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經濟危機:從曆史看現實(1 / 3)

從1825年英國爆發的世界上第一次普遍性經濟危機,到今天發端於美國並在全球蔓延、尚未見底的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在繁榮與蕭條中交替運行,迄今已將近200年。200年在人類的曆史長河中不過是滄海一粟,一閃而逝;然而卻足以為當代人提供一個深入思考的空間:為什麼經濟危機如同一個惡瘤,曆經百年仍然無法根除?隨著時間的變化呈現什麼新的特征?經濟的繁榮與蕭條的交替究竟遵循著怎樣的規律?“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21世紀的今天,隻有從曆史上所發生的重要經濟危機中汲取經驗教訓,並結合時代特點,才能夠為當前全球經濟危機尋找一劑擺脫困境的良方。

一、經濟危機與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是指在總的經濟波動中擴張和收縮的交替性和不斷重複性。對一個國家或一個經濟體而言,獲得經濟增長是其關鍵的經濟目標,而獲得持續的經濟增長更是所有人的共同期望。19世紀2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形成了機械化大工業和世界市場,此後,世界經濟就開始不斷重複著平均10年為一周期的景氣循環。在生產和市場急劇擴張之後,就會爆發生產過剩的危機,出現市場收縮、勞動者陷入失業困境的情況;通過破壞過剩的產品和生產設備,危機跌到穀底,景氣又逐漸走向恢複;經濟再次擴張,迎來白熱化的繁榮。然而不久,資本主義經濟又再次陷入危機中。

(一)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期的經濟周期

1. 19世紀上半期

在這一時期內,爆發了1825年、1836年和1847年的三次經濟危機,伴隨著1826—1828年、1834—1836年、1843—1845年三個階段的繁榮期。1825年的危機是資本主義曆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生產過剩危機,曆時七八個月,打擊了英國所有的工業部門。1836年的危機發端於英國,但波及美國,蕭條時期達到5年之久。1847年的危機也是首先在英國爆發,並很快席卷整個歐洲國家,持續了一年。這幾次的經濟危機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當時最發達的國家——英國在危機中起到了主導性作用,其他幾個國家雖然也受到影響,但影響並不大,並且主要是局部的和外部的;經濟危機過後,以世界市場的擴大為契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得到迅速發展。

2. 1851—1875年

英國在1850年走出危機後,轉入一個長達7年的繁榮期,並帶動其他各國擺脫危機。1854—1857年的繁榮是靠金融投機支撐的,金融係統崩潰之後,實業便以更大的規模破產。1857年的經濟危機首先發生在美國,然後波及德國、法國、英國,它襲擊了這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是第一次名副其實的世界性經濟危機。1866年的經濟危機也是首先發生在美國,隨後英國、德國也先後爆發了危機,歐洲糧食連年歉收,進一步縮小了工業品市場需求。1873年的維也納交易所危機引發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紐約金融市場恐慌,導致重工業危機。然而,在以1857年、1866年、1873年經濟危機為標誌的19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經濟周期中,出現了1860—1863年、1863—1865年、1865—1872年的三個繁榮階段,經濟發展勢頭極其強勁。導致經濟繁榮的主要原因是:鐵路的狂熱修建與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美國南北戰爭,德國、意大利民族統一等一係列重大政治事件所帶來的市場擴大效果;石油公司得到快速發展等。

3. 1876—1899年

從嚴重程度來看,1878年的經濟危機是19世紀發生的程度最深和破壞性最大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由奧地利開始,波及德、法、英、意、俄、荷蘭、比利時等整個歐洲大陸,並禍及美國。以這次經濟危機為契機,卡特爾等壟斷組織開始出現,標誌著資本主義向其壟斷階段過渡的開始。這次經濟危機還反映了資本主義在各國發展的不平衡,德國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導致危機的主要推動力量。從1878年的危機開始,又經曆了1882年、1890年的危機,以及1879—1881年、1886—1889年、1894—1899年的繁榮期,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經濟周期。1882年的經濟危機的中心是法國和美國,使法國經濟發展水平倒退了5年,美國則在1885年出現了最嚴重的生產下降;1890年的危機的中心是德國和美國。這個時期的經濟發展的總體特征是:回升與高漲的勢頭極其微弱,在英國尤其如此;呈現出一種似乎是沒有周期循環的慢性停滯期的外在形象。

