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鳳眼裏的人民公社(1 / 3)

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也就諸葛亮的侄子,按書上講的,他自小就聰明,反應快。僅憑這一點,真像他叔叔諸葛亮啊,腦子好使,嘴也好使啊。剛剛讀到這個人物時,真讓後來人羨慕啊,看看人家,嘖嘖,這遺傳基因!

現在民間還留有他許多聰明伶俐的傳說,比如,他六歲時跟著父親諸葛瑾(字子瑜)上朝(不大明白,古代上班還可以帶小孩兒?),孫權愛開玩笑,一時來了興致,便拿諸葛瑾逗悶子,取笑諸葛瑾臉長,還即興讓人拉來一頭小毛驢,用粉筆在驢臉上邊寫了“諸葛子瑜”,眾人哄堂大笑。諸葛恪不慌不忙把粉筆拿過來,在下邊添了兩個字,就成了“諸葛子瑜之驢”,眾人皆驚訝:“這孩子真聰明啊,諸葛家有福氣啊,怎麼生了這麼個聰明兒子呢。”孫權也喜歡他了,“這孩子行啊,聰明啊,長大人準有出息。”就把這毛驢賞給了諸葛恪。類似這種表現諸葛恪智慧的傳說,還有許多。如果當代人有了這麼一個寶貝孩子,那臉上還不得整天價笑啊,還不得笑“爛”了啊。是啊,這種孩子根本不用上什麼英語提高班、奧林匹克班,人家是天生的啊。可是,諸葛瑾一點兒也不高興,他還擔心呢,這個當爹的還總歎息:“這孩子啊,不行啊,將來不是保家的人啊。”這絕不是諸葛瑾謙虛,也絕不是諸葛瑾賣乖,他的話果然讓後來的事實驗證了,諸葛恪果然連累得全家都沒得好死。知子莫如父,還是諸葛瑾看得明白啊。

中國信奉神童,也推崇神童,中國人不是有句話嘛,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你長大什麼樣兒,小時候就能看出來。其實,中國古人還有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翻譯過來就是,你小時候是個機靈鬼,長大了可能是一個大傻瓜。

什麼叫聰明人,按照生活慣例,聰明人的第一個指標往往在嘴上。也真應了老百姓那句話:好馬在腿,好漢在嘴。什麼意思?出來混世界,你得能說啊。怎麼叫能說?你先得腦子轉得快,人家轉一圈,你得轉三圈;你嘴皮子還得利落,人家說一句,你得說十句。你說你聰明,可是你的嘴皮子不行,笨得跟棉褲腰似的,人家說十句,你一句也說不出來,盡管你是博士後畢業,盡管你會八國外語,外國人都考不住你,可是能說你聰明嗎?

說一件舊事,談歌有一個同學,叫什麼就不說了。順著諸葛恪這個例子,姑且叫他“小諸葛”吧。小諸葛從小聰明,“文革”前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提問,大多數的時候都是他搶答,而且總是都答對了。聰明啊!老師誇,同學誇,家長也高興啊,他也就落了一個“神童”的稱號。一轉眼,就到了“文革”,這位神童剛剛上初中,別的同學還懵懂著呢,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是怎麼回事兒,可是他早就看準了方向,“我得積極參加!”有人勸他:“你先看看再說,你爸爸還是走資派呢。”他說什麼?“我得跟我爸爸劃清界限。”得,他起來造反了,參加了批鬥他爸爸的大會,還帶頭喊口號,堅決打倒他爸爸。革命語錄他能倒背,而且如流。一來二去,他在學校當了一個紅衛兵的頭頭兒。這一造反,他就更紅了,而且他的嘴能說會道,很快就出名了。結果,別人下鄉,他被當作造反派積極分子留城了;到了工廠,成了工人階級一員,又很快當了幹部;在廠裏,他整老幹部,跟整小雞子似的,整得老幹部們沒法幹工作了。這麼說吧,“文革”當中,緊鑼密鼓,他步步都沒有踩錯了,可是他千算萬算,就是沒算準“文化大革命”能夠結束,他成了“三種人”。檢查交代了幾個月,幸虧他沒有人命,總算過關了,隻落了一個開除黨籍,留廠察看。又別別扭扭幹了幾年,小諸葛就別別扭扭地提前退休了。前幾年,同學們在一起聚會,他也來參加,幾十年過去了,他還是那種“神童”的樣子,聰明勁兒不減當年,嘴皮子還是劈裏啪啦,炒黃豆似的。可是大家都聽出來了,他的知識結構都已經老化了,或者說,他還生活在當年的時間表裏,一張嘴還都是紅衛兵的詞兒呢。時代進步了,小諸葛就一直沒有倒過時差來喲!有人感慨,小諸葛啊,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所以說,聰明人,並不是天下的事情你都懂。老子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辯者不善,善者不辯;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大凡聰明者,絕不是諸葛恪這樣子的,好家夥,又能說,又能狡辯,一張嘴,天底下沒有他不知道的事兒,沒有他講不出來的理兒。這不叫機靈,這叫“抖機靈”;這也不叫聰明,這叫“瞎聰明”。

咱們接著說諸葛亮這個“聰明”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