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經濟危機:從曆史看現實(2 / 3)

(1)政府必須繼續實行已展開的改革,並進一步實施更多改革措施。那些已經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的國家的政府,必須顯示遵守已定下的目標。這是市場判斷政府對經改意願時的唯一準則,任何放慢的跡象將損害市場的信心。

(2)政府不應慌張,也不能試圖通過放慢或倒轉開放金融業的過程,以阻止資金外流。相反,政府應該致力於加強管製和監督製度。管製金融係統的法律和條規應該更加透明,使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能根據市場情況運作。政府應該開放原本限製外國人參與的受保護行業,以鼓勵資金流入。比如,泰國已允許外國人在銀行裏擁有更大的股權,此舉可以使銀行係統重新資本化。

(3)需要加強政府機構。政府機構沒有及時跟上經濟迅速增長所帶來的變化,尤其是在金融市場全球化之後。一個國家需要專業化的服務、能幹和有效的中央銀行,以及受到良好管理的公司。商人、部長和公務員之間的關係不能淪為裙帶關係。

(4)維持政治上的持續性是很重要的。泰國在過去5年裏換了6屆政府,沒有一屆政府的任期足以讓它應付逐日增加的經常項目赤字和投入房地產市場的美元債務。

(5)東亞各國政府應該促進彼此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並針對經濟政策進行坦誠的討論。政府的政策可以扭轉橫掃本地區的悲觀氣氛,並恢複信心。當國內情況得到糾正後,恢複的速度將取決於外來因素。

5. 虛擬經濟泡沫

虛擬經濟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詞語,釋義紛雜不一,大體上有三種範疇:一是指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Fictitious Economy);二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所進行的虛擬經濟活動(Virtual Economy),也有人稱之為數字經濟或信息經濟;三是指用計算機模擬的可視化經濟活動(Visual Economy)。一般來說,虛擬經濟主要以第一個範疇為準,其發展大致有5個階段:閑置貨幣的資本化、生息資本的社會化、有價證券的市場化、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和國際金融的集成化。

虛擬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又會給實體經濟帶來損害,它最大的危害是造成金融危機,並有可能引發經濟和政治危機,導致社會動蕩{1}。虛擬經濟係統是和實體經濟相對應的一種經濟活動模式。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劉駿民為《瞭望》新聞周刊分析,“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匹配良好時,虛擬經濟將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廣泛的融資渠道,轉移市場運作的風險,從而有效保障實體經濟的發展。然而,當虛擬經濟過度膨脹時,就會產生泡沫經濟或者金融危機。”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即由房地產市場形成泡沫而引發的。2008年10月1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英國首相布朗就當前國際金融形勢交換看法,認為要認真總結這場危機的教訓,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積累與消費的關係、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係。

(二)演變特征

從曆史上看,在世界各國發生的經濟危機並非千篇一律,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經濟危機也呈現出一種動態演變的過程。

1. 同期性與非同期性經濟危機交錯發生

資本主義世界同期性經濟危機與非同期性經濟危機互相交錯,而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則由非同期性穩定地轉向同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經濟危機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裏趨向於同時爆發,具有比較明顯的同期性。自1847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以後,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年、1929年、1937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歐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一齊卷入,都是世界同期性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隻有1957—1958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的危機是世界同期性經濟危機,其他各次危機則是非同期性或部分同期性經濟危機。例如,美國爆發1948—1949年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時,西歐和日本正處於戰後恢複過程中,並未同時發生危機,而當西歐各國爆發1951—1952年和1964—1966年的經濟危機時,美國則由於先後發動侵朝戰爭和侵越戰爭,使危機分別推遲到1953—1954年和1969—1970年才爆發。

