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經濟危機、經濟繁榮與科技創新、科技革命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關係。由於科技發展具有自身的客觀規律,並不是一個持續、穩定的前進過程,有時候可能需要沉寂許多年,然後才集中噴發,即技術呈現群體性突破,形成技術革命。技術革命引發產業革命,進而帶動經濟走向繁榮;與之相反的是,當技術創新處於相對停滯的狀態,產業因得不到新技術的推動而發展緩慢,經濟就容易陷入衰退,從而導致危機的爆發。
長波理論很好地描繪了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這種相互依存關係。這一理論最早由前蘇聯的經濟學家康德拉捷夫提出,他證明了科技創新的周期與世界經濟中心的周期之間的大體對應關係,但他並沒有明顯指出技術的作用。熊彼特把康氏的長波理論與創新理論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周期與三次產業革命中的技術創新之間進行比較研究後,總結提出:技術創新是決定資本主義經濟實現繁榮、衰退、蕭條和複蘇周期過程的主要因素。但是,這一理論在相當長時期內未引起主流經濟學家的重視。20世紀70—80年代,這一理論開始受到重視,門施通過現代統計方法驗證和補充了熊彼特的理論,指出:經濟蕭條是創新高潮的主要動力,技術創新則成為經濟發展新高潮的基礎。
正是基於上述實踐經驗和理論視點,我們嚐試編寫了《大變局——經濟危機與新技術革命》一書,試圖通過梳理現有的對經濟危機與技術創新的研究成果,刻畫出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為應對當前的全球經濟危機提供一定的借鑒。全書共8章。第一章主要回顧曆史上所發生的經濟危機。首先,初步劃分經濟周期,總結經濟危機的根源和演變特征;然後,從企業、產業、國家和全球四個層麵來講述經濟危機,並著重對曆史上發生的幾次重要的經濟危機進行特寫,如1929—1933年資本主義曆史上最深刻、最猛烈、破壞性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以及1973年和1979年引發經濟滯脹新現象的石油危機;最後,詳細描述了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
第二章主要介紹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技術創新,從企業、產業和國家三個層麵介紹。企業作為國家經濟活動的最基本的單位,其創新決定了企業的活力與生命力,企業家精神帶動創新精神,風險投資改變創新模式,孵化器為創新提供服務,三者共同為大、中、小企業注入活力。產業創新致力於推動新興產業的成長,促進幼稚產業的升級,以及保障衰退產業的成功轉移。國家創新則從動態係統的角度來綜合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政府部門間的協作,提高整體創新能力,維護國家的競爭力。技術創新和製度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兩輪馬車。
第三章主要介紹科技革命和國際格局的演變。20世紀以後,國際關係格局經曆了三次變動,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係、雅爾塔體係、一超多強和多極化趨勢。科學技術通過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社會革命和世界革命,呈周期性全息效應轉化,導致世界科技、經濟、文化、政治、文化等中心的不斷轉移,形成新的世界格局。近代以來,世界經曆了四次大的科技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曆史的發展,對當時及以後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進入21世紀後,美國的優勢不斷受到挑戰,歐盟、日本加快趕超步伐,俄羅斯也力圖重振科技大國雄風,中國、印度和韓國等亞洲新興國家的科技快速崛起,使世界科技和創新的重心開始從西向東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