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是儒家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原則。朱熹雲:“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也就是說,盡心盡力地做事,為“忠”:能夠推己及人,寬容他人,為“恕”。
最早將忠恕聯係起來的是中國春秋時代的曾子。他在解釋孔子“吾道一以貫之”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孔門的弟子以忠恕作為貫通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是“仁”的具體運用。
儒家的“忠恕”之道,影響深遠,不但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也對其他國家的思想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法國的羅伯斯庇爾、伏爾泰等,都把孔子的言論作為自己終身奉行的信條。
025“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種什麼信條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原文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後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
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他們以“修身”為中心,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與治國、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張由近及遠,由己及人,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形成封建倫理政治哲學的整個體係。
026“孔顏氣象”是種什麼精神
“孔顏氣象”是儒家倡導的一種精神。它不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磅礴抱負,也不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學,而僅僅是孔子和顏淵所代表的一種人格境界。
顏淵是孔子的學生,他生活極其清苦,“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說的就是他。他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
孔子還曾請幾個學生言說誌向,有的學生說要當高官,有的說要治國平天下,到了曾皙,他說,我的願望就是,在沂水中遊泳,在舞雩台沐風乘涼,然後哼著歌兒愜意地回家。孔子深表讚同。在他看來,“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果能夠選擇,有什麼能比擁有輕鬆簡約的生活更好的呢。由此可知,為後世儒家所津津樂道的“孔顏氣象”,其實所指的就是一種胸懷:曠達、安貧樂道。
027“節烈”對古代婦女有哪些毒害
在封建社會,禮數要求婦女堅守節操,寧死不受辱。“節”指女子守貞操,不事二夫,夫死不再改嫁,“烈”指女子在丈夫死後,自殺殉節。
“節烈”大致出現於宋代以後。宋朝以前並不苛刻。西漢時有“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的說法,那時候婦女改嫁是比較隨意的。寡婦改嫁,那時稱為“再醮”,意思是再舉行一次酒宴,並沒有禁止的意思。
曆史上也有很多婦女改嫁的事例,如孔子在兒子孔鯉死後,主動將兒媳改嫁到衛國;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與大將軍衛青的結合,是第二次出嫁;東漢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死了丈夫,光武帝召集滿朝文武官員,讓她選擇夫婿。由此可見,在宋代以前的宮廷和民間,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允許婦女改嫁的。
到北宋時,一些理學家宣揚“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從一而終的貞節觀,女子改嫁開始受到歧視,宋以後,經明、清統抬者提倡,婦女改嫁更被視為非常越軌的行為。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亦有這樣一個片斷,有個叫王玉輝的秀才,他女兒死了丈夫,悲痛之時想尋短見。他對女兒說:“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你就這樣作罷。”於是女兒果真死了。
作者運筆寫實,對所謂“節烈”進行了辛辣的嘲諷。由於“節烈”是特定曆史時期,即家天下時代君臣關係的產物,其本質是約束、扼殺人性的,因此隨著傳統社會的土崩瓦解,它也就不複存在了。
028古人為何講究“男女授受不親”
在《孟子·離婁上》裏有一節: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孟子曰:“禮也。”淳於髡日:“嫂溺,則援之與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
“男女授受不親”是古代的一種交際禮俗,指的是在交際的場合下,男女應該依守禮節,做任何非禮的舉動都是不恭敬、不嚴肅的。
上古時期,男女之間交際自由,沒有過多的約束。隨著人類進入宗法社會,加諸在人們身上的禮法越來越多,女性的地位開始急劇下降,淪為了男性的附庸。到了戰國時期,儒家經典被更多人接受,其中就強調男女隔離與疏遠,嚴防非夫婦關係的兩性有過多的接觸,不允許女子與非自己丈夫的任何男子發生愛情與性關係。
這些看起來是合規範的。但是,後來發展到極致,即使在家庭內部,男女之間遞東西也不允許。宋以後,士大夫家庭中的男女之分更為嚴格,不僅限製女性正常情感的表達,而且扭曲她們的思想、感情和欲望。市井小民也深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