仁,孔子曰“克己複禮為仁”。孔子又曾對子貢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從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中可以看出,究竟何者為“仁”,一直也是孔門師徒反複探討的命題,沒有精確的定義。在孔子看來,“仁者愛人”也好,“克己複禮”也罷,甚至恭、寬、信、敏、惠、智、勇、忠、孝、悌等傳統美德,都包含在這一字之中。這樣一來,“仁”成了一種道德的極致,成“仁”、成“聖”成為了孔門的終極關懷。

在孔子之後,孟子在仁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仁政說,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孟子曾對梁惠王說:“地方百裏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指稱王。孟子力倡當政者施仁政,實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與法家的“霸政”相對。將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002“義”,含義極廣的一種道德範疇

“義”,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述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此後,“忠孝”、“仁義”、“俠義”等隨之派生而出。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就是“義”之典型,他對劉備忠心不二,擒獲曹操後能念及舊恩網開一麵。《水滸傳》中,梁山群雄,俠義之士比比皆是,不分帝王子孫還是富豪將吏。他們所具備的除暴安良、扶弱濟貧、仗義疏財等義舉,在國人看來就是對“義”的最好詮釋。

“義”誕生於封建王朝,但它的內涵已經遠遠超越了時代的局限。簡單地說,就是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或者,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003“禮”,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觀

“禮”,傳統社會的價值範疇。“禮”的範圍甚廣,廣義的禮,可以是指一個時代的典章製度,比如夏禮、周禮等;狹義的禮,則專指人們的行為規範、規矩、禮節。

禮的起源與原始人類認為鬼神、祖先是能對人類生活進行幹預的力量這一宗教觀念有關。隨著人類對自然認識的加深,僅以祭鬼神、祖先為禮,己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發展的精神需要了,因此,禮便開始脫離現實生活而成為具文,構成了傳統理學的核心和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觀。

中國古代有三部最著名的禮典,《周禮》、《儀禮》、《禮記》,總稱“三禮”,是關於各種禮製的百科全書。其中《周禮》偏重政治製度,《儀禮》偏重行為規範,《禮記》偏重對禮的各個分支做出符合統治階級需要的理論說明。由這三部“禮”所涉及的內容總和,也就是禮的全部由涵。

根據傳統的說法,周公製禮樂,奠定了以禮為治的教化傳統,而孔子將這一傳統發揚光大,除了倡導以禮治國,更加注重修身。包括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等。

作為封建“五常”之一,“禮”對人的視聽言動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像“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頗受今人詬病,覺得是對人性的扼殺、摧殘,而“吃人的禮教”也因而成了著名的文學比喻,在近代作品中比比皆是。

“五常”之禮,未免有矯枉過正之嫌。然而事實上,人在社會中,必定不能事事我行我素。隨著時代的發展,“禮”的內涵也在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地發生著改變和調整。

004“智”,儒家倡導的價值範疇

“智”,傳統社會的價值範疇,“五常”之一。這裏的“智”,不是佛家之頓悟,也不是科學智慧,而是指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

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隻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

孟子認為,“智”為“是非之心”,人隻要盡心,進一步充實自己的道德智慧,就能知性,知天,繼而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

總的來說,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