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底下無新事,現實隻不過是曆史的重演。當2008年金融風暴橫掃全球的時候,經濟危機如同驅之不散的陰霾,再次幽幽升起,籠罩在許多國家上空,成為世人難以掙脫的夢魘。於是,1825年生產過剩危機後企業的奄奄一息,1857年破產浪潮的大肆蔓延,1929年經濟大蕭條時諸行業的愁雲慘霧,1973年石油危機導致國家間的劍拔弩張,1987年股市“黑色星期二”引發的誠惶誠恐……紛紛穿越曆史時空,重新化做現實的世態寫照。失落、迷茫、憤怒、急躁……在經濟危機的壞脾氣下,各種悲觀情緒開始隱隱浮現。
經濟學大師約瑟夫·熊彼特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曆史事實,不具備適當的曆史感或所謂曆史經驗,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時代的經濟現象。”他還指出,“目前經濟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錯誤,大部分是缺乏曆史的經驗,而經濟學家在其他方麵的欠缺倒是次要的。”因此,盡管令世人遭受切膚之痛的是當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一個嚴肅的經濟學者卻不能駐足於此,而是需要以史為鑒,透過現實洞察經濟危機的前世——獲取應對危機的智慧和韜略,然後積極地麵對它的今生——踏上下一次經濟繁榮之路。
打開世界經濟史的巨幅畫卷可以發現,從1764年的英國工業革命到目前,人類社會已經發生了大約25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究竟是什麼因素點燃了全球經濟衰退的“導火索”?200餘年來,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經濟危機的問題爭論不休,有人歸因於生產過剩,有人歸因於金融體製不健全,有人歸因於能源匱乏,還有人歸因於政治不穩。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些原因或者顯得偏頗,或者流於形式,並沒有觸及本質。事實上,經濟危機的真正根源是缺乏新的技術革命,正是技術革命充當了啟動下一輪經濟繁榮的“金鑰匙”。
這是因為伴隨每一次經濟危機的跌宕起伏,許多國家的發展也浮浮沉沉,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則實現了鳳凰涅槃。以美國為例,盡管曆史上的經濟危機約有一半發源地是美國,但多年來它的經濟地位卻一直不可動搖,自19世紀末以來就牢牢占據世界第一的寶座。是什麼力量幫助美國從曆次經濟危機的泥淖中擺脫出來,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重新獲得了經濟增長的動力?是科技創新。美國正是借助曆史上幾次重大金融危機的機遇,搶占了技術革命的製高點,推動經濟不斷躍遷到新的台階。
1857年的經濟危機是第一次先在美國、而不是英國發生的危機。美國正是在此時抓住了機遇,大力倡導科學技術研發,引領了以電氣革命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歐亞移民帶來了先進技術,愛迪生、福特、萊特、貝爾等人的發明也使美國在電力、交通運輸、遠程通信等領域領先。在一大批令人矚目的技術發明和技術革新推動下,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1860年,美國工業生產總值尚落後於英國、法國和德國;1894年,美國已排名世界第一。相比之下,英、法兩國由於不願采用國外的新技術,也不重視技術教育,實力不斷下滑而走向衰落。
1929年,資本主義曆史上爆發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經濟陷入了大蕭條,生產下降了近45%,倒退到1908年的水平,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美國,以危機的最低點與危機前的最高點相比,下降了55.6%。盡管如此,美國也沒有在危機中倒下,反而通過危機引發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在原子能、基本粒子、高能物理、計算數學、電子技術、空間技術、高分子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尖端科技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在激光技術、遙感技術、生物工程、農業科學、醫藥學、新材料和新能源方麵也取得了顯著成果。科技革命引領產業革命,對美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增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從而一躍成為鶴立雞群的超級大國。
1987年的金融危機以美國紐約股市的暴跌為開端,並迅速引起西方主要國家的股票市場連續大幅下挫,共造成世界上主要股市損失達17 920億美元,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3380億美元的5.3倍。盡管金融領域遭到了重創,但美國卻憑借信息技術革命再次從這次危機中複蘇,以信息技術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計算機軟件業以每年12.5%的速度增長,比整體的經濟增長率高出了數倍;到1999年,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產值達到6326億美元,在總體經濟中所占的份額也上升到6.4%。美國也因此進入了長達10年之久的“新經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