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史學·典藉(2)(1 / 3)

開始時,“實錄”還沒有成為皇帝編年事跡的專稱,如唐李翱記載其先祖事跡的著作即稱《皇祖實錄》,隨著皇權的增強,“實錄”就成為帝王史書的專稱了。唐朝開始,宰相親撰“時政記”,每當新君即位,都要下令讓國史館根據前朝皇帝的起居注、前朝宰相的時政記等材料加以彙總,纂修一部前一朝皇帝的編年史長編,也就是實錄。

以後,實錄的編製成為定製,宋、遼、金、元、明、清各朝相沿因襲。宋朝修實錄特別發達,國家專門設立實錄院從事此事,宋各朝實錄,現都曆曆可考。

曆朝修撰實錄前,一般還撰錄日曆作為基礎,如宋朝還特別設立日曆所專司編修日曆。日曆彙總時政記、起居注及諸司關報,係以日、月,詮次排列,在此基礎上,再編成實錄。實錄修成之後,一般要將草稿全部焚毀,隻留下定本,據說這是為了保證參加編修者能排除顧慮,直筆詳書而定下的措施。

實錄年經月緯,以日係月,以月係年,將重要事件分別歸屬,內容十分繁富,凡是各種政治設施、軍事行動、經濟措施、自然災祥、社會情況等都詳細記載,同時對詔令奏議、百司重要案牘,乃至大臣生平事跡,也大都選載。

“實錄”雖然號稱“據實詳錄”,但中間也常有曲筆諱飾之處,有時隨著政治風雲的變幻,還可重修過去的實錄,將史事根據當時政治的需要加以刪改。但由於它基本根據檔案材料編撰,所以史料價值比一般雜史、野史記錄要高,曆來為史學家們所重視。

據統計,曆代實錄共有116部,但絕大多數己亡佚,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實錄,是唐代韓愈的《順宗實錄》,宋代也僅存《太宗實錄》殘本。至於整個朝代的實錄比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隻有《明實錄》和《清實錄》。

趣味鏈接:雍正想在《實錄》中美化自己

清朝雍正皇帝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子。他”少年無賴,好飲酒擊劍”,加上性格喜怒無常,因此康熙帝不大喜歡他。康熙帝曾說過:”四子性格喜怒不定。”這句話在康熙四十九年的《實錄》中也載了上去,這對胤禛是很大貶責,關係到他今後的政治命運,他感到很是不安。

後來胤禛取得帝位後,仍對這句話耿耿於懷。有一次他對實錄館總裁張廷玉說:我少年時性格不大好,皇父曾責我“喜怒不定”。但我後來改正了,況且現在我登大位,這“喜怒不定”四字,關係到我一生大事,你可在今後實錄中再寫上去,說我現在言行非常小心,一喜一怒是慎之又慎。雍正帝此言是想在自己一朝的《實錄》中美化自己。

015方誌,記錄某一地的綜合性百科全書

方誌,又叫地方誌,是一種係統、全麵地記載某一地方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的綜合性著作,因此方誌可看作是有關一地的“百科全書”。此外,專門記載名山大川、城池都邑、寺廟宮觀、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的書籍,也可以歸入此類之中。按傳統的分類法,此類書籍歸史部。

我國方誌的發展源遠流長,早在《尚書·禹貢》中就有關於方域、山川、土質、物產、貢賦等的記載。著名的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則記錄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山川、古跡等,內容之豐富,令人歎為觀止。這些都已具備方誌的特點。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方誌的形成階段,當時,無論是體例內容,方誌皆屬地理書,其稱謂亦多為地誌、地記。現存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方誌書《越絕書》(相傳為東漢袁康所撰),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隋唐兩朝,圖經盛行,以誌、記為名的方誌書也發展起來。宋代,以記地為主的方誌成為史學的一個分支。至此方誌書始體例初備,自成一體。明代的方誌又有發展,數量和種類都有所增加。全國有一統誌,各省普遍修總誌或通誌,省以下的府州縣亦各多次修誌。此外還出現了更小行政區劃的鄉村鎮誌、裏坊誌,專門行政(或軍事、經濟)單位的誌書,如衛所司誌、邊關誌、鹽井誌等,也屬此類。

清代是地方誌的全盛時期,不但種類全、數量多,在體例和內容方麵也更加充實完備。清末又新出現鄉土誌。與清代相比,民國時期方誌的編纂,規模要小得多,體例多數亦沿襲舊誌,不過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內容,如注意記載農工商業的生產情況和人們的生活麵貌,還增加了各種統計圖表等等。

016類書,輯錄各門類資料的工具性書籍

類書是我國古代輯錄各種門類或某一門類資料的工具性書籍,大體相當於現代的百科全書。由於內容廣闊,博采群書,分類編輯而成,所以得名。

類書分若幹部(如天文、地理、職官、帝王、服飾等),下設若幹子目(如“天”部之下,又細分日、月、星、雲、霧、雨、雷等)。每個子目下都有依次羅列的古書中的各種資料。

我國的類書起源很早,最早的正規類書,是三國時代魏文帝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命王象等人編纂的《皇覽》,分40餘部,每部數十篇,共800餘萬字。此後,編纂類書蔚然成風,如南北朝時的《古今注》(崔豹纂)、《集林》(劉義慶纂)、《四部要略》(蕭子良纂)、《類苑》(劉孝標纂)等,可惜多已失傳。

唐宋以後,官方編纂類書成為慣例,著名的有所謂“宋四大書”《太平禦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明清兩代類書的特點是規模宏大,其中最著名的兩部是《永樂大典》和《古今圖書集成》,為我國古代類書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編纂類書一般都是在開國之初,這與在政治上拉攏、安撫前朝舊臣有很大關係;士大夫往往有“編書情結”,朝廷則正好將這些影響頗大的飽學之士收羅在自己身旁,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