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史學·典藉(2)(2 / 3)

據統計,我國古代類書從三國至清末,見於記載的約有600餘種,現存的在300種以上。

017叢書,彙輯許多種書而成的書籍

叢書是彙輯許多種書而成的書。“叢”即“彙聚”、“聚集”的意思,叢書即“叢聚之書”。叢書又有“叢刻”、“叢刊”、“叢稿”、“文庫”等稱謂,而每套書叢書又必須有自己的名字。叢書名可以明確標示“叢書”字樣,如《四部叢刊》;也可以不明確標示,如《四部備要》。

叢書一般至少要彙輯兩種圖書,超大型的叢書則有彙輯數千種之多的。叢書中所包含的單種圖書舊稱“子目”,它必須具有圖書的相對完整性。

我國現今發現最早的叢書,是南宋寧宗嘉泰元年(1201)編刻的《儒學警悟》,收宋人著作六種。

編刻的叢書在清代最為興盛,除了官修的《四庫全書》外,私家彙刻的各種叢書也極其豐富,專門性的叢書如《十三經注疏》、《宋六十名家詞》等;綜合性的叢書如《知不足齋叢書》等;以區域劃分的叢書如《畿輔叢書》、《安徽叢書》等;以朝代為限的叢書如《漢魏叢書》、《唐宋叢書》等;以個人著作彙編而成的叢書如《船山遺書》、《章氏遺書》等。

到了民國時,彙刻的古籍叢書仍然很多,如《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叢書集成初編》等。

叢書有其絕佳的好處,首先它給學者提供了閱覽的方便,另外使很多古籍善本得以完存。目前,我國尚存的各類古籍叢書有2790多種,曆經歲月洗禮,彌足珍貴,為後人研究古典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史學著作

001《國語》,國別體記言史書

《國語》為國別體史書,大致成書於戰國初年,又稱之為《春秋外傳》,和作為《春秋內傳》的《左傳》並列,兩書互為表裏,互相參證。

《國語》的作者至今學界多有爭論,現在還沒有形成定論。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撰,現一般認為是先秦史家編纂各國史料而成。所記為當時的人物、事跡以及言論,因為涉及教誨的內容,而且偏重言辭,故稱“語”,是所謂的“記言”之書。

全書共2l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個部分,《晉語》最多。其所記史事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韓、趙、魏三家滅智伯,約五百年的曆史,以記言為主,兼以記事,通過上層統治階級士大夫的言論、辯論來反映曆史事件,探討興衰治亂之根源。

《國語》的思想比較複雜。它重在紀實,所以表現出來的思想也隨所記之人、所記之言不同而各異。如《魯語》記孔子語則含有儒家思想;《齊語》記管仲語則談霸術;《越語》寫範蠡功成身退,帶有道家色彩。《國語》與《左傳》、《史記》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類評語。所以作者的主張並不明顯,比較客觀。

《國語》有較濃重的神秘色彩,遇事求神問卜,由對天命的崇拜,轉向對人事的重視,重視人民在江山社稷中的作用;且述事情節每多虛構,如驪姬夜半而泣進讒言,顯然是作者援情虛構,卻成功刻畫出一個口蜜腹劍,陰險狠毒的人物形象。

《國語》敘述史論結合,在史學思想上是一個進步,且其記敘涉及邊遠地區,也記載了諸如經濟、製度、風俗等方麵的內容,可補《左傳》之闕。司馬遷寫作《史記》時,亦曾大量取材於此書。

002《左傳》是怎樣解說《春秋》的

《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和《左氏春秋》。是解說《春秋》的“三傳”之一,也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它使《春秋》的綱目詳細化,成為一部詳贍的編年體史著。

相傳《左傳》為春秋末年魯國盲史官左丘明所作,實際上成書於戰國中期。該書廣泛采錄了當時的各種文獻,且以左丘明口頭進述的史事為主體,故成書時最後編定者便以左氏主名。

《左傳》的體例是編年紀事體,內容大部分是傳注史事,敘述《春秋》經文重要史事的過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終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4),記錄了269年的曆史。比較全麵地記述了春秋時代各主要諸侯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道德文化等方麵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充分表現了各國之間道德、仁義、誠信、禮儀、智慧、膽識、勇力等方麵的較量,氣勢恢弘,群星燦爛。

尤其是“社稷無常俸,君臣無常位”的曆史觀和對於“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由舜所倡導的五教的標榜,都對後世中華民族大一統觀念和倫理道德的構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左傳》注本主要是西晉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唐時孔穎達作《春秋左傳正義》,陸德明撰《經典釋文》,均采用杜注。

趣味鏈接:董狐之筆

董狐是春秋時期晉國晉靈公在位時的一位史官。晉靈公無知驕橫,大夫趙穿刺殺晉靈公,國相趙盾沒出國境便趕回來主持國政。

對這一事件,晉國史官董狐認為,殺死靈公的真正責任者應該是趙盾,所以就直言不諱地在史冊上記下:“趙盾弑其君”。

趙盾見了,大為吃驚,解釋自己並無弑君之罪。董狐說:“你身居相位,出去既沒有走出國境,回來也沒有懲辦凶手,這弑君的罪名,自然該由你承擔。”趙盾無可奈何,長歎道:“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