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忽然在網上聽到老家一位八十老者演唱的浙江“浦江亂彈”中的一段“二凡”唱腔,質樸無華,原汁原味,與我兒時聽過的一模一樣,驚喜之情,無以言表。這些年來,聽慣了專業劇團的專業作曲整理的旋律優美、配器豐富的婺劇音樂,漸漸地把那些略顯單調卻又無比親切的老腔老調淡忘了。時隔多年,驀然尋到了戲劇音樂之“根”,才發現原來“簡”不遜於“繁”,甚至可以勝於“繁”!
“繁”與“簡”,是美學上的一對互相對立又互相關聯的概念。隻要運用得當,就能做到各得其宜,各盡其妙。“簡”的好處,是簡約,是簡潔,是凝練,是厚重;“繁”的好處,描摹物態,窮形盡相,刻畫心理,細致入微。但凡文藝大家,“有時用簡:惜墨如金,力求數字乃至一字傳神;有時使繁:用墨如潑,汩汩滔滔,雖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千樹萬樹梨花開”,是繁;“一枝紅杏出牆來”,是簡。“萬樹梨花”與“一枝紅杏”誰高誰低?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千古絕唱,各臻其妙。群山萬壑,是繁;孤峰一片,是簡。這是中國山水畫的兩種不同風格,各有所長。所以,從審美上來說,我們不必將“繁”、“簡”兩種風格強行軒輊,分出高下。
如果從“繁”與“簡”的角度,來審視我們質樸原真的戲劇藝術,近年來呈現出一種由“簡”到“繁”的趨勢。如果能把握一定的度,把“繁”的好處發揮得淋漓盡致,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嚐試。但是,片麵以為越繁越好,走向極端,從量變引起質變,很可能消解戲劇質樸原真的本色,這恐怕不是杞人憂天。現從音樂、舞美、龍套等方麵,來談談一孔之見。
關鍵詞:音樂
音樂是戲劇的本源。唱念做打,唱為“四功”之首,唱的分量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音樂也是一種地方戲劇區別於另一種地方戲劇的標誌。如果撇開音樂,中國幾百種地方戲的舞台表演大同小異,似曾相識;如果沒有舞台表演,地方戲仍然可以以坐唱班的形式生存和延續下去。由此可見,戲劇音樂先於表演,也重於表演。
音樂是戲劇的靈魂,是戲劇的根本,是戲劇的生命。在浙江“浦江亂彈”的曲調中,“三五七”婉轉優美,“二凡”高亢激昂。據說,“二凡”源於西北高亢粗獷的秦腔,在婉約柔美的江南,本是有些格格不入的,而偏偏居於江南一隅的浙江浦江,民風粗獷,算是異類,就這樣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溶到了當地人的血脈當中。
說來慚愧,作為一個老戲迷,如果沒有字幕,我連一句“二凡”唱腔都聽不懂,但這並不妨礙對它的迷戀。三十年前,當我開始聽“二凡”唱腔的時候,耳朵裏灌滿“哦—哦—哦—”的拖音,越唱越高,越拖越長,一時熱血沸騰,不能自已。那些文化水平並不高的農民演員,有時候忘記唱詞,隻剩下“哦—哦—哦—”的拖腔了。我曾經聽長輩笑言,大凡唱“二凡”唱腔,那是一筆糊塗賬,演員糊塗,觀眾也糊塗,因為並不深究唱的是什麼詞,表的是什麼意,純粹是表達一種高亢激昂的情緒,這就是原始戲劇音樂的魅力。
二十年前,我曾熱心地將婺劇音樂推薦給一位杭州的同學,因為她的母親是浙江省藝術學校的教師。誰知她歸還磁帶的時候,給我潑了一盆寒徹心頭的冷水:“婺劇的旋律太單調!”
單調?不錯,與西洋繁複的鋼琴曲相比,婺劇的旋律確實單調!其實,所謂的單調,就是原始質樸,就是原汁原味,就是“簡”。“繁”是一種美,“簡”也是一種美,隻要恰到好處,我覺得並沒有高下之分。
“浦江亂彈”作為浙江亂彈的一朵奇葩,二零零六年已經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傳承“浦江亂彈”的班社,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落戶浙江衢州,成為衢州市婺劇團的前身。七十年代重組的浙江浦江婺劇團,已經在本世紀初成為曆史。外地的婺劇團,包括處於頂尖水平的專業婺劇團,雖然還在唱“浦江亂彈”,但幾十年來經過專業作曲的整理,慢慢地優美起來了,漸漸地失去質樸原真的風貌。好在民間還有一百多個坐唱班,散落在浦江各地,默默地承擔著傳承“浦江亂彈”的曆史使命。
不僅是“浦江亂彈”,還有婺劇的其他五種聲腔,在受過專業聲樂訓練的專業作曲的眼中,或許音樂太原始了,旋律太簡單了,需要運用現代聲樂知識加以豐富和提高。經過整理的婺劇音樂,旋律優美了,配器豐富了,後台的樂隊從五人(“浦江亂彈”的後台包括:正吹、副吹、鼓板、三件、小鑼)增加到了十幾人。樂隊擴大了,樂器增多了,相互之間協調的難度也大了,配合的樂器,對主奏的樂器,是起到烘托輔助的作用,還是起到消解幹擾的作用?也很難說,並不是配器越多越好。
同樣是經過整理以後的婺劇音樂,其韻味跟作曲的藝術見解大有關係,譬如傳統派的陳金聲、樓敦傳、範誌貴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所以《前後金冠》、《三請梨花》、《姐妹易嫁》、《百壽圖》、《白蛇傳》、《拷打·提牢》、《江南第一家》、《畫龍點睛》、《穆桂英掛帥》等劇目的音樂,旋律優美,同時不失婺劇的傳統韻味,頗受觀眾好評。隨著傳統派的相繼過世,現代派粉墨登場,大膽創新,結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音樂是優美了,但婺劇特有的韻味寡淡了。二零零九年,筆者有幸在現場看了兩場婺劇:第一場是在杭州的浙江音樂廳,浙江省縉雲縣婺劇促進會新排廉政曆史婺劇《卻金館》,主辦方分外重視,專門聘請專業劇團的專業人士作曲,邀請專業劇團的龐大樂隊演奏,而大多觀眾並不認可;第二場是在浙江省金華市人民大會堂,排演重新加工提煉的《二度梅》,因為專業作曲對音樂加以“豐富”,演出視頻傳到網絡上以後,引來噓聲一片。相信一般的婺劇觀眾,喜歡優美的旋律、豐富的配器,更喜歡傳統的韻味,如果兩者能夠完美地結合,那當然是上選,如果兩者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相信寧可選擇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