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主要講述技術創新與經濟變局。技術創新可以通過生產力效應、收入分配效應、財富轉移效應的綜合效果形成經濟周期的運動軌跡,對經濟發展具有“長波”的作用。與長波理論緊密相關的是產業革命的提法,它深刻地揭示了技術創新對新興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從曆史上來看,人類已發生了三次產業革命,它們與技術創新之間具有密切的聯係。這也導致了人們對於凱恩斯與熊彼特之間的理論之爭,在當前危機條件下,究竟誰家的理論能夠帶領人們走出危機的沼澤還有待於驗證。

第五章主要介紹信息技術革命與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的振興。20世紀70年代後,美國經濟進入了曆史上所謂的“滯脹”時期。然而,進入80年代後,美國政府意識到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即將來臨並積極進行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迅速,通過數字革命催生了美國新經濟,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它的出現是20世紀末期經濟領域中的重大變化,對21世紀的經濟發展趨勢有決定性影響。與此同時,韓國也通過半導體產品、通信設備、消費電子和網絡遊戲等在內的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改變了韓國的經濟麵貌,成為實現經濟起飛的最成功的國家之一。

第六章主要介紹亞洲金融危機與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東亞各國經曆了一場由貨幣脫離控製所帶來的“致命打擊”,其背後有各國內部的原因,但也不乏外部環境的影響和操縱。金融危機一方麵推動亞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信息網絡產業、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服務業的科技含量和服務水平等;另一方麵使亞洲國家認識到當今世界經濟競爭的本質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開始更加重視科技創新。進入21世紀後,新興經濟體崛起,其中包括高盛投資公司提出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以及“展望五國”——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

第七章主要分析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對創新與產業的影響。金融危機勢必影響科技發展,但影響有限,在許多國家,企業繼續保持研發主體的地位,政府對各重點領域也繼續保持穩定的經費支持,並出台一係列研發政策來推進研發活動。此時,世界格局變化加快,新興經濟體麵臨更大機遇,若能建立更加有活力的內需拉動機製,將會迎來下一個高速增長時期。曆次的經濟危機使得人們認識到:凡是善於迎難而上、依靠科技銳意創新的國家和企業,都能很快擺脫危機並實現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新技術革命是化解當前經濟危機的根本之道,自主創新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戰略選擇。

第八章主要展望未來新的技術革命。21世紀上半葉將興起一場新的信息科學革命,其結果可能導致21世紀下半葉的新技術革命;以破譯生命秘密和根據人類需要重新設計新生命體的基因工程逐漸產業化為標誌,一場以生物技術為背景的新技術革命的序幕也正在慢慢拉開;納米技術在信息材料、生物材料、能源材料三個領域都將有所作為,納米技術革命甚至有可能超過計算機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鑒於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的現實,以清潔能源技術為核心的能源技術革命也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許多專家及同事的幫助和支持。在此,要特別感謝林源園、孫麗傑做了不少工作。另外,本書編寫過程中引用了大量專家學者的學術文獻和理論觀點,在此一並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主要特點是采用了理論與實踐交相融合的風格,目的是方便廣大讀者閱讀,相信本書對學術研究者、政府官員、企業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由於出版時間倉促、人力及水平有限等,書中的錯誤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專家、讀者不吝賜教,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