2. 經濟危機發生的周期縮短

從1957—1958年的危機起到1980—1982年的危機爆發為止,23年共發生3次危機,每一個周期略長於11年;而20世紀初從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7年,37年共發生6次危機,每一個周期略長於7年。兩相比較,戰後的經濟周期延長了。但是,如果把非同期的經濟危機也計算在內,以美國為代表,1948—1980年,32年共發生7次危機,每一個周期約為5年零4個月,顯然又比戰前大大縮短了。還要看到,1973—1975年的危機以後,隻相隔4年多就爆發了1980—1982年的危機,這是周期縮短的最近證明。危機頻繁、周期縮短的首要原因是,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政府普遍加強了對於經濟活動的幹預。每當經濟危機爆發時或將要爆發時,各國政府就在財政上和貨幣金融上實行膨脹政策,如增加預算開支、大搞公共工程、增加貨幣發行量等,同時還用減免稅收、降低貼現率、放寬房屋抵押貸款條件等措施去刺激私人投資和私人消費。這些措施人為地激發起新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暫時緩和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使危機不能充分展開。這些措施,從短期來看,有時固然能夠延緩危機的到來或減輕危機的嚴重程度;但從長期來看,卻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能力,加劇了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為下一輪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3. 經濟周期的形態發生變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經濟周期通常分為四個階段:危機、蕭條、複蘇和繁榮。這是周期運動的傳統形式。戰後,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由於資產階級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幹預,采取一係列的反周期措施,包括在危機和蕭條階段的膨脹性政策以及在複蘇和高漲階段的緊縮性政策,使周期發生了變形:危機的來勢沒有過去那樣凶猛,在蕭條和複蘇兩個階段,界限不清;在高漲階段,經濟增長乏力,有時還發生曲折和波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蕭條和複蘇兩個階段混淆在一起,不易劃分。從表現形式看,整個周期是由危機、“回升”和高漲三個階段組成的,而不像過去那樣由四個階段組成。蕭條階段和複蘇階段混淆不清,不僅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如此,70年代、80年代初期大體上也如此。在1980—1982年的危機中,由於政府加強反危機措施,出現了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或幾次下降與回升互相交錯的鋸齒型。這種周期形態變化的新現象,是由周期運動受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嚴重幹擾所造成的,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4. 策源地出現在發展中國家{1}

從1857年爆發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起,直至20世紀80年代,全球總共發生了16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它們都是起源於當時經濟最為發達或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從美國開始爆發的。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同樣起源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石油危機的衝擊,從1973年11月開始,意、英、美、日、德、法等相繼進入危機階段。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卻起源於一個小小的新型工業化國家——泰國。1997年7月,由於泰銖彙率急劇跌落而引發的國際貨幣風潮,迅速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然後又迅速擴散到整個東亞地區,甚至影響到東亞地區以外的大陸國家,如歐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軌國家。

5. 單純的生產過剩轉變為生產與資本的雙重過剩{2}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市場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推動下,全球生產力水平迅猛提高,而全球消費卻相對滯後於生產的發展,購買力與生產力的矛盾不斷累積,最終導致了生產與消費的嚴重脫節。在生產過剩的同時,另外是財富的大量集中與積聚。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這部分資金大規模地湧向國際金融市場。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目前活躍在全球金融市場的遊資額在72 000億美元以上,相當於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每天有1.2萬億美元以上的遊資在全球外彙市場尋求獲利機會,相當於實物交易的近百倍{3}。這些巨額資金利用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大肆投機來謀求利潤,而不形成任何實際購買力和生產能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投機性過剩資本。

三、不同層次的經濟危機

當經濟危機風暴來臨時,大到整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無一不感受到經濟危機的寒冬,可能有的產業所受的波及較少,而有的產業卻可能受到致命的打擊。當今世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經濟危機不再單純是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局部危機,越來越具有傳染性,能夠迅速擴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一)企業

任何一個企業都生存在特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下。當一個國家遭受經濟危機的時候,處於這樣一種經濟環境下的企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隨著經濟危機的到來,經濟緊縮、金融整頓使得一些大型項目停建、緩建,企業倒閉,失業人數增加,消費物價上漲,形成了內需萎縮、外部市場蕭條、實業呆滯,經濟增長也將放緩。當國家對於宏觀政策采取變動以應對危機時,相應地,對於企業原先製定的戰略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危機發生之前,一個企業可能還是個贏利企業,隨著危機的深入和國家政策的調整,企業則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1)企業的融資會產生困難。經濟危機發生後,國家一般將采取緊縮銀根的辦法,從而提升存貸款的利率。這對於急需資金的企業來說,籌資將遇到很大的困難。