4.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1900年的危機是以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俄國為發源地的,通過這次危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確立了金融資本的統治地位,大企業趁機兼並,出現大型壟斷組織。日本盡管遠遠落後於歐美各國踏上資本主義道路,但它也在這次危機爆發後被卷入了周期性的世界經濟危機中。這是日本首次遇到真正的經濟危機的襲擊。1907年的經濟危機是由於美國發生了金融混亂,把英國直接推入危機,然後蔓延到德、法、日等國。1900年、190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雖然非常激烈,但持續時間比較短。與此相對,周期高漲卻非常強勁,出現1905—1906年、1909—1912年的兩個繁榮階段。這是出於鐵路網的巨大發展,鋼鐵、電力、化工等重化工業飛速發展,農村市場開始擴大,列強支配世界廣大地區的局麵形成和資本輸出的擴大,大戰前巨額的軍需訂購和軍備競賽等原因而造成的。

5. 20世紀20~30年代

由於戰爭中受到抑製的消費需求在戰後開始擴大,引起資本主義國家持續一年半的經濟繁榮,此後爆發了1920—1921年的經濟危機。在這次危機中,受到戰爭嚴重破壞的法國並沒有發生經濟危機,德國的危機也發生得非常晚;而在戰爭中暴富的美國和日本卻發生了極為激烈的經濟危機,英國也出現了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生產下降。以1923年的德國通貨膨脹的終結為轉機,資本主義迎來了暫時的相對穩定時期,出現了1923—1926年、1927—1928年的兩個繁榮期。然而,1929—1933年卻爆發了資本主義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首先在波蘭、羅馬尼亞和巴爾幹各國出現,繼而波及世界各國,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生產下降了近45%,倒退到1908年的水平。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美國。風暴過後,資本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仍然存在著固定資本的慢性過剩和慢性失業常備軍,景氣回升非常困難。另外,為了爭奪市場,各國高築關稅壁壘,促使本國貨幣貶值,造成世界市場更加狹小,很快又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1937年的經濟危機是在不景氣的某種程度的複蘇——但是還沒有轉向繁榮——的情況下爆發的。在這次危機中,德國、意大利、日本通過走上法西斯戰爭的道路而避開了危機;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試圖盡力回避危機,但仍然沒有避開1937年的危機的襲擊。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周期

1. 20世紀40年代後半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經濟經曆了各自不同的周期循環。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走向富裕、掌握了世界過半數的黃金、工業生產能力異常膨脹的美國,戰後不久由於向和平時期轉換而引起了生產的大幅下降,但緊接著又出現了以世界性物資需求為背景的戰後繁榮。此後,美國於1948—1949年爆發了一次全球性生產過剩危機,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1937年的經濟危機後形成的周期正式結束,並導致馬歇爾計劃的出台。在戰爭中遭受巨大災難、陷入戰後嚴重經濟危機的西歐各國,1949年爆發了嚴重的通貨危機——貨幣貶值和過剩資本的破壞。這次危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生產過剩危機,而是由於對外貿易的大幅赤字造成的。

2. 20世紀50年代

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重新加強了各國經濟周期的非同期性。美國和日本在經曆了突發式繁榮之後,以朝鮮戰爭結束為轉機,在1953—1954年爆發了暫時性危機。與此相對,西歐各國則經曆了1951—1952年的停滯,1953年開始轉向景氣回升。進入50年代中期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出現了經濟高漲,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重工業部門,特別是新興工業部門,廣泛采用先進技術,推動了固定資本的投資熱潮。這是這次高漲的核心。但此後各國幾乎又同時陷入了1957—1958年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持續時間較短,破壞性較小,首先在美國爆發,接著日本、加拿大、英國、意大利、法國和聯邦德國也相繼卷入危機,顯示了危機同期性,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各國造成的不同後果和影響已逐漸消失,各國經濟進入了正常的周期運行軌道。

