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戲劇《紅梅閣》或者《李慧娘》的都知道,南宋“蟋蟀宰相”賈似道在杭州西湖葛嶺的風水寶地造了一座別墅,名半閑堂;別墅中有一個花園,名集芳園;花園中有一個樓閣,名紅梅閣。這裏便是當年賈似道拘禁太學生裴舜卿之處,也是賈似道的姬妾李慧娘的冤魂與裴舜卿纏綿之所。也知道戲是當不得真的,可歎人生如戲;人是不可能假的,可惜人生如戲。有意無意之間,把戲劇與人生混在一起,每次到葛嶺,總是為李慧娘的不幸遭際,“長歎息以掩泣兮”。
元宵佳節,本是合家賞燈的時候,可孩子偏偏嚷著要登山,那不高不矮的寶石山,便成了我們的首選。從保俶路出發,進入寶石弄,便是通向寶石山的石板路。一路迤邐而西,緩緩升高,不知不覺,從山的東麵來到山的南麵,便是葛嶺了。遠遠望見西麵一道黃牆,裏麵就是傳說當年葛洪煉丹的抱樸道院,還傳來嫋嫋的樂聲。
大凡西湖山水的佳處,往往被三種人所占據,其中之一便是僧道,譬如靈隱、天竺、淨慈諸寺。而僧道所據之中,又以抱樸道院為佳,形狀像一個三麵環繞一麵空的“畚箕”,可謂風水寶地。
抱樸道院麵南背北,依山傍水。北麵是一道山嶺,叫作“牛脊背”,可以擋住冬天的北風;南麵是裏西湖,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東麵是寶石山,一塔聳立;西麵是初陽台,巍峨特立。四周本來有不少寺廟,可惜都已破敗,譬如東麵是昭慶寺,隻剩下一座大殿;北麵是仁壽寺,隻有遺址;南麵是瑪瑙寺,雖已修複,隻是作為休閑之所,還有智果禪寺,隻剩下一座牌坊。惟有抱樸道院,千年以來,依舊香煙繚繞,仙樂悠悠,長盛不衰。
十餘年前,我還是一個獨來獨往的王老五。午後無聊,打開窗戶,南麵水光瀲灩,一堤煙柳;西麵山色空濛,一抹黛色。於是,溜出大院,穿過保俶路,登上寶石山。在保俶塔下,一亭翼然,稱“來鳳亭”,一石孓立,稱“壽星石”。迤邐而西,穿過“蛤蟆峰”,爬上“牛脊背”,登上初陽台。稍事休息,下得台來,便是抱樸道院。每每路過此地,總是被悠揚清越的道教音樂所吸引,於是踱進山門,去看道場。
當時,杭州師範學院音樂係的一位老鄉,正在學古箏。培訓班中有一位美女,因情場失意,萬念皆灰,遁入空門,就在此地做了道姑。我也曾在道場裏見過一兩麵,果然是衣袂飄飄,仙風道骨,喜怒皆不形於色,或許是心如止水吧。
帶著孩子,舊地重遊,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進得大門,便是一座朝南的道觀。有趣的是,橫額偏偏叫作“半閑堂”。道觀裏正在做道場,七個清一色道姑組成的樂隊,正在演奏音樂,清越悠揚之中,偶聞大鑼大鼓,跟婺劇音樂頗有相似之處。我仔細看了他們手中的樂器,有簫、鼓、木魚、鑼、鈸、撞鈴等,與婺劇大致相同,隻是弦樂用二胡,不用板胡或者徽胡。一個年輕道士在中間做法事,無非是焚香、跪拜、兜圈,程式性的動作未免有些單調。整個道場的氛圍,頗像老家自彈自唱的坐唱班。道教音樂,與其說是娛神,不如說是自娛。
向一位來自北方的道姑請教一個疑問:為何道觀之中,卻供奉著佛教的觀音菩薩(道教叫作“慈航真人”)。答曰:觀音有八十多個法身,其中有一個法身是道教的。這真是聞所未聞,可見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年紀老大,不懂的地方依然是多了去了,還得耐著性子,不恥下問,以免出洋相。道姑善聊,還參加過浙江縉雲仙都祭祀黃帝的儀式,看到中央電視台在拍電視紀錄片《婺劇四百年》,看來跟婺劇真的有緣。據她的說法,一般的道教音樂是不用大鑼大鼓的,此地與別處有所不同。
看完道場,已是中午,肚中空虛,饑腸轆轆。好在“半閑堂”的東麵,有一幢朝西的閣樓,取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紅梅閣”。又是“半閑堂”,又是“紅梅閣”,不由你不想起《紅梅閣》來,還有賈似道、李慧娘、裴舜卿,仿佛一齊來到眼前。隻是“紅梅閣”不是拘禁裴舜卿的樓閣,而是給信男善女供應素食的食堂。隨喜點了一碗素麵,取了一個吉利的名字——長壽麵,其實隻有麵條加鹹菜。好在價格實在便宜,一碗隻需五元。在這種山水秀絕之處,居然有如此價廉的素食,真的有些出乎意料了。
麵對此時此景,不由蹦出兩句話來:“紅梅閣裏吃素麵,半閑堂中看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