(2)企業的銷售渠道不暢,經濟危機的一個特征是居民的購買力水平顯著下降,同時出現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產品可能造成大量的積壓,從而造成企業生產成本的提高。

(3)企業的呆賬、壞賬增多。許多企業會由於經濟危機而一時無法償還所欠的債務,相應地,債權企業的呆賬、壞賬開始增多,長期下去必然導致惡性循環,造成整個企業界贏利水平的普遍下降。

(4)新的競爭者入侵。經濟危機發生後,原來處於劣勢地位的企業,有可能擇機進行改革,從而超過原先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

例如,2008年的經濟危機始發於虛擬經濟領域,之後開始深度衝擊實體經濟。大的企業集團(如美國的美林、雷曼兄弟、兩房等)相繼倒閉或被收購;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汽車三巨頭臨近破產邊緣,被迫向政府申請250億美元的貸款支持。危機中的中、小企業則如印度洋海嘯衝刷過後的海灘,或倒閉或停產,一片狼藉,生機全無。

(二)產業

經濟危機對不同產業的衝擊力度是不同的,有一部分產業將受到更為嚴重的打擊,例如高科技產業中的IT產業、傳統產業中的汽車產業等。

過去20年來,科技大大提高了很多行業的生產率,企業界約一半的支出都投向了科技產品。但是,由於目前現金流緊張,企業不得不削減各種開銷,包括原先在高科技產品上的開支,為此,高科技產業增長放緩將不可避免。由於全球經濟放緩,全球43%的企業在2008年削減了IT總預算,24%的企業暫停了可隨意支配的IT經費。其中,近50%的美國企業削減了IT預算,另有28%的德國公司壓縮了IT預算。2009年1月21日,持續輝煌了22年的美國英特爾公司宣布,為了對其芯片製造業務進行整合,計劃在2009年內在全球關閉5家年頭較久的工廠。這5家工廠分別位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美國本土,預計至少有5000名員工的工作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1月底和2月初的幾周對高科技行業來說裁員尤為殘酷——Pioneer裁員1萬人、思科裁員3000人、鬆下裁員1.5萬人、NEC裁員2萬人、EA裁員1100人、AOL裁員700人。就連在1月末以前從未裁員的穀歌,也隨著退出廣播電台廣告業務而實施了裁員。矽穀企業的贏利大幅減少。雅虎宣布,2008財年第三季度的利潤為5430萬美元,比上一季度減少了7770萬美元,下降幅度達64%。太陽微係統公司稱,該公司2008年對華爾街銀行和投資企業的銷售額下降了20%。

汽車產業是對經濟危機十分敏感、受打擊最嚴重的產業{1}。在很多情況下經濟危機在較短時間內結束,一般第二年就開始複蘇,但對汽車產業的影響可能持續數年。美國在2001年發生經濟衰退,第二年就開始複蘇,但汽車需求有反複,2003年的產量相當於1998年的水平。日本從1991年開始經濟衰退,實際上仍保持緩慢增長,GDP在緩慢上升,意味著整個產業並沒有低於曆史最高水平。但是,汽車產業一蹶不振,比最高水平約下降20%,始終沒有恢複。1998年,印度尼西亞發生經濟危機,複蘇較緩慢,2003年恢複到危機前經濟水平,但汽車產量仍落後於危機前最高值。1996年,汽車產業是泰國的支柱產業,1997年後半年,泰國出現嚴重金融危機,當年GDP下降1.4%,第二年繼續下降10.6%,是東亞各國中較嚴重的危機。與此同時,1997年的汽車生產量下降35.6%,1998年又下降56.1%。1998年的汽車產量是15.8萬輛,是1996年的55.9萬輛的28%。1999年經濟複蘇,GDP出現4.4%的增長,汽車生產也猛烈反彈,但產量仍低於曆史最高水平,直到2002年後,汽車生產才恢複正常。