3. 20世紀60年代

20世紀60年代是資本主義曆史上少有的經濟迅速且穩定發展的時代。在這一時期,各國雖都零星出現過蕭條狀況,但並不十分嚴重,而且也沒有出現周期性世界經濟危機。形成這種高速穩定增長局麵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

(1)資本主義曆史上第三次技術革命的高潮以及由此引起的新設備、新產業、新產品的出現。

(2)戰後資本主義內部的結構性變化。例如在全球化、自由化的名義下,各國市場的開放和商品、資本的相互滲入以及獲得政治獨立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市場得到擴大;由於發展中國家和日本原有的土地所有製進行改革所帶來的本國國內市場的擴大;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一部分國家內部,都打破了壟斷資本主義在戰前的封閉式市場壟斷體製、壟斷資本間的競爭激化等。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反周期政策。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於與前蘇聯、東歐、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競爭的需要,依靠為了維持增長率而進行的財政支出,不斷人為地擴大需求。特別是通過1967年的越南戰爭,加大軍需訂購、加深對越南人民的侵略,成功地避免了正在不斷迫近的經濟危機。

(4)IMF體製的作用。這是將美國國內貨幣美元代替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一種世界性貨幣管理製度。正是以壓倒多數的黃金擁有量為支撐,美元獲得了極強的信譽。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對全世界而言促進了各國購買力的擴大,對景氣走向繁榮發揮了作用。

4.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初,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曆了較長時期的迅速發展之後,生產社會化、國際化的程度大大提高,世界市場越來越難以承受迅速增長的生產能力的壓力,各種矛盾急劇激化。1973年年底,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德國幾乎同時爆發了危機,日本和加拿大在1974年年初也出現了危機現象。這是戰後最嚴重的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打斷了世界資本再生產進程的鏈條,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呈現出十分混亂的景況。這有力地證明了在現代資本主義製度下,危機的法則也仍然發揮著有效的作用。這次危機,幾乎波及了各個經濟領域,不僅生產下降幅度大,而且持續時間長,成為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轉折點,它標誌著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的所謂“黃金時代”的結束和“滯脹”局麵的形成{1}。

5. 20世紀80年代

在1974—1975年的危機跌至穀底後的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世界資本主義也曾出現一定程度的繁榮。但是由於伊朗革命引發了1979年年末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兩年間暴漲了1.8倍)以此為開端,資本主義再次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從英國開始,接著波及歐美大陸和日本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79—1982年的危機不僅表現出與上一次危機一樣的現代性特征,即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發的特征,而且在嚴重程度上甚至還超過了上一次危機。在這次危機中,失業率異常攀升,在歐美國家超過了10%,形成了自1929年的危機以來最龐大的事業常備軍;世界貿易額連續兩年絕對縮小,資本主義世界的名義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18 240.9億美元縮減到1982年的16 501.0億美元,減少了9.5%。1983年4月後,出現了景氣跌至穀底的跡象,開始形成不平衡的景氣回升。1983—1990年,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20世紀80年代經濟的恢複和快速發展的好勢頭,西方世界經濟一度回升。

6. 20世紀90年代

自1990年7月起,美國首開危機記錄,很快波及加拿大、日本、歐洲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直到1992年年底,美國才走出低穀,而西歐、日本等國仍蒙受嚴重陰影,日本產生房地產泡沫的10年被稱為是日本“失去的10年”。1991年和1992年,西方經濟僅分別增長0.7%和1.5%;即使較早走出穀底的美國,自1991年3月到1992年12月,經濟增長隻是2%的年增長率。20世紀90年代還發生了幾次比較著名的區域經濟危機,即墨西哥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前者發生於1994—1995年,比索彙率狂跌、股票價格暴瀉,墨西哥的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其他拉美國家受到直接影響,作為鄰國的美國也受到很大衝擊。後者發生於1997—1999年,在亞洲國家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奇跡之後。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實行浮動彙率製,引發了一場遍及亞洲的金融風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均陷入金融危機的困境。

