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戲劇的話語權(1 / 2)

“戲劇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專家的戲劇,一種是觀眾的戲劇,還有一種是戲迷的戲劇,不要混為一談。”日前,當我向一位戲劇專家請教為什麼戲迷與專家的意見往往相左時,他的三言兩語,使我茅塞頓開,驅散了長久以來籠罩在心頭的迷霧。

戲劇是一池流動的春水,創新是它的常態。自古以來,戲劇是一種最時尚的娛樂形式,隨時隨地隨著觀眾的喜好而改變,因為觀眾是劇團的衣食父母,觀眾喜歡什麼,劇團就得提供什麼,隻有迎合觀眾的口味,獲得觀眾的首肯,才能生存,才能發展,否則,就意味著丟飯碗,餓肚子。而喜新厭舊是人之常情,這就倒逼戲劇不斷創新,不能僵化。

解放以來,戲劇進入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政府把劇團收歸國有,從一種娛樂方式上升為一種宣傳工具,寓教於樂。

這樣,劇團的宗旨開始兩極分化:民間劇團的衣食父母還是觀眾,而國有劇團的衣食父母是政府。觀眾的價值取向和政府往往不同,觀眾把戲劇作為一種娛樂形式,隻要演得好看、唱得好聽就行;政府把戲劇作為一張文化名片,隻要能夠征服專家,獲得獎項就行。而觀眾之中,又細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通觀眾,看戲無非湊熱鬧,既沒有深厚的感情,也沒有深入的鑽研,有點隨喜的味道;還有一類是鐵杆戲迷,因為深深地愛上了戲劇,一往情深,越鑽越深,有的成為專家型戲迷,有的成為資深票友。他們恪守傳統,喜歡古典,留戀戲劇的原汁原味。所以,專家的戲劇,走的是精品之路;觀眾的戲劇,走的是時尚之路;戲迷的戲劇,走的是傳統之路。

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人群已經充分圈層化。每個圈層都有自己的訴求,需要有表達意見的渠道,心情才能舒暢,社會才能和諧。戲劇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元,本身就是一個大圈層,如今又把它分為專家、戲迷、觀眾三個小圈層,都渴望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有三個圈層的三種不同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劇團和演員到底應該聽誰的?就看誰講得動聽、誰講得動情。為了影響劇團,影響演員,專家、觀眾、戲迷這三個不同的群體,都希望盡量把話講得動聽一些、動情一些,讓劇團和演員入耳入心,朝自己設計的“路線圖”行進。

專家圈層先天強勢。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他們學有專門,一心一意,心無旁騖,既深且精,而且掌握了各類評獎的投票權,他們的意見往往能夠左右劇團和演員的行為,惟馬首是瞻。著書立說,汗牛充棟,是專家的專利;在刊物上發表理論文章,是專家的專長;召開各類研討會,專家是當然的主角;就是報紙采訪,雖然會顧及演員、觀眾麵上的意見,但專家的意見一言九鼎,絕對權威。在傳統媒體時代,專家幾乎壟斷了戲劇的話語權,觀眾很少有置喙的餘地。

戲迷圈層不甘示弱。在新媒體時代,隨著互聯網進入千家萬戶,戲迷圈層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表達自己意見的渠道——網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今,戲迷圈層創辦了戲劇網站(如婺劇文武堂、婺劇場)、戲劇論壇(如婺劇論壇),建立了戲劇QQ群(如中國婺劇QQ群、浙江永康婺劇QQ群),呼朋引伴,切磋交流,蔚為大觀。戲迷是一個龐雜的群體,分布在各行各業,士農工商,無所不有,素質參差不齊,其中不少學曆在大學本科以上,不乏藏龍臥虎之輩。他們還徘徊在戲劇殿堂的門外,都有自己的專業、自己的飯碗,為了共同的愛好走到一起,心中懷有無比的酷愛、熱情和執著。他們不計功利,甘於奉獻,隻為心中的那個“夢中情人”——戲劇。像婺劇論壇開通一周年,主題達到一千六百多個,回複達到兩萬七千多條。作為一個為小眾藝術而設的論壇,有如此旺盛的人氣,離不開版主的苦心經營,也離不開一批鐵杆戲迷的鼎力支持。相反,一些官方的戲劇網站,因為信息更新不及時,反而人氣慘淡。浙江武義戲迷QQ群更是雄心勃勃,甚至在二零一零年七月十日舉辦了全省婺劇戲迷QQ群交流會,介紹各自的特色與成績,並針對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後的發展進行商討,其誌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