(三)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來看,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之前,美國發生9次經濟危機,分別是1948—1949年、1953—1954年、1957—1958年、1960—1961年、1969—1970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1990—1992年、2000—2001年。日本發生9次,分別是1954年、1957—1958年、1962年、1965年、1970—1971年、1973—1975年、1981年、1991—1999年、2000—2001年。德國發生9次,分別是1952年、1958年、1961年、1966—1967年、1971年、1974—1975年、1980—1982年、1990—1992年、2000—2001年。法國發生7次,分別是1952—1953年、1958—1959年、1964—1965年、1974—1975年、1980—1982年、1990—1992年、2000—2001年。英國發生9次,分別是1951—1952年、1957—1958年、1961—1962年、1966年、1971—1972年、1973—1975年、1979—1982年、1990—1993年、2000—2001年。

(四)全球

世界經濟全球化是社會化生產與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近代以來,大致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1}。

(1)17世紀到18世紀的發展階段。由於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開辟了世界市場,因而出現了“生產與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全球化發展趨勢。

(2)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的發展階段。由於冶金、鐵路、電力、化工等方麵的新技術的出現,推動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新興資本大國與老牌資本大國重新分割了世界殖民地市場,形成了這個時期的殖民地國家經濟“變成了世界金融資本活動的一些環節”的新的全球化趨勢。

(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20世紀40年代後期以來的新階段。由於以微電子、光纖通信等信息技術為帶頭的新技術群的革命、殖民地體係的瓦解、冷戰的結束等所提供的條件,形成了以生產經營跨國化,信息傳播全球化,科技、產業梯度擴散(轉移)的全球性與商品、資本市場及其運行的全球化等為其主要內容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

經濟全球化導致世界各國的經濟聯係更為緊密。當危機在一個國家率先發生後,很多國家都將受到影響,不論其地域分布在哪裏或經濟發展程度如何。美國在全球經濟中占有獨一無二的“老大”地位,它大體上擁有全球GDP的三分之一。華爾街是世界金融市場的主要風向標,美元是世界上使用範圍最廣泛的硬通貨。當今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金融創新和相關衍生工具多半來自美國。美國同時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地球上最大的進出口市場、金融產品購買市場和以各種形態儲備外彙的市場。由此可知,在經濟全球化和媒體快速傳播的時代,越是深深卷入開放和相互依存的國家,遭受美國次貸危機衝擊的程度就越嚴重。因此,歐洲、日本、新興發展中大國和高度依賴國際能源及原材料的國家,沒有例外地成為這場危機的受害者,使得美國次貸危機演化成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

四、曆史上的重要經濟危機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曆史上最深刻、最猛烈、破壞性最大的一次生產過剩危機。它使資本主義遭受了價值2500億美元的損失,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總損失1700億美元還要多800億美元,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史上的紀錄。1973年和1979年的經濟危機由石油危機引發,並且出現經濟滯脹的新現象,在經濟危機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頁。

(一)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

1. 危機狀況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價格突然暴跌,大批的股票不計價格地被拋售,出賣的不僅有小企業的股票,而且還有大企業的股票。當一群群投資者眼巴巴地看著他們一直認為是穩如泰山的財富,竟一天工夫就化為烏有時而不禁目瞪口呆。隨即,他們像瘋子般地湧進證券交易所,拚命地拋售手中的各種股票。當停止交易的大鍾鳴響時,這一天的交易以1641萬多股的最高紀錄而收盤。交易額如此之大,以致證券交易所那些股票行情自動收錄器也無法快速報價了,報出的行情足足遲了104分鍾。這就是證券交易所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從此,股票價格猛跌,一發不可收拾,大危機的序幕從此揭開。

危機使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機器遭到嚴重破壞。企業紛紛倒閉,工人大批失業,生產急劇下降,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銀行信用係統癱瘓,貨幣製度崩潰,國際貿易大大縮減,資本輸出幾乎完全停頓,籠罩在美國上空的是一片慘雲愁霧。成千上萬的失業者流離失所,找不到工作,隻好在施舍食品的慈善機構門前排成長蛇陣,有人譏諷地稱之為“麵包線”。

危機像瘟疫一般很快波及英、法、德、日等其他國家,並逐漸蔓延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各國工業生產都下降了幾十個百分點。最嚴重的是美國,以危機的最低點與危機前的最高點相比,下降了55.6%,這已經到了令人無法置信的地步。通常以超過兩位數為臨界點。銀行破產數也是讓人吃驚的,幾乎有一半的銀行在危機中破產。