7. 21世紀之後

在經曆了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高歌猛進之後,2000年3月中旬,以技術股為主的美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遭遇重挫、不斷下滑,網絡經濟危機全麵爆發。整個互聯網業愁雲密布,災難像傾倒的多米諾骨牌,危機很快波及處於產業鏈上、下遊的電信製造業和運營業,整個信息通信產業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之中。然而,美聯儲通過連續27次降息刺激房地產,很快地扭轉了經濟的衰退,使得世界經濟又維持了5年的繁榮;當2006年的房地產泡沫也開始破滅時,世界經濟再次逐步滑入危機的泥淖。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迅速演變成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美國是這次危機的中心,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英國、日本、前蘇聯、冰島、中國等所有國家大都受到危機的強烈衝擊。

二、經濟危機的起源與演變特征

(一)起源

從曆史上來看,經濟危機幾乎在全球大部分的國家中都曾經肆虐過,雖然以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主,但近年來在世界經濟聯係日益緊密的背景下,很多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加入這一行列。林林總總,每一次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會多少有些相似,但又不盡相同。關於經濟危機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1. 生產過剩

生產過剩是指社會商品生產總量大大超過有支付能力需求量的經濟現象。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商品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在缺乏總體規劃的情況下,生產過剩現象的發生也就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在私有體製下,社會生產是資本家的私事,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均由企業決定,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競爭和無政府狀態,其結果就是因社會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而導致大量商品賣不出去;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商品在世界範圍內生產和銷售,總體的生產更是處於一種無組織的狀態。生產過剩導致商品大量滯銷,生產廠家的資金難以周轉,向危機發展是必然的,它會以一種偶然的原因,一觸即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生產過剩既是繁榮時期的必然後果,也是危機時期的前提條件。

1825年在英國爆發的經濟危機是典型的生產過剩危機。當時,嚴重的生產過剩使資本家不敢投資,利潤源源不斷變成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1819年為360萬英鎊,1820年為820萬英鎊,1821年為1120萬英鎊,1822年為1010萬英鎊,1823年為1270萬英鎊。1821—1825年,倫敦交易所共對歐洲和中南美洲國家發行了4897萬英鎊公債,而英格蘭銀行對國內私人的貸款卻急劇萎縮。這些公債轉過來又成為對英國商品的購買力,英國輸往中南美洲的棉紡織品從1824年的150萬英鎊,激增至1825年的395萬英鎊。出口猛增一方麵刺激生產和投資迅速擴大,另一方麵則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從而再一次使供給嚴重超過需求。1825年下半年,物價終於開始下跌,而南美洲投資也被證明是一場豪賭。投機商人和銀行首先大量破產,繼之危機席卷英國主要工業部門。

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中國也麵臨著生產過剩問題。在美國資產膨脹型過度消費的刺激下,以中國為代表的世界工廠創造了很大的生產能力,表現為中國連年提高的出口和貿易順差;當美國發生因金融危機而急劇減少進口時,中國的生產過剩現象就極為突出地表現了出來。事實上,從2005年中國加入WTO進入實質性階段起,生產過剩的苗頭就一直在高漲。2003年,英國權威財經雜誌《經濟學家》的專家指出,中國的部分行業已經出現生產過剩,投資帶動過熱{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建在出席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宏觀預測會上也發出警世預言,“本輪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由重工業的投資帶動。重工業的建設平均周期是5年,這輪投資起於2003年,2007年是本輪投資高峰的收尾期……我們對2007年發生的事情一定要有所警惕。2007年將會出現生產過剩。”因此,當前中國正在經曆的危機雖然是由美國的金融危機引發的,但又與其有所不同。

2. 金融體係不健全

金融是商品貨幣關係發展的必然產物。目前,人類社會正處於傳統的貨幣經濟向金融經濟轉化的過程中。從最早的金融活動——貨幣充當交換媒介,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再到目前國際金融業的發展,金融發展的每一次的演進都對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和推進作用,但同樣地,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整個經濟體係正常運轉的衝擊也顯示出它強大的負麵效應。金融問題導致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其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這是因為金融活動具有不確定性,這就使得金融風險客觀存在於經濟生活中,隻要存在不確定性,風險就存在;金融對經濟運行具有廣泛的滲透性、擴散性,使金融風險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局部的金融危機能演變成整體的金融危機直至經濟危機;金融風險具有隱蔽性,信用存在的有借有還、借新還舊、貸款還息等特點以及銀行壟斷或政府幹預等外在因素又很容易將其掩蓋,使其得不到及時解決並日益嚴重。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得金融體係建設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關注。這次危機來勢之猛,使馬來西亞的人均國民財富水平倒退10年,使泰國的國民財富損失近一半;這場危機還使1998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降低1個百分點,意味著比前一年下降1\/3,而危機的成因就在於長期累積的金融風險的最終爆發。以泰國為例,在危機之前,泰國的金融體係存在著許多問題,既有先天不足,如金融監管製度不夠健全,金融監管專業人才嚴重不足;也有後天改革的弊端,如1991年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第八條款,加速開放資本項目,對外資的流動完全不加限製。由於泰國的金融結構異常脆弱,一旦出現資金外流,馬上就暴露出許多壞賬問題。人心浮動,股價馬上下跌,連帶著房地產價格也開始下落,進一步加劇了民眾的恐慌,金融風暴一觸即發。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給全球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造成的直接損失已經超過千億美元。在危機形成的眾多原因之中,金融監管成為受關注的焦點之一。美國存在多種類型和多種層次的金融監管機構,每一個監管者形成專業化的比較優勢,它們之間的競爭可以形成權力製衡。美國的這套監管機製確實在曆史上支持了美國金融業的繁榮。然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的發展,隨著金融市場之間產品創新的發展、交叉出售的湧現和風險的快速傳遞,這樣的監管體製也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一些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監管標準不一致,監管領域的重疊和空白同時存在,規則描述過於細致,監管對於市場的反應太慢和滯後,沒有一個聯邦機構能夠得到足夠的法律授權來負責監管金融市場和金融體係的整體風險狀況,風險無法得到全方位的覆蓋等{1},最終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

3. 石油價格波動

“如果你控製了石油,你就控製住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製了糧食,你就控製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製了貨幣,你就控製住了整個世界。”20世紀70年代,時任美國國務卿的亨利·基辛格曾如此斷言,將石油、糧食和貨幣提到了極高的戰略位置。時至21世紀,石油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日益攀升,並與金融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係,國際油價更是成為各國經濟的“晴雨表”。

從曆史上看,1970—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顯示有6輪周期性波動。因在每一輪周期波動內,所選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波動顯示出高度的同步性,故可判定發生了6輪世界性經濟周期性波動(即1971—1976年、1976—1984年、1984—1988年、1988—1994年、1994—2000年和2000—2004年)。在時間上,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與石油危機有關聯。1973—1974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同期發生(1971—1976年)了第一輪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這次石油危機發生在世界經濟的衰退階段(1973—1975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發生在1979—1980年,並且發生在第二輪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衰退階段(1976—1982年);始於1990年的第三次石油危機發生在第四次世界經濟的衰退階段(1988—1991年)。因石油危機產生前的石油價格劇烈波動到石油危機的形成的累積效應與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衰退階段正好吻合,故可判斷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與石油危機在發生的時間上有同步性{2}。

1973年和1979年的危機都是在石油衝擊下產生的,相隔時間甚短;而且資本主義工業國同時進入危機。石油危機改變了西方工業國經濟的正常發展,使危機提前到來{3}。石油危機不僅促使經濟危機早日產生,而且造成了固定資本投資下降,危機階段加長,經濟發展緩慢。據經合組織的統計,第一次石油危機的1973年和1974年,西方工業化7國因石油漲價,大約多支出600億美元,1979年和1980年,多支出1300億美元。能源價格上漲使得一般工業利潤減少,再生產過程受到阻礙,甚至在縮小的規模上進行。固定資本投資下降,經濟發展速度必然減慢。石油危機的衝擊,使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階段加長,經濟發展產生停滯膨脹的趨勢。

4. 政治不穩定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泰國國防學院發表的專題演講中,分析了亞洲金融風暴的主要起因,他在演講中指出,他相信許多經濟危機的根源是政治性的{1}。危機的深度和一個國家從危機中恢複的速度,取決於政府是否有政治意願並獲得民眾的支持,以實行必要的強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