2. 特點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與曆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相比較,具有下列顯著的新特點{1}。

(1)危機持續的時間最長,生產下降的幅度最大。危機從1929年開始到1933年結束,拖了4年之久。在以前的各次危機中,工業生產約倒退一兩年,這次危機卻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平均下降了40%,倒退了30年,即退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水平。以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例,從1929年的危機前最高點到1932年的危機最低點,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55.6%,退回到1905—1906年的生產水平;德國下降了40.6%,退回到30年前的生產水平;法國下降了36.2%,約倒退20年;日本下降了32.9%(危機的最低點是在1931年);英國下降了23.8%。

(2)大批企業破產倒閉,失業人數猛增。在這次危機中,美國有13萬多家企業破產,德國約6萬家企業倒閉,甚至一些大康采恩也搖搖欲墜。沒有倒閉的企業開工率也是很低的,結果大量工人被趕出工廠。在危機期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人數高達3500萬。其中,美國全失業工人從危機前的150萬人增加到1320萬人,占勞動人數的四分之一。德國失業人數高達700多萬,接近全國工人的半數。英、法兩國也都有約300萬人失業。失業工人流離失所,饑寒交迫。

(3)農業危機、工業危機和貨幣信用危機同時並發,相互激蕩。隨著工業危機的不斷加深,對糧食及農業原料的需要迅速減少,造成農產品大量“過剩”,價格一落千丈。在危機期間,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農產品價格分別下跌了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以上。在世界市場上,小麥批發價格下跌70%,棉花、黃麻、羊毛等工業原料價格下跌50%以上。各國的農業收入大幅度減少,許多農戶破產。各國政府和壟斷資本家為了擺脫農業危機,竟采取了有組織的大規模銷毀農產品的措施。1933年8月24日的《紐約先驅論壇報》報道:“政府計劃規定銷毀500萬頭豬並控製繁殖新生豬。銷毀生豬的工作業已開始進行。”由於農產品價格的跌落遠遠超過工業品價格的跌落,所以農民購買工業品的能力進一步降低,其結果是農業危機又使工業危機更趨嚴重。

工農業危機的尖銳化,必然促使貨幣信用危機的加深。在1931—1933年,歐、美、日等國的銀行紛紛倒閉,整個資本主義信用製度瀕於崩潰。各國競相實行貨幣貶值,並先後廢止了金本位製。在歐洲,以1931年5月奧地利信用銀行宣告破產為先導,其他各國相繼陷入信用貨幣危機的漩渦。德國由於大量外國短期信貸數十億馬克被提走,導致柏林許多大銀行破產倒閉;國庫黃金儲備銳減五分之四,整個信貸係統和金彙兌本位製瀕於總崩潰的邊緣。在德國銀行倒閉後的兩個月之內,英國被各國從倫敦提走近半數存款而導致黃金大量外流,被迫在1931年9月放棄金本位製,實行貨幣貶值。美國的信用危機雖到1933年3月才爆發,但其情勢比別國更為嚴重。全國有10 500家銀行破產,占銀行總數的49%。各種重要商品(如棉花、小麥等)的交易所、股票交易所都陷於停業。海外彙兌也完全停頓,整個銀行信貸係統幾乎陷於癱瘓。這次規模空前的貨幣信用危機,在工農業危機的高潮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4)國際貿易額和資本輸出量急劇下降。在危機期間,由於各個國家都加強了對國內市場的壟斷,從而使國際市場縮小到極點。各資本主義國家進出口貿易和資本輸出都受到嚴重打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額下降了60%,資本輸出額也大幅度減少。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總額隻有242億美元,比危機爆發前的1929年降低三分之二。美國進出口總值都縮減了70%左右。美國發行的外國有價證券,從1928年的13億美元降到1933年的160萬美元,資本輸出幾乎停止了。1929—1935年,德國進出口總額減少了69.1%。英國經濟一貫依賴於世界市場,因而受的打擊也很沉重。它的出口貿易下降了50%,資本輸出減少了25%。法國是高利貸國家,它的資本輸出受到的影響特別大。在危機年代,日本出口貿易總額下降了76.5%,進口下降了71.7%。國際貿易額的急劇下降,使生產“過剩”的問題更加尖銳。